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然环境在给人类提供各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一些灾害,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原理,加强对其防御,减少危害是今后高考命题的重点。分析自然灾害,不仅限于灾害本身,还要站在哲学的高度,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整个灾害事件——灾前预防措施、灾时救治方法和灾后保障重建。从分值比重上看:“自然灾害”试题在高考中占有重要比例,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与热点之一。从知识考查上看: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的的成因及防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一个时期.文章探讨了民国时期甘肃多样性自然灾害积累下的严重后果,主要从历史积累、自然环境的先天制约与人类破坏自然的反作用、腐败的政治与无休止的战争、科学技术的落后、救济制度的缺乏等五个方面分析甘肃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自然灾害的直接成因是自然的变化,但人类的活动可能诱发许多自然灾害或加重灾害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不为而灾"。  相似文献   

3.
梅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及灾情等4个方面分析了梅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并对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灾害指标定义、原则、结构、指标内容作了讨论和分析。首先论述了灾害指标的一般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灾害的先行指标、灾中指标和灾后指标。这些指标的设计和给出对灾害的正确的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路交通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公路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与进步。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公路交通灾害,它已经威胁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对其进行综合防范与治理。本文分析了陕西公路的基本现状,总结了公路交通灾害的基本概念,研究了基于人、车、环境和管理要素的公路交通灾害的致灾机理,构筑了公路交通灾害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每次灾害的袭击都会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提高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医疗救援实施,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而灾害护理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公众的认可。针对灾害发生时可能引起的护理相关问题,对护士针对性地开展灾前、灾时、灾后灾害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在社会各阶层教育体系中推广灾害护理学教育,加强护士及公众对灾害护理自救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使灾害护理教育逐渐得到普及,尽量减少由于灾害对所在地区人群身心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北川县造成重大灾害损失,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等四个方面分别选取相关评价指标,通过GIS空间分析得到了北川县"5.12"地震灾害敏感度、风险度、脆弱度和灾度分布图,采用1.6km*1.8KM网格为灾害区划基本单元,在MAPGIS 软件中进行叠加分析,根据拟定的区划原则,采用基于空间邻域关系的区域合并方法对北川县地震次生灾害区域分异进行分析并进行灾害程度区划,得到四个类型灾害区.为北川县的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加快北川县灾后重建和县城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除水旱灾害以外,明清以来徽州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还有雹灾、冷灾、风灾与地震,这四种灾害发生的频率均不高,对当地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不产生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9.
湖南是一个灾害频发的省份,对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除水旱灾害之外,当数传染病流行造成的疫灾,这是一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的灾害.民国以前影响湖南的主要有鼠疫、霍乱、天花、麻诊、伤寒、肝炎、流感、疟疾、血吸虫、痢疾等.疫灾多由水旱虫灾饥馑引发.对于疾疫的救治方式,一为积极的方式,即施药治病;一为消极的方式,即巫术禳灾.近代防疫宣传和措施在城市也许有一定成效,但对广大贫苦人民尤其是农村人口来说,他们处于贫穷和饥饿的境地,首要的问题乃是解决温饱,卫生和防疫不过是一种奢望.他们缺医少药,遇疫仍不免"修斋建醮,乞灵冥漠".  相似文献   

10.
我国灾害之重,灾史之长,灾域之广、灾种之多是世界少有的。现在,自然灾害已经愈来愈羞为制约我国经济发燕尾服的限制性因素。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损失严重,时空分布广、灾害的地域组合明显等特点。主要的自然灾害有:  相似文献   

11.
日本学校的防灾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灾害颇为频繁,由此带来的毁坏性灾难令人震撼。因此,全体日本国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危难意识和防灾意识,自然也就对防灾教育极为重视。不仅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和灾后重建等灾害对策体制和综合防灾技术体系,而且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由政府、社会团体、个人组成的全社会的防灾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台风灾害经济损失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香 《莆田学院学报》2007,14(2):97-102
根据福建省主要气象灾害数据库(1980—2005年)资料,采用台风灾害灾损度TDD和环境不稳定度BW要素,构建了福建省台风灾害经济损失指数TDs(灾损度指数)指标,对福建台风灾害经济损失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利用台风灾害灾损度指数对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价方法可取,它不受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可比性强;福建省台风灾害灾损度指数呈波动上升,这与台风灾情加重和福建省环境不稳定度加大有关。建议福建省防御台风的主要措施应是:在提高台风预报和抗灾水平的同时,恢复环境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统治者往往会采取一系列的弭灾活动以求消除灾害。从唐朝皇帝的一系列弭灾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灾荒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灾荒发生原因的看法,既有对灾异天谴观的肯定与继承,也存在对灾异天谴观的怀疑。统治者对于灾荒的认识,总是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既不完全相信灾荒的发生完全由于自己的统治不力造成的,又要强调灾荒的发生与自身的统治有关,以强化自己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综合减灾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衡东县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洪水灾害较严重地区之一.基于灾害系统论观点,综合分析得出,复杂的孕灾环境是衡东县洪涝灾害形成的诱发因素,暴雨及其引发的灾害链是洪涝灾害形成的直接原因,人类不合理活动则放大洪涝灾情.为此从人类行为角度入手,提出了工程减灾与非工程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5.
如何科学发挥金融的职能作用支持灾害应急和灾后重建,不仅关系到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能否顺利完成,而且对于建立符合国情特点的金融业应对灾害长效机制也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玉树灾区的特殊状况,在借鉴灾后重建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金融支持玉树灾后重建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5—12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区的城镇乡村、道路交通、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水土资源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破坏。本文初步分析地震发震机制及其影响,同时对次生灾害、灾情进行初步的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唐代的旱灾与政府赈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尤其是旱灾,极其频繁,共计发生210次,主要集中在夏、秋二季,以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居多.频仍的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是绝收,引发大面积的饥荒;连锁发生蝗灾和疫灾等次生灾害;导致流民潮的出现和农民起义的爆发.给百姓生活、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并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旱灾发生后,唐朝的统治者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考虑,及时采取了实物救助、赈贷、蠲免赋税徭役、调粟赈民及节约开支等一系列的赈济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物质财产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创伤,致使众多学校遭到严重破坏,灾后学校重建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从灾后学校重建的内涵与相关法律依据出发,借鉴国内外不同地区的灾后学校重建先进经验,可以促进对我国灾后学校重建现存问题的深入理解。根据问题症结,遵循灾后学校重建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原则与方法,从动力机制、目标机制、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建立灾后基础教育学校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可以有效提升灾后学校恢复重建的效率,并促进灾后学校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是近三十年来我国遭受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冲击。历史经验表明,特大自然灾害往往会增加犯罪发生的可能性。灾时犯罪在时间、空间分布上,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点。应对灾时犯罪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社会控制、内化外部规范,防范群体犯罪的发生。对灾后重建阶段容易出现的性犯罪、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要坚决进行打击。  相似文献   

20.
当“非典”尘埃落定,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其实灾害事件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每一天,如战争、自然灾害、瘟疫等等。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灾害发生前后的防灾救灾措施不到位所导致的继发性灾害的产生和扩大,即“天灾人祸”。所以灾害发生前的预防、灾害发生时的自救意识和措施及灾后的救护措施等等,是使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