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的德育工作作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作用。德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在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评价体系等方面改变过去的简单化、教条化、形式化的倾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其时效性,以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建平 《江苏高教》2003,(6):99-10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目标的一部分。高校德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适应,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相合拍,从立足点、着力点、结合点等方面,努力探求高校德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德育过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矛盾运动,而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它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在德育目标的作用下,德育活动和德育评价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积极促进德育自身完善的过程,那么作为校长应如何去控制德育过程呢?德育在学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德育评价在德育工作中也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即是重中之重。德育评价不但对教师工作和学生表现具有检验、评定的作用,而且对于指导、改进教师…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核心和灵魂,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德育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高校德育工作,分析高校德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高校德育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德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因素,它不仅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更是人才培养的诸育中的灵魂和核心。德育在我国学校教育和人才成长过程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品德、人格和人生观的形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时代,  相似文献   

6.
人性化——当代德育的人学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和目的的一项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然而,我国德育正日益呈现出伪圣化、抽象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其根本原因在于德育人性的缺失。本文在对传统德育进行人学反思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指导,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理论层面对人性化德育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人权教育是促进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人权意识基础。在中学德育课程中融入人权教育关乎中学生作为人而存在的尊严和价值及其健康成长环境的形成。我国现行中学德育课程中的人权教育具有贴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旨在推进中学生人权观念的形成两大显著特点。我们需要回归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和休戚与共的人权观,形式多样、多措并举,融人权教育于中学德育课程之中,以有效地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奠基工程。德育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社会主义德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克服德育政治化、简单化顷向,把德育作为生命线贯穿学校全部工作的始终,形成全方位德育,以保证学校德育在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重视乡土资源的德育功能,促进教育与地域生活的联系,是日本中小学德育的传统特色.在都市化、信息化日益突出,社会变迁加剧的背景下,引导学生亲近故土、热爱家乡,培养良好道德心显得尤为重要.日本中小学乡土德育以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融入多种教育途径,具有一定实效.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保证,多样化的指导体系,推进乡土德育的开展,对改进我国中小学德育也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导向作用。思想政治和时事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担负着重要的德育任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德育的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教育功能、道德教育功能,个性心理品质功能及品德践行能力培养功能,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品质和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戍长。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下.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由于受到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双重挤压.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出现人魅力和人价值渗透力的欠缺。变成了一种技术理性附庸。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促进德育回归人,增强人化渗透和人创新力,建构一种整体德育的社会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2.
德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德育各有自己的阶级基础、理论基础。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的德育,尽管时代不同阶级不同,但又具有一定的联系和某些相似之处。本文将通过邓小平与孔子德育思想的比较,从中获得许多对我国德育教育的有用启示。  相似文献   

13.
大学德育环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促进学生健康成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全面发展人才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德育管理的软环境在育人上,显得更为重要。创新大学德育管理的软环境需要建立开放的课堂环境、人的校园环境、科学的制度环境和健康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4.
德育即道德品质教育.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在个体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家庭教育中的德育.由于其环境与学校和社会不同,基于这种特殊性,它对人的影响显得更重要。因为忽视了德育.将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畸形、观念异化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家庭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呢?  相似文献   

15.
论德育的人文精神与人的个性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德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内蕴,人文精神又可通过德育得以传导。德育的人文精神与人的个性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其一,德育的人文精神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二,德育的人文精神促进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体现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肯定和弘扬。其三,德育人文教化的目标是促使社会每个人成为富有个性、多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其四,德育的人文精神要求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规范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以及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利用高校德育资源的行为已经推行了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德育资源领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仍然给德育工作者以严峻考验。本文分析了我国分析了我国高校德育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且提出了开发德育资源的对策,以求探索适应当前德育环境的策略,最大限度来发挥这些资源的德育效用,从而达到提升高校德育工作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德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给处于困境中的高校德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高校德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德育实施途径等方面的创新,使高校德育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其在德育观上表现为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认识与情感在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活动是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德育实践上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和德育方式的 “双向互动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是社会资本被运用到具体德育活动而产生一定效益的前提。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生成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德育主体生成社会资本的动力不足、质量不高,以及作为社会资本生成机制的社会信任缺失。针对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我国高校德育社会资本的生成,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社会资本生成目标、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网络的生成、采取合适的信任建设策略、为高校德育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好的社会声望等。  相似文献   

20.
家庭道德教育在全社会的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先贤不仅重视家庭德育,教子立志成才、做好人;教予节俭戒奢、诚实守信、去恶从善;不遗财产,而留清白品质。而且讲究家庭德育的方法与艺术,如及早进行道德教育,言传与身教结合,寓道德教育于家庭生活之中,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等。我们应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上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德育,培养“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