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黄晓萍 《科教文汇》2008,(3):137-138
本文通过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探讨了她的诗歌内容——自然、死亡和永生。她的诗歌特点——形式自由,句型准确、直接简明,诗笔婉约。  相似文献   

2.
严蓉 《科教文汇》2007,(12S):174-174
赏析诗歌,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它的意思;其次要了解作品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最后挖掘出诗歌的“题眼”和“诗眼”。  相似文献   

3.
顾琳芳 《科教文汇》2011,(10):131-133
本文选取了爱德加.爱伦.坡的"Annabel Lee"的两个中文译本,从诗歌的题目、内容、形式以及诗歌的意境着手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翻译坡诗的要素所在。  相似文献   

4.
杨红珍 《百科知识》2022,(34):43-47
<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在民间及王廷贵族中传唱的诗歌,共311首。在这些诗歌中,涉及昆虫描写的诗歌共有19篇,其中,“风”诗8篇,“雅”诗10篇,“颂”诗1篇。在这些篇章中,除了两篇是借助昆虫的生活习性来描写时令转换之外,其余的都是借助昆虫表达一种情感,比如,思念、凄苦、劝诫、讽刺、斥责、欣赏、美好愿望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中,诗歌是一束耀眼的奇葩。它浓缩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再现着历史,见证着文明,成为传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中国古典诗歌,匠心独运,诗味、韵味、意味皆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注诗不易,说诗尤不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各一义。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毛主席说“诗有达诂”所谓达即通达诂即确凿。要完整准确理解古人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非易事。因此,学生在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时除了欣赏诗歌本身而外,就是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6.
杨红珍 《百科知识》2022,(28):36-44
<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在民间及王廷贵族中传唱的诗歌,共311首。在这些诗歌中,涉及昆虫描写的诗歌共有19篇,其中,“风”诗8篇,“雅”诗10篇,“颂”诗1篇。在这些篇章中,除了两篇是借助昆虫的生活习性来描写时令转换之外,其余的都是借助昆虫表达一种情感,比如,思念、凄苦、劝诫、讽刺、斥责、欣赏、美好愿望等。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诗经·周颂·小毖》  相似文献   

7.
<正>许渊冲是我国诗歌对外英译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将多部国内经典诗集翻译成英文,还将自己在翻译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凝练成理论,丰富我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同时,推动了我国诗歌译介的进程。许渊冲提出了“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他认为唐诗翻译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不仅追求译文表层结构的“意似”,而且在加工处理后能传达诗歌深层内容的“意美”。此外,许渊冲还将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用到译诗上,认为翻译不应该仅让读者了解原文或喜欢译文的内容,而要发挥译文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诗眼往往指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古代诗人读诗、写诗,都非常重视语言艺术,讲究用字艺术。我们阅读、鉴赏及仿写古代诗歌,不能不注意诗眼这个关键之处。对其所选词进行了分析。指出炼“眼”的关键是炼“意”。  相似文献   

9.
自外文诗歌引入汉语后,许多学者开始探索诗歌的译法,以期更好地展现原作的内容和形式,让读者领悟外文诗歌的美。黄杲炘先生认为其总结的“三兼顾”译法兼顾了诗行的顿数、字数和韵式,既能够较好地还原原诗内容,又能如实反映原诗的格律。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三兼顾”译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张琴芳 《科教文汇》2008,(3):136-136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的再现是诗歌翻译的核心问题。拟形诗的意象是内在意义与外部形态的完美结合。翻译过程中,拟形诗的形态再现与内容再现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1.
李楠 《百科知识》2021,(36):70-71
诗以象征感动人.俄国象征主义诗歌是俄国诗歌史中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的一环.吉皮乌斯作为"老象征主义"的领袖人物,其作品仍有极大的研究与借鉴意义.译者作为沟通作者与本国读者的桥梁,其主体性不容忽视.象征主义美学能够为译者提供指导,从诗歌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提升翻译质量,以期尽量还原诗歌原貌.  相似文献   

12.
高菲 《科教文汇》2008,(30):261-261
题画诗是中国画中经常采用的绘画形式。画中所表现出的写意性,使诗歌与中国画所追求的艺术风格更加淋漓尽致的释放出来。而油画无论从技法还是追求的意境都与中国画不同,惟有在诗与画的相互伴生关系上是相似的。通过对两者相似性的了解,在“重形似”与“重神似”之间寻找契合点,使绘画作品“形”和“神”兼而有之。传达出“我”的思想灵魂与欣赏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3.
于梦醒 《科教文汇》2014,(19):106-107
王维作为现代广泛认可的“诗佛”,他的诗作所蕴含的禅意和禅趣历来为评论家们所称道。这种禅意在王维诗歌中的整体表达是一种“空寂”的意境,也契合了禅宗对于“空”的追求。而这种物我两忘、心灵与自然无间的意境在诗歌中的具体表达,则是通过多个特定意象的选取展现出来,并且情景相互融合,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浑然天成,给人发自内心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6,(19)
语言视觉化是近年来越来越热议的一个话题,本文通过分析《设计诗》一书,论述其如何利用语言视觉化来表现诗歌,进而阐明《设计诗》这种语言视觉化给现当代诗歌带来的创新,最终借鉴《设计诗》的形式法则对平面设计的影响,肯定了视觉诗的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都有深厚的诗歌传统,但有趣的是:中国的诗歌被简称为“诗”,日本的诗歌被简称为“歌”。汉诗与和歌,在日本是互相对举又严格区分的两个概念。这在表面上看似乎无关紧要,实质上说“名者,实之宾也”(《庄子》),它道出了两者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诗学理论,李贺是中唐颇具代表性的诗人.将两者联系起来,深入研究“兴寄”理论与诗人神鬼诗的独特诗风之间的关系,以及神鬼诗的“比兴寄托“特征,可以揭示出诗歌理论与诗人风格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借以呈现中唐诗歌“兴寄”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人情,切实地说就是人的思想与感情。思想与感情是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显著内容与特征,是艺术的生命。但是诗歌中的人情,已经不是人的原始的心境,情绪,更不是精神分析学派所指的情结愿望。而是与创作主体思想认识相统一的审美评价与态度。自从《尚书》提出“诗言志”以来,即强调诗歌的创作要体现“言志”这一美学思想,一直就构成我国的一个根本性的传统,同时它道出了诗的一种本质。一般说来,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对象的本身,而感情则反映人和客观对象间  相似文献   

18.
徐玲玲 《科教文汇》2009,(29):247-248
勃朗宁是英国著名诗人,他以其独自体诗歌而为人称道。但由于他的诗晦涩难懂,读者很难读懂他的诗歌。本文利用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法对其诗歌“My Last Duchess”进行语篇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诗作。  相似文献   

19.
陶海娥 《科教文汇》2007,(8S):160-161
草堂时期是杜甫诗歌创作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在七律上,杜甫进行了不同以往的大量诗歌创作实践。在开拓七律诗歌内容的同时,还大量的运用了叠字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事”的事态叙写,使七律诗臻于完美、更加多样化的表达出作者的主旨。  相似文献   

20.
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又是时代的标志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同时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时代和民族特征。西方近代科技革命曾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当今在全球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