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诗化小说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文体样式,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屡见不鲜。作为一种渗透性文体,诗化小说兼具小说的叙事功能和诗歌的抒情功能;甚至抒情重于叙事,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抒情小说”。杨义认为:“诗化小说是‘立意小说’。它拆除了传统小说中情节的堤坝,却把它引入诗意的清池,使人在诗情画意中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2.
1943年国统区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三类文体呈现出新的创作风格与倾向:诗歌方面新诗从纯诗化开始向散文化发展;小说方面出现了新作家新倾向;戏剧方面,“剧场戏剧”再次回归主流。  相似文献   

3.
诗化小说是小说文体中相对特殊的存在,兼具诗歌与小说的特质。统编教材中没有出现“诗化小说”这一专业术语,但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一些接近此定义的篇目。从诗化小说的定义出发,判断《社戏》是一篇诗化小说。因此,可运用比较法阅读诗化小说的策略展开《社戏》的教学,即比较同类型小说,把握共同特征;比较不同小说,突出诗化特征;比较原文与节选文字,理解诗化意图。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小说的诗化境界是其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小说的抒情形象是诗人自我意象与外在物象相统一的“诗化形象”;而小说中动人而真挚的情感,又使其小说具有情韵美,并且有着诗的意境.这三者的合谐统一,使他的具有了“诗化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借剧的形式写的诗痖弦不仅是中国现代诗坛上最具戏剧性的诗人 ,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戏剧诗人。闻一多先生曾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道 :“在一个小说戏剧的时代 ,诗得尽量采取小说戏剧的态度 ,利用小说戏剧的技巧 ,才能获得广大的读众。这样做法并不是不可能的。”他的话在痖弦身上得到了应证。并且 ,痖弦的诗绝非“不像诗 ,而像小说戏剧”或“多像点小说戏剧 ,少像点诗” ,[1] 而是以一种惊人的凝缩和如歌的音乐特质把“小说戏剧”浓缩、熔化为真正的抒情诗。余光中在《左手的缪斯》中认为痖弦回应的是T·S·艾略特 ,他道 :“症弦…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小说的诗化境界是其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小说的抒情形象是诗人自我意象与外在物象相统一的“诗化形象”;而小说中动人而真挚的情感,又使其小说具有情韵美,并且有着诗的意境,这三者的合谐统一,使他的具有了“诗化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孙犁诗化小说的特色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诗意自然风光与战争之残酷、丑陋的对比,有力回应了“抗战”的时代主题;二是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正邪对比”原则和“夫唱妇随”的母题。从而使其诗化小说既具诗骚神韵,又兼备传奇风骨。  相似文献   

8.
“小说家有的是时间和空间,而戏剧作家正缺乏这些东西。”这是法国十八世纪戏剧理论家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译文见《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1期)里所说的一句话。它道出了戏剧区别于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西方古典戏剧以诗学为本体,诗学是西方戏剧美学的最高规范。西方戏剧主叙述写实,重情节,强调摹拟再现,注重表现人的行动、人的命运,可以说西方古典戏剧是叙述的“客观”的“人”的史诗。中国古典戏曲以曲论戏,渊源仍然是诗。但中国戏曲主抒情写意、重意境,主要采用诗、乐系合的形式,强调虚拟性的表现,执著于情调的玩味,表现中国戏曲文化的乐舞精神和人生的诗化情趣。可以说中国古曲戏曲是表现的“主观”的“自我”的抒情诗。本文拟对中西古典戏剧本体诗化的两种途径作一些比较与探析。中西戏剧艺术元素的基本差异西方的古典戏剧理…  相似文献   

10.
微博,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在网络上公开发表的简短文本,字数限制为‘140字符(也有多于这一字数的,如网易微博限制为163字符)。发微博又叫“织围脖”,“织围脖”是个痛并快乐着的技术活儿。140字之内,织出有品味的“同脖”,是一件快乐的事。微博常被“织”成微小说,而诗化微小说,更是网络司空见惯的网络小说体裁。何谓诗化?一一言以蔽之,诗化即“化诗”,以诗人之眼和诗歌的方式撰写微散文、微小说,分别叫做诗化微散文、诗化微小说。新媒介时代微小说也有诗化的趋向,在此,我们称其为诗化微小说。诗化微小说,倘若能借助网络传播,贴近现实生活,或许对提高读者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一部分新生代女作家的“身体写作”具有“诗化”特征。这或诡异、或疯狂的“诗化”风格与古代的“艳诗”在精神上相通,又具有现代派文学集唯美与溢恶于一体的气质。她们对“飞”的感觉的集中渲染让她们的文字也产生了节奏飞快、高速旋转的效果。因此,她们独具特色的“诗化”小说丰富了我们对于“诗化小说”这一文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茅盾先生的《论“入迷”》中妙语很多,仅摘录几条:读小说或戏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人作品中,和书中人物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假设存了“我是在做戏”的念头,他的戏一定做不好;一个作家写作的时候,也非“入迷”不可。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两拍》体裁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拟话本的困惑中国文学史上的元明时代,戏剧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分化,逐渐明朗成演唱的戏剧和传诵的小说。鲁迅先生称此前此后模拟话本的小说为“拟话本”。这一出自《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概念屡经变化,其界限被随意划改,最后变成了如《辞海》所言的很宽的模糊概念:“拟话本是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其代表作则为如冯梦龙之《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两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等。由鲁迅先生这一观点出发,则有种种派生的说法。如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中说“拟话本则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实际上就是白话短篇小说”;范宁《<话本选>序》中说的“宋文人编‘话本’,目的是预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中糅进了诗的特质,形成小说的诗化倾向,这是小说艺术力量最重要的表现因素,是小说形态的文体特征之一。从小说作者来说,小说无疑是他们表意抒情的凭借。司各特说:“成功的小说家都得是诗人,哪怕他一行诗也没写过。”(司各特:《罗比亚斯·斯摩莱评传》,肖洛霍夫不是诗人,但《静静的顿河》这洋洋洒洒的四部八卷却构成了诗意的艺术世界。诗化倾向构成了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的多重现代性。在叙述基调上与悲歌相呼应,在传神描写上与幻化的象征世界应答。下文将分别论述。 一、命运的悲歌 原南斯拉夫著名的文艺学家米特罗潘认为,契诃夫的诗化小说《草原》带有哀歌的基调。而《静静的顿河》从开篇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悲的世界。肖洛霍夫在“国内战争默示录中……为哥萨克苦艾般的命运痛哭伤神。”因此,悲歌是这部小说总的抒情基调。B·古拉在《〈静静的顿河〉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一书中指出:“作者叙述的调子在许多方面都由小说的卷首  相似文献   

15.
明清出现的一批章回小说与诗歌的关系都特剐紧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说中存在大量的诗歌形式,二是小说开始出现“诗化”的因素,这种“诗化”的因素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中仅零星地出现一些片断,但到了《红楼梦》却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虽然“诗化”尚不能被充分证明为小说发展的必然倾向,但是这种特征确乎被五四以后的一批作家如鲁迅、沈从文、汪曾祺等继承下来,并进而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文学理论中出现了“诗化小说”的概念,我想,诗化小说和以前常说的浪漫抒情小说还不太一样。它的独特之处,不在于优美的文辞、丰厚的抒情、浪漫的故事,而在于其文本的构建是出于一种感觉、一种情绪,将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置于某种意境、氛围之下,并形成与中国古典诗学相通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7.
“味”最早见于《舞论》,极似中国的“滋味说”。味就是戏剧的基本情调,由情而生。情为“使存在”,即途径。由此见出戏剧与效果的关系为感染,是古代印度重道德教诲的表现。情中含常情,是味之根本生发处。说明味论具有现实主义因素。欢增提出韵,揭示了情的意义层次,并从创作和欣赏角度考察,深化了味论。他的“领会义”与中国的“味外味”相似。东方说味,而西方鲜见,其原因在于东方人重心灵感受和内在表现,注意到了口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正是在"像"与"不像"之间,以一种相当独特的文体形式,试图突破中国传统小说创作体式中所存在的"套"或"型",加以尝试和创新.这一相当独特的小说谱系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中国古典小说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与杂糅性,较为自觉地承传了中国传统美学之精华:意境的感受、营造和表现.在对人生的审美追求上,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的构成及内蕴与中国哲学和民间文化密不可分.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小说建构、在视野选取方面将传统中西方小说中重要的因素:"时间"与"空间"凝固化、静观化是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较为突出的文体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9.
废名诗化小说把平凡的人生描写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 ,创造了一个冲淡平和的奇特艺术世界。从而形成了废名诗化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而纵观废名诗化小说的写作特色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我们又可以从中发掘出中国古代诗歌、“世外桃源”情结和由里及表的庄禅哲学对其创作的影响 ,从而也对我们认识废名的诗化小说更加深了了解。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从“诗化小说”理论出发,在作品中充分进行了实验性创作,从而使她的小说充满了诗的意境和韵味。《达洛卫夫人》便是一部具有明显诗化倾向的文学作品。从感情和印象、诗化哲理、象征主义手法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达洛卫夫人》的诗性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