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统科学实在论与科学的社会建构共享着表征主义的科学观。表征主义使“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陷入了一种“理性的危机”,即传统的科学哲学实在论把科学家看成是“理性傀儡”或“规范傀儡”,社会建构主义则把科学家变成了“利益傀儡”,结果使科学研究陷入不可自拔的认识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实在的“方法论的恐惧”之中。用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取代作为知识的表征的科学,给与“实在”以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解释,是消解这类“危机”,并拯救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的批判成果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
约翰.齐曼在对科学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科学观,其基础包括:“弱”实在论的本体论、自然主义的进化认识论及语境分析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地理学把实在论哲学引入本领域过程中对实在论进行了重构,重构过程中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对其先驱巴斯卡批判实在论“存在着”哲学产生了偏离,其真正理论源泉是巴斯卡的哲学老师哈里的“存在者”实在论体系。“存在者”哲学中构成论的缺陷可以被“存在着”哲学中的生成论范式所弥补。  相似文献   

4.
孟强 《科学学研究》2007,25(4):604-609
在当代的科学论中,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各执一端。为了打破僵局,芭拉德在玻尔的量子力学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用实在论。作用实在论超越了以往的表象主义,以科学实践为中心,弥合了自然与社会以及主体与客体的鸿沟。在作用实在论当中,实在是科学实践所构造的结果,话语则是其中的重要维度之一。但作用实在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科学的客观性,客观性被改造为责任问题。如此一来,认识论与本体论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了统一,科学从表象走向了实践,实在论与建构论的二元对立被超越了。  相似文献   

5.
哈金是实验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自然科学一开始就有两种形式:理论与实验。与此相对应,科学实在论也有两种形式,一是关于理论的实在论;二是关于实体的实在论。前者是为了说出世界的真相,与科学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因而是负载有价值的,很容易受到各种反实在论的批判;而后者是为了改造世界,是对世界的干预。当科学家运用理论实体制造出仪器,并测量到新的现象时,这个实体就成为一种工具,因而是存在的。文章考察了哈金的解构理论实在论和建构实体实在论的思维脉络,并剖析了他的实体实在论所带来的启迪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郝苑 《科学文化评论》2014,11(4):108-118
<正>实在论问题是当代科学哲学与分析哲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尽管不同哲学家对实在论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就最低限度而言,他们多半会同意,实在论坚持的基本立场是,由当前的常识和科学所设定的大多数实体以独立于心智的方式客观存在。由于实在论关注的是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探究中存在什么实体以及这些实体如何存在的问题,因此,实在论隶属于形而上学。在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下,为数不少的哲学家相信,"通过对语言的一种哲学说明可以获得对思想的一种哲学说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批判的科学哲学"是秉持价值尺度对科学认识的反思。它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期译介到中期认识深化,再到后期审慎反思这样一个演进轨迹。其人文主义科学哲学研究路向的传入打开了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视域。他所运用的价值介入研究方式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回应。他对实证主义"唯科学"论的批判及其"解放的兴趣"的价值诉求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担当精神被国内学者认同并得以正视。  相似文献   

8.
布鲁尔社会建构主义科学观的核心观点是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象。他一方面通过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与社会制度的权威性类比,试图说明科学不过是社会常规;另一方面对寻找科学规范性的科学哲学进行意识形态的比附,论证科学哲学本身就是社会常规的产物,从而进一步解构科学的客观性。这种类比论证缺乏说服力。科学的客观性与社会常规的权威性有本质差异。因此,"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象"的论题远远没有得到合理地论证。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来临,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以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为核心的内在论者的科学哲学,遇到了在原有框架内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隐入了难以自救的困境;另一方面,以科学的人文社会学研究为主流的外在论者的科学哲学,由于过分强调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走向了极端的相对主义。在这种背景下,系统地反思与探索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新趋势,不仅具有理论创新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开辟本栏目的宗旨在于,为学界同仁搭建一个讨论与争鸣的平台,以推动和繁荣我国科学哲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1.
科学学的思想渊源是极其古老的,然而科学学作为一门学科,波兰学者却是"科学的科学"(science of science)这一学科的术语创造者和早期研究者,堪称世界科学学史上的先声。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在《在通向科学学的道路上》一文中指出:"科学学可以采纳普赖斯的定义,科学的科学就是‘科学、技术、医学等等的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及其他。’M·奥索夫斯卡和S·奥索夫斯基于1935年提出的研究纲要就包含了这个一般的定义。奥索夫斯卡和奥索夫斯基正是用了‘科学的科学’这个术语,并且第一次把这个术语用于我们今天要使用的含义上(他们认为,这个术语是T·科塔尔宾斯基教授在1927年创造的)"。过去80年了,奧氏夫妇的这篇科学学的开创之作,不仅极具历史价值,而且对于今天认识科学的基本功能、开展科学学这门独立学科的建设,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科学学、技术学到科学技术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学和技术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历史,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并与科学技术学有直接的理论渊源关系。继承它们的既有成果,克服它们的缺点,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是我们当前建构科学技术学研究纲领,走向科学技术学的必经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和先进的技术,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战争的威胁等。当代德国的著名学者汉斯·波塞尔就科学发展和科学批判展开了探讨。文章首先分析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动力,其次论述了科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最后对科学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了应有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4.
面向科学复杂性的科学学方法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是一个复杂系统,科学复杂性是科学学所面对的一个挑战.为此,需要加强科学学方法的创新.借助复杂网络文献的可视化图谱,在阐述科学复杂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探讨了从微观到宏观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创新思路,并应用蚁群觅食模型对微观到宏观的知识计量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论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周伟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2):11-12
比较了国内外较为著名的几个科技创新城市的特点,提出了创建研究型合肥科学城的新思路,即把从常规的利用科技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为建立长效的研究基地形态的科学城,为合肥乃至安徽在中部崛起中提供一个面向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交流的中心。研究型科学城的建成,必将给合肥乃至安徽在中部形成吸引人才、积聚人才的品牌效应,也为中部的经济腾飞带来强劲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只有与科学知识本身和科学家所用的方法相结合,科学史研究的目标才能实现。这种结合应该是批判性的,带有历史学家独特的认识判断,而独立于当前科学家的认识判断。这些结论同样应该来自于对历史的一般功能,以及当科学成为我们研究对象时,历史如何发挥这些功能的思考。科学史应该将科学严肃地看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以及一种认识实践。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科学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522 articles issued in Studies of Science of Science from 1992 to 1999 with the bibliometrical method is made so as to reveal some of its specific properties in carrying articles and its current situation.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是进入新世纪全党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对我国的科学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向科学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课题.贯彻"三个代表”思想,需要我们在新时期全面深化科学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关于"软科学"与"硬科学"界定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西方学者认为“软科学”与“硬科学”的本质区别是其发展水平不同,公众调查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我国“软科学”概念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描述,主要强调的是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决策支持作用,这与西方学才和公众理解的“软科学”概念实质上是一致的。运用图形面积比例(FGA)方法,可以界定“软科学”与“硬科学”,也可用于分支学科的硬度测量。  相似文献   

20.
《科学趣味》是20世纪30年代由顾均正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科普期刊。《科学趣味》题材广泛、栏目多样,以生活科学化,科学趣味化为宗旨,以科学小品为主要的传播形式,成功地将科学性与文学性、思想性与实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科学技术的传播与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科学趣味》注重与读者的互动,调动读者的参与积极性,为科学爱好者的交流提供了媒介和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