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奖励能够振奋人的愉悦情绪,激发人的向上精神,对于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具有积极的作用。孩子长期得不到奖励,对自信心的树立是很不利的。怎么办呢?笔者认为,一是家长或老师要多注意观察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尽量多地给予一些表扬、奖励;二是要教导孩子学会另一种奖励方式一自我奖励,就是自己给自己颁奖。这种奖励只要适当,同样能够收到奖励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陈卉 《宁夏教育》2009,(2):78-78
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打骂都没用。其实孩子的拗脾气往往是大人给惯出来的,孩子的坏习惯也是由于家长有意或无意的奖励而逐渐稳固下来的。家长在目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不要乱用奖励和惩罚,否则奖惩不当,对孩子有害无益。家长在教养孩子时,常犯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表扬的一个最本质目的是为使孩子确立起一种内部激励机制,即当孩子做了好事、完成某项任务时,不需要外部表扬就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也是孩子成年后从事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对孩子的“表扬”“奖励”是为了今后不必再进行针对具体事件的强化,是为了“不表扬”。正确恰当地对孩子进行表扬一般来说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父母在奖励和表扬时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将二者巧妙配合,灵活运用。1.三岁以前的孩子,经验很少,他们对某些精神奖励方式缺乏体验,而更看重他们所熟悉的某些物质奖励,比如好吃的糖果、玩具等,…  相似文献   

4.
避免奖励过于频繁。奖励应该是点缀式的,偶尔来一次,不能什么都实行奖励制度,今天作业做得清楚,奖;明天考试考得好,奖;星期天做了一些家务也奖,等等。奖励过多过于频繁,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容易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理:你不奖我就不做,我做了,你就应该奖励,把获取奖励当作是自己的目标。凡是孩子应该做到的,比如作业写清楚、简单的家务等都不应该奖,需要奖励的应该是那些一般难以做到、表现突出的、进步明显的行为。奖励形式要多样化。不要都简单地用金钱来奖励,在形式上要力求丰富多彩。比如奖励一本孩子非常喜欢的课外书…  相似文献   

5.
正为了让孩子成绩好、考高分,父母在激励孩子主动学习这件事上可是费尽了心思,订计划、给承诺、用礼物刺激……这种做法到底可不可行呢?孩子入学以后,父母往往会被迫面临一个问题: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时候,要不要奖励孩子?孩子学习缺乏动力的时候,给点奖励能不能刺激他更努力?如果可以,如何奖励才有效呢?学习本身能带来报偿时,慎用奖励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相似文献   

6.
王军  李春荣 《承德师专学报》1999,19(3):94-94,F003
奖励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对受教育者的肯定,具有激励作用。在应用中要注意方法。要坚持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掌握好奖励的尺度和准确度,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实事求是地确定奖励,做到公平、准确、适度;要注意奖励的时效性,掌握好时机和场所,做到及时有利以收到良好教育效果。使用奖励这种手段,能在学生中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7.
我们要尽量避免布置那些机械重复的作业,留作业时要注意一些技巧和方法。一、要注意方式。教师不妨用些小花招儿,留作业时注意把作业与奖励评价机制挂钩,让学生得到应有的评价和鼓励。我经常给学生留一些课前作业,比如《花的构造》、《种子的构造》……这些课要想学生能主动探究没有实物是没法上的。为了保证让学生能按时带好上课用品,我经常采用一些奖励机制。例如,谁带花,谁泡了种子给谁评价手册上记个优,期末给谁成绩提一等级,谁若是一直什么都不记得带,那期末考试成绩再高也只能是良。一年级孩子小,我经常和老师打招呼,谁提前完成作业就…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孩子解答一些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他对所有的孩子都不奖励,尔后,他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每解答一道难题就奖励一美元,另一组则没有任何奖励。在安排孩子休息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里,他发现,尽管有奖励那一组的孩子在有奖励解答的时候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却很少有人在自学解题;而没有奖励的那一组却有很多孩子在继续认真地解答尚未解答的难题。从总体上说,有奖励组的孩子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了,而无奖励组的孩子反而兴趣更浓厚。人们习惯地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德西效应”。这个实…  相似文献   

9.
孩子成绩好、表现好,我们要“奖励”孩子,上一期《家长学堂》谈了“奖励”的话题。可孩子犯了错,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一期我们来谈谈如何“批评”。在孩子犯错时,我们要有客观、冷静的态度,要本着帮助、教育孩子的目的,不要光顾着自己的面子,就任着自己的性子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孩子毕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免不了要犯错,关键是我们大人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在批评孩子时,我们要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这么一想,我们的心就会平静许多。“批评”不是心罚,更不是体罚。批评的方式有许多种,不一定非要用严厉的方式孩子才会接受,很多时候,一个暗示的眼神,一种平等协商的态度,更加能够触动孩子的内心,让我们部学学批评孩子的智慧和艺术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孩子的进步,家长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奖励在短期内似乎取得了成效,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麻烦不断,看来,奖励也要讲究技巧和分寸。每次开家长会,明明的妈妈都很注意看教室后面墙上的荣誉榜,看一看明明得了多少小贴画,因为贴画越多,表明自己的孩子表现越出色。这次她发现明明的贴画数没有保持班上第一。回到家里,她有点生气地问明明:你这次贴画怎么少了那么多啊?乐乐这次期末考试没有考好,他很沮丧,因为爸爸曾许诺,如果期末考试各科成绩都在95分以上,会奖励他去外地旅游。每次考试成绩好,爸爸都会有奖励的,从最初的冰淇淋到现在的旅游。可是这次没戏了。  相似文献   

11.
奖励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抓住学生的特点,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注意把握奖励的特点。要考虑奖励的效果、时效性、合理性、独特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奖励孩子是家长表达认可、鼓励的一种方式。不恰当的奖励会使孩子丧失做事本身的乐趣而过分地关注结果所带来的外在奖励。因此避免不当的奖励,掌握奖励的基本注意事项对家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造句是培养孩子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基本功。那么指导孩子造句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我认为要注意“七忌”。一、忌照抄课文。孩子造句时不动脑筋,照抄课文中的句子。这样一  相似文献   

14.
葛平 《班主任》2013,(12):12-14
奖励是老师们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其正向引导作用常常能鼓励孩子继续表现良好。但是,很多老师又很困惑:孩子刚得到奖励时往往兴奋不已,时间一长则会出现“奖励综合征”,对老师的奖励越来越不感兴趣,奖励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5.
赞扬的艺术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赞扬孩子对塑造儿童行为和培养其良好的品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所以表扬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首先,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的心灵特点和需要,掌握能够使孩子感到愉快的人、事、物等因素,以便采取适当的奖励办法激活孩子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赞扬要注重小事。赞扬的事越具体孩子对好行为的认知就越清楚,践行好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这方面,一是不要拖延,别错过表扬的最佳时期;二是不能只表扬人格而不表扬具体行为。孩子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点滴小事做得好,由于获得师长韵赞扬也可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第三,赞扬要先密后疏。在孩子形成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初期,表扬要及时、经常,以加深印象;  相似文献   

16.
《幼儿教育》2011,(1):62-62
“故意忽视”就是将孩子的注意力从不良行为上移开。当孩子发脾气时,如果我们加以责备或给予注意,则是在无意中奖励这种不良行为,应该做到拒绝争辩、责备或交谈,但不要显示出生气的样子,当孩子不良行为终止时,再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7.
信息总汇     
许多父母因为忙于工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在一起吃饭可以说是父母和孩子交流最有利的时机。但和孩子沟通应注意四点技巧:一是父母要当一个好的听众,一定要让孩子把话说完。在孩子说话时,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举止,要能听出弦外之音;二是全家吃饭是一件轻松的事  相似文献   

18.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把学习搞好,或者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经常用实物刺激孩子,以期达到目的。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一种消极思维定势。物质奖励是必要的,但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更应该注重精神鼓励。比如:要让孩子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待他守成后,家长右以给他讲一个故事作为奖励。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中,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奖励,尤其是孩子,这种欲望更为强烈。奖励能够振奋人的情绪,激发人的向上精神,对于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奖励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的,所以教导孩子另一种奖励,即自我奖励是很重要的。这种奖励只要用得恰当,同样能够起到别人给予奖励的效果,会使孩子感到心情快乐,有利于孩子内在潜能的发挥。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原来在学校表现平平,总得不到奖励,学习劲头一直鼓不起来。可突然间,他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期末考试,语文、数学、音乐等多科成绩都得了“优”。老师和同学们感到很惊喜,让他介…  相似文献   

20.
刘丹 《父母必读》2012,(8):128-129
越来越多的父母完全不吝惜奖励给孩子物质和金钱,但是再多的奖励却换不来孩子的快乐,甚至还让孩子变得麻木。难道真的是“千金难买一笑”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