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淦昌教授是我国当代杰出的物理学家,是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代学术带头人,是我国粒子物理和核物理方面永不停顿的开拓者,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核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名誉院长和研究员。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3):236-236
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在京举行“论坛”4月15—17日举行。“论坛”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和“论坛”理事长、著名理论学家郑必坚教授共同发起,旨在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为我国科学家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提供研究和交流平台。“论坛”将以主题报告、讲座和专题研讨会形式长期举办。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水稻分蘖研究获突破性进展4月10日出版的Nature报道了该所李家洋院士领导的创新小组及其合作者的这项成果。这是我国科学家发表在Nature的第一篇生命科学基础研…  相似文献   

3.
孙汉城是我国著名的原子能专家,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进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从事核探测技术、中子物理、轻核反应、中微子物理与核技术应用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宁波大学医学院是由香港著名科学家汤于翰博士发起捐资并兼名誉院长.得到国家教育部、浙江省和宁波市政府全力支持.于1998年创建的一所新兴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为章锁江教授.现任院长为我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洪国藩院士.执行院长为张龙禄教授、主任医师。  相似文献   

5.
一漫漫水保路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新中国根治黄河的需要,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提议,中国科学院在陕西杨陵成立了她在西北地区的第一个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研究所1954年筹建,1956年正式成立;195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1 从民间交流到官民并举194 9— 1972年 ,中日两国间的科技交流是在以民间为主 ,“以民促官”的状况下进行的。 195 5年 ,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先生率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日 ,与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和科技界朋友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同年 ,日本著名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教授应邀访问中国科学院 ,郭沫若院长及中国的著名科学家会见了他 ,并请他作了学术报告。同时 ,郭沫若院长邀请日本物理学家访华。195 6年 ,日本学术会议派茅诚司会长为团长的学术考察团访华。 195 7年 ,应我院邀请 ,日本学术会议物理研究联络委员会和日本物理学会以诺贝尔物理…  相似文献   

7.
曾昭抡小传     
正曾昭抡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创办人。早在1948年,他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对中国化学名词的命名与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炸药制备实验法》《原子及原子能》《元素有机化学》等学术专著。1899年5月25日,曾昭抡生于湖南湘乡。1926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化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化学系教授  相似文献   

8.
正已经百岁高龄的蔡启瑞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分子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军者。蔡启瑞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现为厦门大学教授。蔡启瑞带领团队在催化科学领域耕耘了55年,为中国催化学科和队伍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们作为刚人行的科技记者,读他的传记《探赜索隐止于至善:蔡启瑞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  相似文献   

9.
周培源教授是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科技界的卓越领导人之一,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生前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科学家中最早担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的理事、国际科学家联合会理事及出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全体大会的中国代表和首席代表.1962年当选为世界科协副主席.198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80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相似文献   

10.
《今日科苑》2001,(12):29-29
名的神经生理学家梅镇彤教授是新中国诞生后第一批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之一,曾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脑研究组织会员,梅教授长期致力于脑高级功能的研究,主编《中国神经科学发展战略报告》,她领导的“脑与行为”研究组承担着国家科委攀登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富含神经节苷脂的脑力键系列产品是梅教授及其领导的研究组多年来呕心沥血和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07,(10)
人物档案: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苏联第一颗卫星促使他关注天上的"地质"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  相似文献   

12.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基石。从1955年我国决定发展原子能,到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中国科学院承担了与核弹、导弹相关的大量配套科技任务,负责整个卫星系统的技术抓总,完成卫星本体的研制,并建立地面测控系统。中国科学院为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13(5):385-387
张焕乔实验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3年出生于四川省巴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到中科院物理所从事科研。1958年到中科院原子能所(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至今。主要从事中子物理、原子核裂变和重离子反应等实验研究。参加了我国第一台中子晶体谱仪和中子衍射仪的建立,为在核反应堆上开展慢中子谱学和固体物理研究创造了条件。参与压电振荡石英单晶中子衍射增强的发现,提出了理论解释,并提出验证方案,确证了中子次级消光减弱的效应。先后负责核武器研制所需的第一批中…  相似文献   

14.
徐銤教授,我国著名核反应堆专家,历任国际快堆工作组中国代表、西安交大、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八六三”快堆专家组成员,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实验快堆总工程师。主要从事快堆的发展与研究,在技术上领导快堆科研和设计主持制定了我国快堆发展规划和主要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15.
简水生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光纤通信和电磁兼容专家。1929年10月25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1953年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电情系通信专业。1957年留学莫斯科电信工程学院。历任北京铁道学院讲师,北方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光波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通信学会线路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简水生院士通过多年的研究建立了“消除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方锦清研究员,在近半个世纪的科学人生中,不仅饱经了我国核科技与原子能工业第一次创业的风雨与辉煌,感受了第二次创业的艰辛与快乐,而且在原子能领域中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勇于探索新兴交叉科学——非线性-复杂性科学和网络科学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赵永新 《今日科苑》2012,(10):14-18
人物小传:师昌绪,1920年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2年获美国欧丹特大学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他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葛昌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核材料专家、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五十年来奋战在核材料研究第一线,他在钢铁研究总院领导专题组研制成功用于生产浓缩铀的复合分离膜,是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乙种分离膜制造技术”的第一发明人,为我国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立下了赫赫功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我和赵忠尧先生都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先生任副所长,正所长是钱三强教授。当时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从全国各地调去一大批著名核物理学家,这是一座国内外都居一流的研究所。赵忠尧先生是浙江诸暨人,1925年毕业于南京前东南大学,后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部深造,师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密勒根校长。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当时的德国在某些物理领域方面已经走在世  相似文献   

20.
2016年3月23日,我国著名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理事长刘振兴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刘振兴先生1955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毕业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师从赵九章先生,1961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先后工作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他曾任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国际地磁和高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