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重大社会事件之际大众媒体对公众情绪的疏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大社会事件发生之际往往是公众情绪不稳定的时期,公众情绪通常借助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重大社会事件彰显和爆发。在重大社会事件之际.往往是各界政治力量聚集之时。公众往往寄托于聚集的政治力量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此时公众情绪极易依附各种社会事件借机爆发。大众媒体在这个关键时期应该发挥好环境监视和社会协调的功能,为疏导公众情绪提供平台。本篇论文论述了重大社会事件之际,大众媒体疏导公众情绪的必要性.并对大众媒体对公众情绪的疏导行为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大众媒体疏导公众情绪的渠道。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社会总体的情绪基调是积极向上的,但负面情绪的存在依然不容忽视。社会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仇官仇富情绪、失望冷漠情绪、空虚无聊情绪还有孤独情绪等。负面情绪是这个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体现,如果任由其堆积而置之不顾将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致命的伤害。及时关注和消解社会民众的负面情绪,能够引导整个社会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中的网民负面情感是群体性思想、心理、情绪和要求的综合表现,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和排解,极容易衍生公共危机.基于象征互动理论建立互动情境、个体认知、社会文化三个维度组成的分析框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对新冠疫情初期网民负面情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后果感知、社会期望文化、央媒议程是影响网民负面情感生成的重要因素.在突发事件中,要从个体的认知上减少公众的怀疑与猜测,要从社会期望上满足公众的需求,要运用主流媒体弘扬社会正能量.这为引导网络负面情绪、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负面舆论引导,对纾解公众负面情绪、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疫情期间特殊的社会心理、日益复杂的舆论引导格局和部分网络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疫情期间负面舆论的引导工作面临诸多挑战。要从公众心理危机干预、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和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等几方面入手,破解疫情期间负面舆论引导的难题,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5.
高峰 《视听》2023,(2):158-160
在疫情困扰下,公众不良情绪不断增长、积聚、发酵、扩张,对社会稳定、疫情处置、个体身心健康等都可能造成难以预估的影响,而公众和个体情绪都需要纾解、引导。抗疫主题视频《溪谷“三别”》应运而生,在情绪引导上做了有意义的尝试。《溪谷“三别”》在策划摄制MV短视频、有效引导公众情绪方面作出了努力,以正向情绪引导对冲负面舆情风险,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传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璐 《今传媒》2012,(2):54-55
近两年来,微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公众舆论的重要策源地,在几次重大的舆论焦点事件中,微博传递信息、发表言论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视。微博除了传播信息和言论外,还可以传递情绪。情绪的传递是无形的,影响也是潜在的,但是却同样对公众产生巨大作用。本文以微博中的负面情绪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博中负面情绪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的调查,了解了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印象和满意度,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对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减少或消除公共图书馆的负面社会形象的对策,以期使公共图书馆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8.
反转新闻频出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领域的"新常态",微博评论是公众在社交媒体平台接收反转新闻后态度观点的最直观的展示窗口,微博评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态信息,但是学界对于这一反转新闻舆论爆发的重要来源并未给予过多关注.本研究基于微博评论的文本挖掘,从社会信任视角出发,分析反转新闻受众的情感结构和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反转新闻微博评论表现出对涉事主体的情绪归因和弱势群体的高度关注,负面的情感势能直接映射至公众对社会和媒体的信任感知.反转新闻的发生年序和议题设置是引发情绪变化、影响公众信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自媒体作为网络技术演进和社会发展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的自媒体时代,借助博客、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自媒体传播形式,普通民众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发布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思。这使个体得以最大化地参与新闻传播活动,也解构着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新趋势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反映来自社会各层面的愿望、意见和诉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信息虚假、情绪发泄和蓄意炒作等传播乱象。面对复杂的传播格局,作为担负政府与公众沟通桥梁和舆论引导主  相似文献   

10.
朱竹青 《今传媒》2020,(4):28-33
社会舆论是目前中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关注的重点领域,而社会情绪是社会舆论的内在驱动力。想要掌控社会舆论的主导性,就必须先疏解和引导社会情绪的正向表达和传播。社会情绪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表现在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本文从舆论的生成过程切入,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舆论实践为例,重点分析在舆论的不同阶段社会情绪的不同特性对舆论的影响作用,进而从中得出一些关于社会情绪合理引导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4,(17):53-58
随着微博成为社会情绪的放大器和公众舆论的集散地,其表现出来的负面社会效应也需要关注。本文考察了微博舆论中负面效应的社会表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对如何应对这些负面效应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郑稳稳 《今传媒》2007,(5):54-55
社会千姿百态,新闻无奇不有,社会新闻是社会环境、民生状况的一面镜子.在社会新闻受到重视的同时,大量负面报道出现在报纸网站等媒体上.负面报道大多报道恶人如何行恶和受害人如何受害,目的大概是告知公众鞭笞、谴责行恶之人,但是暴力、色情类字眼在新闻中充斥版面、比比皆是,甚至对一些细节的描述达到了残忍的地步.  相似文献   

13.
王松林 《传媒》2018,(5):87-89
后真相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介发展背景下,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和判断会忽视事件的真实状况,受到情感、情绪的影响,并倾向于表达对事件的情绪化立场和观点,这对舆论引导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需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责任,及时传播权威新闻事实;把握公众信息认知规律,注重公众情绪的理性引导;合理规划社会正向舆情信息,及时化解负面舆情.  相似文献   

14.
陈娟 《新闻实践》2010,(7):23-25
社会烦闷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情绪,可以归结为一种负面的“情绪型舆论”,它主要是社会环境变动与公众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什么样的情绪型舆论,正面的或者负面的,传媒都不能视而不见,也都不能过分放大,否则会产生相反的传播效果。如果说将“网事”从网络媒体的信息海洋中打捞出来,是传媒解烦实践的第一步,那么,接下来传媒要做的就是冷静地进一步报道并解读“网事”,对这种负面的情绪型舆论给予疏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官方媒体微博下关于"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评论中的情绪,笔者发现关于生育动员政策的情绪以负面情绪倾向为主;构建情绪效价模型之后发现,大部分网民的网络情绪表现出高唤醒度和防御动机倾向性居多的特点,同时一小部分网民情绪呈现出低唤醒度和防御动机,整体呈现生育意愿较低的"低欲望"状态。针对防御动机的原因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对经济压力的焦虑、对生活现状的担忧、在网络空间对政府泄愤是引发现状的主要缘由。生育动员政策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国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更是整个社会的重大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当尽早完善相关社会政策,消除民众的后顾之忧,提高一部分网民的参与程度,并重视正面情绪的引导作用,合理疏导负面情绪对社会动员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社会动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Web2.0技术为基础的Blog、Weblog、SNS、IM、QQ等新媒体群的出现,不仅为公民表达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也为社会情绪的网络扩散提供了通道与可能,使得一些负面情绪通过网络被迅速放大,以致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新的因素,给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因此,高度重视社会情绪的网络扩散,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黄建新  李莉 《今传媒》2012,(12):50-51
网络新闻媒体日益显示出设置公众议题的动员、影响力,在这种情境下出现的语言暴力成为显著的、值得警视的负面传播镜像。本文通过举证和分析网络语言暴力对构建公众理性议事平台的危害,进而表明我们关于全媒体时代媒体践行社会责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塑造政府形象,提高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在应急治理领域尤其是在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方面,积累的经验还远远不够,通过基于“事实—价值—情感”模型,提出完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政府新闻发布机制的三大策略,即: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把握发布时机,完善对话机制;坚持以价值为标准,强化“共同体意识”,完善提升政府公信力机制;坚持以情感为依托,加强共情传播,疏解负面情绪,完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晓娜 《青年记者》2009,(16):70-70
学者陈力丹对舆论的定义是:“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监督。当今社会,舆论监督的多元化已经呈现出来。“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和庞大化,作为分散存在的公众对监督的前提——信息获取存在较大难度,因而现代社会的舆论监督在很多情况下借助大众传媒,  相似文献   

20.
传媒话语权解析 传媒话语权是指媒介因其角色而享有的传播思想、表达意见、监督社会及反映民意等的权利,本源上它是公众话语权的延伸.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其话语权是无形的,它借助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通过媒介工具发表意见,进行社会监督,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