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十七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十七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最后以小说《祝福》的改编为例,通过对《祝福》的改动,做到了由小说至电影的艺术创作,也成为"十七年"期间文学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希腊神话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她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开放的人文理念赢得了世界文学的青睐。在西方世界,希腊神话在其对外传播过程中通过口语传播、战争传播、文学传播和艺术等途径和形式,完成了其对外传播之旅。而希腊神话在中国的传播,除了西方传教士的传播,主要集中在"五四"运动以后以周作人为首的一些文人的翻译和推广上。希腊神话的跨文化传播,也为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文娟 《新闻世界》2011,(10):175-176
对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我国是上世纪80年从国外引进,经历了30年的发展从引介国外的理论和著作到有了自己的著作和研究成果的历程,本文在简述了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引入过程以及研究现状基础上,评析了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兴祥  殷欣琪 《采.写.编》2020,(1):156-159,147
跨文化敏感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而跨文化敏感理论模型多立足于西方文化,运用在中国跨文化敏感研究中会出现诸多不适应的情况,故进行跨文化敏感理论模型的本土化重构十分必要。在中国文化视域下,置身于文化内部发现既定的文化特质,揭示出中国文化中"中和""忠恕"等价值观对当代中国人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才能构建出具有中国跨文化敏感特征的本土化模型。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在当下信息化时代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西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和取代并没有学者设想的那样强烈,相反它们开始披上中国形式的外衣。比如《功夫熊猫》这样的电影,就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跨文化传播中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本文引用霍米巴巴的文化杂种理论及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探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理解外来文化更加隐蔽的渗透。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传播与未成年人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兵 《现代传播》2005,(3):7-10
中国处于密集的跨文化传播信息流包围之中。跨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和对他们人生观和身心特征的塑造与教化,受到人们的深切关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文化传播寻找到同中国未成年人进行文化沟通的特殊渠道。海外媒介产品的不断进入,对我国青少年扩大知识面、了解全球情况具有积极意义。由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西方传媒产品不可避免地有着负面影响,尤其是暴力、色情等内容,对未成年人成长是有害的。为此,对未成年人进行媒介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学校、从事未成年人工作的各种机构以及传媒界应从不同角度努力,把媒介素质教育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7.
1988年出版的《山坳上的中国》作为中国早期生态文学时期的著作,从问题学专家的角度,直指中国问题,深入冷静地剖析中国在当时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带来的后果,给当时的中国敲响了科学发展的警钟。他在书中提到的论证和观点,用我们如今的科学发展观可以基本得到验证。其中第八章和第九章属于中国早期生态文学作品。本文将以《山坳上的中国》为例,探析中国早期生态文学的话语,试图厘清中国早期生态文学与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介生态的跨文化冲突与伦理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学的比拟视角分析了网络媒介生态及其危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文化价值维度理论为切入点对网络媒介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重点研究了网络媒介的跨文化冲突,提出了解决网络媒介生态跨文化冲突的伦理构建原则,以期实现健康平衡的网络媒介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文论,像<文心雕龙>这样系统性的专著较少.现在学术界中研究西方文论的著作,研究中国古典文论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研究东西方文论结合的著作,尤其是结合得比较好的著作恐怕是凤毛麟角.(金开诚语)北京大学龙协涛先生的<文学阅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二版)立足西方阅读学的理论研究,建立了"文学阅读学"的范畴,不禁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研究历史、学科发展、理论构建以及研究方法等多重维度详细论述了我国跨文化传播学科构建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通过与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对比,在反思我国跨文化传播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学科发展前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传播的传媒区域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传媒全球化所促成的东西方跨文化传播一直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在东西方跨文化传播的进程中,日益凸显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成为传播的主要障碍,而文化亲合性则促进了跨文化传播的区域性跨文化传播。本文试图引入传媒区域化这一概念,并从历史背景、现状分析、意义和问题3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形成、发展以及面临的亚文化争端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研究、实践呈现一种上升趋势,亟需对理论本身进行界定、对理论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清理。本文是继2009年对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30年脉络梳理之后,对跨文化传播理论诞生地——美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作一个纲要式的爬梳,为进一步理解理论、开拓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一个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3.
熊越 《中国出版》2023,(9):16-19
后疫情时代,全球传播生态加速重塑,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成为我国当下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从间性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文化间性下的“话语内容选择”与“语境转换”、主体间性下的“共同体意识符码”和“他我关照”的分析来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剖析当下的跨文化传播机制。对跨文化传播意义生产的探讨,反向推动跨文化传播方法论的发展,两者同频共振,建构出国际文化共识的同时明确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最终实现中国故事对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4.
文学传播学是从媒介文化的视域来研究文学的话语体系,研究传媒的文学特性、文学流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的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文学传播学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五大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文学作品传播的方式、地域与文学传播接受相关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传播手段的改进与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等.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传播一词,最早出现在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德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中。从学理上说,跨文化传播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1]150。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使信息的同步传播成为可能,同时也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电子传播使地球缩小成为一个村落,文化的传播有了载体。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而起源于文化人类学的"跨文化传播",其核心就是跨文化,重点是对异质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正>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人们都在摒除东西方人为对立或孤立主义的文化思想体系,各种传媒也都在寻找东西之间的共同点,主动吸收和积极传播各国创造的人类文明遗产,跨文化传播开始向纵深方向扩展。跨文化传播是世界整体性发展的必然趋势上世纪50-70年代,由于冷战局面,意识形态的对抗成为东西方关系的最高原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  相似文献   

17.
媒介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跨文化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伴随着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传播的“媒介”或载体也在不断丰富、不断出新。在信息化传播时代,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为现代传媒如电影、电视、网络、报刊等,视觉传播是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当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媒介的选择上,必须树立现代意识,视觉形象意识。毕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对于西方人来说又比较难学,运用传统的文字手段向外输出中国文化,效果是肯定大打折扣的。正像许多现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从香港电影武打明星李小龙身上开始的,而不是从学习《论语》、阅读翻译的中国文学名著入手的。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但是,当前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相称。其原因固然复杂,但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作者在对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界定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分析了其现状,并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提出了真正树立以受众为导向的观念、整合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跨文化传播的渠道整合、跨文化传播的战略整合等方面的对策,从而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以提高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广告跨文化传播进行解读。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分析中西方广告在精神文化上存在显著不同,指出在推行消费文化上,中西方广告则在根本上一致,在跨文化传播中虽然表现出多样性,但根本目的不变。就行业文化而言,西方广告从广告作品、广告公司、广告制度上多方影响着中国广告。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广告必须充分恰当地利用中国本土文化,并从广告主体和广告客体两个方面为中国广告创造宽容、健康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文学著作在中国的传播已逾百年,是中俄关系的一个重要构成,它的传播和推广反映了中俄关系的发展变化.俄罗斯文学著作的种类、数量在中国外来文学著作中始终位居前列,对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中国读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