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英翠  饶鉴 《编辑之友》2017,(9):97-102
借助梵·迪克话语分析理论中的内容研究方法,文章以“题材话语”和“思想话语”为切入点,对民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新闻述评进行了分析,并认为“题材话语”是围绕“服务事实、侧重军政”展开,而“思想话语”则围绕“意在抗争、旨在宣传”展开.同时认为,民国报刊新闻述评之所以呈现出上述话语特征,是对救亡图存和国富民强追求的外在使命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内在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斯 《东南传播》2023,(4):104-107
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从抵抗“女德”到制造“男德”的系列话语实践引发了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当前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的生产逻辑是以父权话语作为参照,构建一套与之相对的话语体系。其隐含的性别二元论不仅使女性话语不仅无法摆脱潜意识中的父权话语阴影,还使女性陷入主体性缺失的危机。通过对两性间的平等与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女性话语需要以性别公平原则为指导,建构多元话语体系。而为了实现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女性间需要进行视角互换和“横向政治”建构,还需要男性加入,共同重塑当下仍由父权意识形态控制的社交媒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3.
以“引领”二字界定主题出版“走出去”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关系是认识和实践的新表达。引领原因是方向一致的必然性、目标一致的战略性、路径一致的必要性。引领内容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在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和话语结构上的需要。引领路径是主题出版“走出去”在话语、传播和国际话语权上的创新突破。引领内容的逻辑点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需要,引领路径的逻辑点是主题出版“走出去”的创新突破,后者满足前者需要,二者结合昭示引领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网络民间话语为研究对象,以“武汉519路女公交车司机被打事件”为案例,探讨网络民间话语的传播特质、民问话语与官方话语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刘亮 《东南传播》2023,(7):127-129
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面临以话语间性为核心,被技术鸿沟加速扩大,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长期主导的一种结构性束缚。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建设者,中国可以主动参与传播基础资源和秩序性建设重构话语主体的“权势量”,基于逻辑平面语境推动建设性新闻话语,以日常性语言构建可通约性话语等,改变国际传播话语的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6.
从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政治层面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到2015年的媒体影像实践,“中国梦”的话语形态已经从政治话语慢慢演变成媒介话语甚至民间话语热议的话题。影像宣传话语的研究不仅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未来媒介实践的指导意义,以“中国梦”的影像实践为范例开展影像宣传话语转型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杨于泽 《青年记者》2009,(17):57-58
一 “精英博客”和“话语霸权”是两个很“潮”的概念,时下社会热议,学界也在探讨。《中国新闻出版报》6月份就发表过述评,认为“名人博客”存在传播特权和话语霸权,必须进行法律规范,加强自律。所谓传播特权,表现在门户网站以超链接方式向受众推荐;所谓话语霸权,是指博客的所谓“民风效应”,即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英国话语分析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与社会变迁》中的话语理论影响深远。其理论主要来源之一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不过费尔克拉夫对福柯的解读与福柯原著存在很大误差。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从费尔克拉夫和福柯的原文出发来质证该误读。费尔克拉夫认为,福柯话语理论的“话语建构性”“话语实践意义由它与其他话语的关系来界定”“权力的话语本性、话语的政治本性、社会变化的话语本性”等观点“弥补了语言学话语分析的不足”,同时批判福柯“缺乏对语言文本、实践以及抵抗性权力关系关注”。但本文在分析福柯的理论后指出,费尔克拉夫在展示福柯的话语理论时,不但忽略福柯“话语”概念的内涵,而且没能理解福柯权力在主体、社会现实建构中的基础作用以及权力关系的抵抗性特征与存在条件,片面强调话语的作用,把福柯的话语理论化约为“政治话语本体论”,一种“特别话语”的结构主义。尽管如此,费尔克拉夫从福柯处启发的话语理论为话语分析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杨芮 《新闻传播》2023,(12):22-24
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臻成熟,驱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智能化传播,并赋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广度拓宽、传播效度提升、话语深度强化等多重契机,但亦使其面临着平台言论多元化、“信息茧房”效应强化、“把关人”角色缺位等现实挑战,如何消除智能媒体嵌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衍生出的解构、孤立等负面效果,重构智能媒体融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契合理路,必须以值引智、以智驭智、以智化治。  相似文献   

10.
“银发浪潮”来的同时,社会呈现出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污名化”并轨的文化症候,老年认同出现危机。文章以构成主义为立场,将老年身份视为媒介建构的产物,以批判话语理论为进路,研究老年何以成为今日之老年,即其身份在媒介话语场域下如何进行意义生产,并实现从年龄身份到弱者身份再到“坏老人”的身份转向。通过对危机之下老人不“老”的抗争话语进行批判分析,揭示媒介、话语与身份的权力交织,以期探究老龄社会下老年身份的解困。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以传播主体的姿态呈现在世界的面前。本文将以话语研究、传播学和新修辞学的相关成果为逻辑起点,将“个体言语交际”研究扩展到“公共话语”研究,尝试从城市话语构建、传播的角度切入,以期为丰富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做出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声屏世界》2010,(2):66-66
新建构:媒体话语体系在变。一、“转型话语”奠定新财经时代新闻报道的基本语境.“转型话语”是指新闻报道将“转型”作为报道的元语境。二、“职业话语”界定新财经时代新闻报道的职业道德.媒体的“职业话语”将给媒体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媒体的专业素养、职业理想将得到更加自觉的维护。三、“国家话语”确立新财经时代新闻报道的国际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单波  林莉 《现代传播》2019,(10):36-41
本文追溯了晚清以来的对外报道思想,聚焦新华社对外报道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纠葛.研究发现,中国新闻人在“以中国为目的”和“以世界为目的”之间徘徊,与此同时又在“以中国为方法”和“以世界为方法”之间取舍,这使得对外报道一方面产生话语封闭,失去对话性,另一方面又被西方话语规训,失去自我话语能力.通过辨析目的与方法之间的摩擦与契合,本文认为,所谓“以世界为方法”,就是用多元主义的方法理解世界,对外报道需要展现的是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的中国.“以中国为目的”,是以可沟通的中国为目的,而非狭隘的自我论证.  相似文献   

14.
国家领导人的国际演讲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官方话语。文章以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至6月出访俄罗斯、坦桑尼亚、刚果、墨西哥四国的国际演讲为对象,结合国际社会对习近平演讲的反映进行了话语策略分析。研究表明,习近平的演讲成功地运用了“讲故事”、“不含糊”、“亲民化”、“巧引典”等话语策略,大大增强了演讲效果。他切合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立场,为官方话语在国际演讲中的表达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国家大力要求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学术出版作为“走出去”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提升我国学者国际话语权和加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阐释了学术出版“走出去”对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意义,并通过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等三种学术图书“走出去”的实际案例,提出了如何加强学术出版“走出去”,以促进我国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稿类新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人物》杂志为例,以“创新性话语建构”为切入点,意在研究媒体融合时期它在文本话语、交互话语、话语体系重构等三个层面的一些创新与不足。通过逐层梳理,笔者得出:《人物》这一老牌纸媒在融媒体时代的突围,是其创新性话语建构的结果,凭借深度、质量与商业利益的平衡,意在实现高价值话语体系的重构与后真相时代的“人本回归”。  相似文献   

18.
“中国黑客威胁论”近年来成为损害中国国际形象的新议题,美国媒体对此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制造共识”作用.2013年初对“中国黑客攻击”的报道中,美国媒体采取二元对立的分类标签、行动者缺席的语境策略、失衡的信源选择和话题控制等话语技巧,以看似客观中立的方式将中国形象建构为具有威胁性的“他者”.揭示媒体报道中的话语技巧,有助于解构“中国黑客威胁论”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9.
李玉洁 《现代传播》2019,(10):63-66
对自然的态度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生态环境危机就其根源和本质来说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因此从政治哲学角度来考察环境传播及其话语实践创新具有深意.当前环境危机的根源,是话语思想的“危机”,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征服自然、经济理性、资本逻辑、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念与生态环境的不可兼容性,环境危机的解决要求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追求按照生态文明的价值与逻辑构建起来的绿色政治哲学.而依赖“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一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价值导向建立起来的传统环境传播也需要反思、重释乃至新构.突破“危机学科”思维定位与“风险、冲突、抗争”的话语范式,拓展至一个超越环境问题本身的更大的认知维度和外在语境,在新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从话语思想、话语价值、话语形态、话语修辞、话语传播多个维度追求话语实践创新,以构建人与自然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共存的“多元价值平衡与对话体系”.  相似文献   

20.
吴琳  王海燕 《青年记者》2022,(22):32-34
本文基于CNKI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对1961-2021年间中文学界生产的“数字新闻”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勾勒“数字”和“新闻”两个独立术语的交叉融合过程,并试图归纳其话语生产和样态。研究发现,数字新闻的技术性话语、产业性话语以及政策性话语,在其发展历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社会性话语和专业性话语的缺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数字新闻”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