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当代思想家齐泽克对康德的崇高美学做了系统而深入的批判。他认为,康德崇高美学是纯粹理性中想象力与理性之间矛盾的延续,崇高表现了先验的分散想象力被理性压抑和驯服的过程。齐泽克认为,康德的崇高的实质是拉康的原质,是一个表现空无的位置而已。齐泽克从拉康哲学的角度透视了康德崇高美学的内在分裂,借此反思了人类理性的固有矛盾。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美学思想分为前批判期和批判期美学两个阶段,而且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美学思想的存在。全面掌握康德的美学思想发展脉络,反观康德美学思想形成历史,就不能忽略这方面的研究。本篇通过比较分析其思想体系的异同,发现两者在对美和崇高的思考内容和创作风格上的重要差异,以及差异中的辨证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鲁迅寓言故事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高风亮节的崇高美,壮志难酬的悲剧美,幽默讽刺的喜剧美。  相似文献   

4.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高举崇高旗帜,使崇高摆脱政治意识形态束缚,重返美学范畴。宇宙、科技与人是刘慈欣建构崇高美学的三大基石,三者以死亡焦虑为纽带,具有复杂耦合关系。从文本出发,聚焦刘慈欣的科幻创作观,汲取伯克、康德、马克思等思想家的理论资源,揭示刘氏崇高美学的多维特征与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将西方的"sublime"一词译为"雄伟",梁宗岱否定了其准确性。他依据字源学的标准,将"sublime"译为"崇高",确定了其在中国现代美学中的译名;他将阴柔美与崇高相对接,扩大了崇高理论的研究对象;他否认康德的崇高学说具有绝对真理性,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康德美学中崇高特征三个方面的阐释,展现康德“崇高”与众不同的地方,并通过阐释让人看到崇高在康美学中所具有的丰富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俞博 《时代教育》2010,(6):46-46,57
崇高一直是西方近代美学和艺术的核心问题.朗吉弩斯曾说过"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可以表述为包括伟大、庄严、高雅等.它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作品甚至文学理论中也都有所体现.比如中国古代著名思想、文学先祖庄子在其文学作品里面崇尚的"大美"在很多层面与朗吉弩斯所谓之"崇高"皆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8.
本从西方古代、近代和现代出发,尤其着重于后现代,对西方美学家关于崇高的理论思想进行了探讨,指出他们的理论弱点是脱离社会实践。然后立足于实践美学,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结合社会实践进行了探讨,提出崇高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冲突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的矛盾斗争过程,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伟大斗争中主体与客体由矛盾对立、激荡;中突趋向统一,真与善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相似文献   

9.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和崇高两类。古罗马时期的艺术批评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揭示了希腊罗马古典作品的崇高品质,详细论述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杜甫的诗充分展现了"崇高"的美学价值。本文运用《论崇高》中关于崇高美的基本观点来说明杜甫诗歌如何体现了一种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10.
席勒美学思想中关于崇高的论述内容丰富,这位诗化的哲学家由于钻研历史与哲学而深受康德的影响.席勒在论述中加入了个体体验从而使其崇高美学思想带有自传性,同时席勒看到了偶然性的世界、将来异化的人以及上帝的隐去,于是其崇高论就具有了现代性色彩.席勒的崇高美学思想与启蒙理性之间形成对话关系,对构建现代美学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土木专业综合课程《桥梁美学》的教学重点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论文从当前该门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入手,阐述了新型综合课程《桥梁美学》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及对策,对我国高等教育土木类专业综合课程设置与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人需要艺术来确证自己,艺术的理想就是表现人与自然的联系;艺术美的创作,就是塑造理想 的性格。只有人的生命才是艺术表现的内容,人是艺术的中心;自然美"在于它所唤醒的心情",艺术美就 是通过感情形式得到显现的形象,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这便是黑格尔美学的深刻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康德哲学中以人类主体为主题、为立足点与归宿点的主体性哲学融合起来建构的突出人类精神现象的美学思想;同时,李泽厚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关于现实地改造世界活动的思想改造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理性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积淀说”。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产生,除政治、文化及学术方面的原因外,还与我国学术界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自觉的民族性追求有关,与我国传统美学、文艺学遗产的特性及我国传统美学、文艺学现代性转化的诉求有关。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是我国传统美学、文艺学现代性转化的一个必然结果,是20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几代学人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自觉的民族性追求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就《美学》课程而言,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开展实践性教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建构它的现代性的学科形象。从知识要求与价值功能来看,日常生活展示了其对于《美学》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三方面的意义规定,即建构美学命题的世俗形象,增强审美活动的体验性与更新美学知识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6.
“文艺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其核心就是文学理论的研究。然而在学术话语中“文艺学”等概念的使用存在着相当大的混乱,这不利于学术规范和学科建设。实际上,“文艺学”、“文艺理论”、“文学理论”与“诗学”等几个概念是同一的,而文艺学、文艺美学与艺术学则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在“文艺学”合法性遭遇质疑的今天,更有必要厘定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从文艺美学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要求来分析这个学科在上世纪80年代的应运而生,指出它的形成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同时认为,文艺美学在中国的诞生还有它的民族性基础和历史性基础:它是中国美学思想的表述方式,是中国传统文艺实践的评价准则。文艺美学与美学、文艺理论的学科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上、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的方法上以及研究所用的学科话语上。  相似文献   

18.
梁巧娜 《高教论坛》2003,(5):92-94,106
美学课在目前高师院校正处于一种越来越被边缘化的状态之中。美学被边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转型期,大众审美现象越来越多样化,而美学理论却不能有效回应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美学的相关知识在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贵族化和私语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正是由于美学的理论研究不能有效地介入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才导致了它越来越遭到大学生的冷落。  相似文献   

19.
"实践美学"萌芽于1957~1963年的"美学大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潮,90年代受到"后实践美学"的批判后走上了修正、改造和自我超越之路。"实践美学"在当代美学史上有着突出的贡献,目前,它已经发展为三种新的理论形态,较好地回答了"后实践美学"的提问并保持了自身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体育美学的角度,分析和提出了研究体育健身美的理论依据,并结合健身活动中美的例子,说明健身美各种表现形式,用体育审美新理论提出健身美美在何处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