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羌族传统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河谷背藏面汉而居的古羌民族,遗存着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羌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思想,孕育于羌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羌族传统体育项目散落分布在高山台地中独特的羌村聚落。同时,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广泛融入羌区宗教祭祀、节庆礼仪、生产劳动、军事斗争等民俗及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总之,古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的遗存。  相似文献   

2.
在羌族群众日常服饰中随处可见的羌绣,是连接羌族古与今、理想与现实、真实与抽象的重要桥梁,彰显着羌绣艺术与羌族生产劳动、宗教神话、人际交往的"亲和"之美。羌绣的审美价值已高于其实用价值,对羌绣的生态教育价值、人文教育价值、审美教育价值进行开发,对于保护和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彰显羌族哲学思想、精神面貌的宗教文化是释比文化,它是藏羌彝走廊内最主要的宗教文化之一。羌族释比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万物有灵论,它与走廊内的藏族苯教文化、彝族毕摩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等,有着诸多共同之处:同属原始宗教文化,宗教人员的祭祀内容及其祭祀的法器、程序基本一致,宗教人员的传承方式大体相同,这些宗教人员也是该民族社会的权威人物。  相似文献   

4.
汉代对内徙羌族部落主要采用属国、护羌校尉和道的管理建置,这种多元民族管理建置具有各自不同的管理系统,职责和权限也不同,相当于郡县二级制的管理模式。其适应了当时羌族部落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也适应了汉代羌族部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不一的现状,体现了汉代对羌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羌人作为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在藏羌彝走廊内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走廊分布的藏语支、彝语支、缅语支、景颇语支的各族,其族源与羌人有着密切联系,或吸收羌人成分而壮大自身,或族源直接出自羌人系统。因此,从藏羌彝走廊的考古文化、走廊内非羌民族与羌人的族源关系、羌人作为"输血民族"三方面,可以很好地评价羌人在藏羌彝走廊的历史地位,而"藏彝走廊"被定义为"藏羌彝走廊",是给予羌族历史地位最好的界定。  相似文献   

6.
依据仪式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岷江上游黑水河流域的藏族、羌族铠甲舞开展田野调查,研究认为羌族战士在出征仪式和战后丧葬祭祀时会跳名为“哈日”和“克西格拉”的铠甲舞,“哈日”的曲调激昂有力,内容多是鼓励武士英勇杀敌、胜利归来;而“克西格拉”音调低沉,反映对战死沙场壮士的怀念和颂赞.而黑水县的嘉绒藏族也会在壮士出征前身着牛皮甲,跳藏语称作“卡斯达温”的铠甲舞.铠甲舞在阿坝州藏羌聚居区流行,说明其英勇好战、信仰虔诚的长期民族战争传统.铠甲舞除具有歌舞的基本功能外,其社会功能还体现在祭祀仪式与神圣符号、尚武精神和社会整合、借助武舞仪式和形式宣泄情感.在现代化发展浪潮的冲击下,藏羌铠甲舞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依据参与式发展方法对其保护已迫在眉睫,民族特色的保存对于多元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提出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构建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校本体育课程资源的课程体系,寻找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路径和方法,对进一步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发展,深化羌区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5·12"大地震对北川羌族自治县造成惨重损失,使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和挑战。其中,具有羌族特色的建筑文化本是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后重建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将之更好加以保护,如何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也备受关注。本文以北川羌族自治县白什乡为例,通过对该乡灾后重建中建筑文化的规划与建设,论证了在灾后原址重修与异地重修中,现代科学规划与尊重历史的差异是保护与继承建筑民俗的重要手段,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白北魏以来历代各族的服饰资料很丰富。笔者注意到,这些珍贵的历代各族服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氐羌有族源关系的民族的,其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都比较鲜明。作为一种文化,这些不同时代的氐羌族群服饰既显示出同源异流的特征,又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氐羌族群各族在服饰文化方面  相似文献   

10.
西羌在两汉时期曾与两汉政府产生过激烈的交流与融合,羌时叛时降,自西汉中期一直绵延至东汉灭亡。部分汉官吏在河湟地区既不了解羌族的文化传统又不了解羌族的风俗习惯,且行事虐刻成性,在汉羌关系上起到了一些不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古代桐梓境内居住着的濮、焚、賨、僚等少数民族是其羌族的后代。从殷周到宋代,名称在不断变化,但仍然保持着羌族的习俗习性。桐梓宋代石墓具有其以上民族墓葬特征,故而断言是羌支民族墓葬。这些民族在唐宋时代绝于史书,墓葬在宋以后几乎绝迹,只是因为民族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四川羌区随着改土归流的深入,羌汉杂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羌区教育获得较快发展。本文利用石刻铭文,结合传世文献,从羌区学宫、书院、家塾、社学、义学等教育模式并存,羌区官员重教兴学、羌民送子入学读书三个方面探讨羌族教育,从一个侧面展现羌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足迹,揭示教育在民族进步、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发对羌区教育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13.
西北古羌人沿金沙江、雅砻江、岷江等河谷南下,散布于西南各地,形成了今天的彝、藏、羌、白、哈尼、拉祜、纳西、傈僳、普米、景颇、阿昌、土家、基诺、怒、苦聪等族,民族学上称为氐羌族群。作为同一族系的民族,他们的运动习俗必然地体现出氐羌文化共同体的共同特性,同时,不同的生存环境及不同邻近文化的影响,又使他们的运动习俗带着各自民族的特色。因此,本文从纵横两方面分析了氐羌各族运动习俗发展变化的动因,并进而探寻了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田野调查法对地震后异地安置的羌族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异地安置导致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提出了重构羌族文化空间、提高羌族人民生活水平和利用移民安置政策等来传承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从政策体制、传承途径、青少年认同和参与情况等方面对四川阿坝州藏羌锅庄的传承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形态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使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了显著改变,加之现代主流体育文化的强烈影响,使得藏羌锅庄的传承面临困境.为了使藏羌锅庄这项古老的歌舞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分析视角,构建以社区家庭、学校体育、比赛表演“三位一体”的藏羌锅庄传承场,使其继续充分发挥健身娱乐、伦理教化和社会整合三大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崇拜是文化传承基础,体现为传承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体现在物化精神崇拜和民族精神崇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来自崇拜原动力;现代社会要处理好文化崇拜与文化传承关系体现在崇拜与迷信、崇拜与传承之间的关系.通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崇拜传承研究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在民族中小学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等同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传承,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等同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式传承,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等同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外生和他者传承等方面.厘清这些误区,将有利于提高民族中小学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实效性,并促进民族中小学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应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之一,应在人类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充实和丰富自身.为此,高校要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予以保证,同时,关注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参与文化传承资源的整合,提高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是中华民族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问题进行研究,指出传承环境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改变、相关法律政策与广大民众的疏离,传播的局限性和封闭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意识淡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改善民族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重铸民众的主体认同意识,探索多元化的宣传传播途径,旨在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20.
教科书是实现教育目标、辅助学生学习的最经济、最有效的工具,更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教科书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能满足民族地区的需要、能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需要、能满足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科书中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是必要的.教科书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能促使学校实现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