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艳霞 《天津教育》2021,(5):147-148
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但由于教师精力的局限性以及学生对待习作教学的态度的不确定性,习作教学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尝试将固定的习作教学分解并融合到阅读等教学中,以此降低单次习作教学的复杂程度,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习作教学。而在这样的习作教学实践中,教师便可以合理引入微课,以微课辅助学生进行课内外的习作素材积累以及习作训练。  相似文献   

2.
正习作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但我们教师普遍感觉习作教学难教。写作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三无"的状态,即教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习作教学无效。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习作意识和读者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这种"忽略",直接导致学生错误观念的形成。这就是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习作的根源所在。教师的无法和学生的无奈直接导致了习作教学的无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呢?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一直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受到教师、家长们的广泛关注。习作教学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对过去的习作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进行深刻地总结、反思和改进,并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更为有效的指导策略,积极运用课堂小练笔的方法,促进习作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有效开展课堂小练笔的策略进行探究,以培养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习作”与“习作教学”有本质的区别。“习作”是习作者独立的个性化行为;“习作教学”则是师生为完成习作任务而共同参与的群体性行为。“习作教学”这个概念的重点在“教学”,“习作”存此是教学的对象,即习作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作。实施新课程以来,还有不少教师把“习作”与“习作教学”混为一谈,没有把“习作教学”纳入课堂,  相似文献   

5.
当前,习作困惑着学生,习作教学困惑着语文教师,习作教学也经常作为教学的难点在各粪活动中进行研讨。可是,学生习作的现状并不让人满意。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课内指导、课外积累、展示成果三方面系统有序地训练学生的习作。  相似文献   

6.
杨国秀 《教师》2010,(4):77-77
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源于它复杂的、烦琐的教学过程。教师要教好习作,必须从字、词、句、篇、口语表达逐层打牢基础,最后方能进入到习作的教学。而学生学好作文,首先要有初步的语文功底,方能进入作文的学习。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是一个外化的教学.而学生的习作不仅需要外化,更需要内化为自己的习作精髓。  相似文献   

7.
张桥娣 《广西教育》2014,(41):32-33
正在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修改习作与指导写作同等重要。但传统的习作教学往往重"写"轻"改",或是教师包办代替学生改习作。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习作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权呢?"习作教学应当把教师的修改转变为学生的主动修改,让学生在反复修改的实践中提升习作能力。一、示范评改《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生修改习作前,教师必须进行修  相似文献   

8.
正习作教学是指导学生观察现实世界,进行思考想象,运用语言文字,学习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对中年级习作教学认识模糊,加上重阅读积累、轻表达训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年级习作课堂往往变成由教师拟定习作题目或范围,提出习作训练的要求,而后对学生习作选材、段落结构、遣词造句等进行详细指导的模块组合。这种由教师向学生发出习作"指令"的教学行为,忽略了对  相似文献   

9.
糜彦彬 《辽宁教育》2014,(11):59-59
对作文,小学生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他们把习作当成—种负担,对习作缺少兴趣。习作畏难情绪的产生除了缘自小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日常积累等方面的因素外,还与教师习作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关。如果教师对习作教学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习作教学枯燥无味,也会导致学生对习作失去兴趣,进而形成畏难心理。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享受习作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正要让儿童热爱习作,以表达为乐,教师就要研究儿童的心理与需要,研究基于儿童需要的习作教学。这也要求教师要站在课程开发的高度,对儿童习作教学进行草根化研究与实践。"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其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习作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笔者多年来积累、筛选了大量的习作素材,期望通过习作资源的开发,为儿童习作提供多元支持。  相似文献   

11.
戴秀美 《考试周刊》2014,(90):54-54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教研教改的课题。作者结合新课标对小学生习作提出的要求,从"课文安排与习作教学的联系性、教材内容与习作教学的联系性、习作评改与习作教学的联系性"三方面,阐述在不同学段不同课文教学时对习作教学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2.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不知从何写起;教师头痛,公开教学唯恐避之不及。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很多教师的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了习作教学中的趣味性和人文性。教师在习作课上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兴味索然,久而久之,对习作产生了厌烦心理。  相似文献   

13.
<正>在小学阶段,普遍存在着学生怕习作、教师怕教习作的现象,教师批阅学生的习作总觉得素材老套、语言苍白、情感失真,花费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提升自己的习作教学水平,打开学生习作的源泉,我将“课程的理念”渗透于习作教学实践中,特别对习作教学如何将“体验式教学”贯串于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实践。  相似文献   

14.
高菊云 《广西教育》2014,(29):13-13
正习作评改作为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环节。"评"侧重于引领和指导,而"改"侧重于斟酌与修正。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的习作评改思维空间相对狭隘,主要体现在评改形式单一、目标空洞、评语概念化等。如何才能提高习作评改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习作评改应当多元化,学生在习作评改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高习作评改的有效性。一、凸显师生角色定位,构建习作评改的框架从教师层面来看,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的再度指导,从学生层面来说则是习作的二度创作。习作评改既需要教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我们当前的习作评改教学中,学生习作大部分是由教师在家或办公室批改后发给学生,教师兢兢业业地圈画错别字、修改病句、润色语句、增删材料、调整段落结构、提升主题思想、撰写批改评语,很少有教师要求学生给予及时的反馈,这种辛苦费时的习作评改教学模式带来的是习作评改教学的滞后低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结合克拉森教授的作文理论,我觉得在习作评改教学中,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构新的习作评改教学生态。  相似文献   

16.
韦惠华 《广西教育》2012,(33):42+45-42,45
我们一直追求习作教学的快乐高效,希望学生都能乐写、会写。但事实上,许多小学生还惧怕习作,不善于习作。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束缚过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忽视了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习作教学依然高耗低效。对此,教师应当开放习作课堂,激活学生思维。  相似文献   

17.
"笼笼统统教写作,模模糊糊学写作"成为当下习作教学的常态,也成为习作教学成效普遍低下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教"的真实发生,断然不会有"学"的确实成效。习作教学需要教师钻进儿童的圈子里,需要教师懂得儿童:呵护原点价值,激活习作兴趣;需要教师唤醒儿童:拓宽教学资源,激发习作潜能;需要教师引领儿童:立足精准知识,润泽习作生命。  相似文献   

18.
张长琴 《教师》2019,(1):59-60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们对习作教学也格外重视。然而在当前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课堂上,教师大多采用“熟读习作三百篇,不会写作也会吟”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法单一,导致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灵魂。因此,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习作前的准备引导、习作中的教学指引以及习作后的经验总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意在抛砖引玉,让站岗在农村一线的教师们能够积极思考探索出更多更加优秀的习作教学方略,以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9.
搞好习作教学,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对于教师们来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学生们习作时心理压力大,作为教师,给孩子们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尤为重要。愉悦的心境下习作才会思若泉涌。然而,写作最忌空话、套话。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通过"善积累、乐练笔、多途径"强化习作教学,使孩子们在习作中绽放笑容。  相似文献   

20.
王智 《甘肃教育》2020,(3):165-165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题目教师出,作文教师批,优劣教师评,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创新能力被扼杀,写作兴趣不高,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习作教学效率低下。为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笔者对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五环节"(感受-交流-拟作-评改-展示)开放式习作教学流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