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与国家的高校招生政策密切相关。自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政策历经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时期(包括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在不同时期,机会的供给主体、机会的分配标准、机会的分配方式,以及机会向谁开放、机会为谁所享有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对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中国历来是一种相当稀缺的资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与国家的高校招生政策密切相关。自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政策历经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时期(包括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在不同时期,机会的供给主体、机会的分配标准、机会的分配方式,以及机会向谁开放、为谁所享有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对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3.
根据教育机会获得模型,家庭背景中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与个人能力等交互影响着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建国以来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影响因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建国初期政治标准与能力标准并存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单一政治标准,经济与文化影响完全被阻断;改革开放以来,能力标准被重新确立.家庭政治背景开始弱化,经济因素的作用逐渐凸显,文化的影响始终持久有力.面对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现实,如何在市场化的背景下构建自由而又公正的教育体系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4.
一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过于“火热”,政治上的失误必然影响到教育,使得教育不能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而是亦步亦趋地跟着政治走,以致教育的内容严重地打上了政治的烙印,无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改革开放前30年,“左”的教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学术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受了不同的命运:由被批判、排斥与边缘化,到被重新认识与评价,进而成为教育学术民族化的思想之源,再到创造性的转化为现实教育变革的资源.当代教育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否定",反映了教育学术现代性诉求过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选择由"自弃"走向"自尊"、"自信"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是中国教育学术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育观念是人们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目标、功能及实践形态的理解和认识。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人们对于劳动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不同的劳动教育实践形态。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忽视劳动教育,到强调劳动教育的政治秩序建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再到强调通过劳动教育促进人才培养及推进素质教育,最终到新时代突出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变化过程。新中国的劳动教育观念随国家发展意识而变化,但总体上呈现向劳动教育本质复归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努力实现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将回答现实政治问题作为研究的落脚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它在强化科学性的同时,发扬关注现实政治的传统,通过揭示近代中国的历史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用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发挥了资政育人作用.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优良学术传统,是今天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应该继续坚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一严格地讲,“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思想宣传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党的工作中的习惯用语和提法,见诸于党的文件。这些概念是以不同时期的历史实践为依据而形成和提出的,既有历史演变的过程,也有在同一时期不同提法并用的情况。其共同的本质内涵都是思想政治工作,只是因不同时期实践的某些特点而在表述上有所演变。简而言之,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主要使用“政治工作”的概念。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51年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全党全国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举国上下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也适逢中央16号文件颁发五周年,我们在此举办新中国成立60周年“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论坛,认真总结高校德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科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紧密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乔木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一位学者型领导,被公认为“党内第一支笔”。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时期,他曾主编过初中语文教材《中等国文》。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党中央和毛泽东指定,他担任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主任、中央汉字问题委员会主任。他努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卓有成效地领导了语文教学改革和文字改革工作,尤其是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为新中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并逐步形成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胡乔木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一是关乎国家政治的语言文字观,二是“文道统一”的语文教育观,三是注重实用的语文教材观,四是科学系统的作文教学观。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考政策的公平性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校招生优先保障工农子女受教育权利,强调对考生的政治质量的考查;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高校招生强调效率优先、择优录取,高考政策的公平性更多体现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程序公平;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公平公正成为我国高校招生的首要价值导向,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基础上多渠道促进实质公平,重视对弱势群体的补偿。高考政策公平性的价值变迁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变迁、党和国家的政治策略和政治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新时期的高考改革应继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公平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共享发展为导向促进学生入学机会的城乡、区域公平,构建多元利益群体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保障程序公平。  相似文献   

12.
送别金秋,冬意初至。11月13—14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江苏省教育学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洪氏教材30年暨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江苏省泰州中学召开。江苏省泰州中学原副校长洪宗礼先生是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家,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普教界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导师,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并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年课堂教学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60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人物”。  相似文献   

13.
实施全民教育 ,促进教育机会平等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并且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普及教育和教育机会权利平等的问题。国家对于那些在受教育机会上相对处于不利地位的妇女、儿童、少数民族给予特别的关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国家在师资、财政等方面 ,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现实中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在民族贫困地区还十分突出 ,如回族女童教育问题、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条件差以及教育质量差、效益低问题等 ,因此 ,对民族贫困地区来说 ,特别优惠政策是教…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体系建设是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教材建设工作,教材意识形态问题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广义上说,教材意识形态问题关涉国家安全。狭义而言,教材意识形态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育人本质问题在教材层面的具体要求。教材意识形态是教材建设政治导向、教材内容价值取向、教材评价科学走向等问题的集中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材编写制度和审查制度不断完善,有力维护了教材意识形态安全。新时期推进教材意识形态工作,应加大教材编审力度,坚定推行统编教材,进一步明确教材管理的价值导向,着力做好教材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总的模式是“统包统配”。这种分配制度是与我国当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对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和国防、能源、交通、教育等系统对人才的急需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这种分配办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最了解毕业生情况和专业使用方向的学校在毕业生分配计划制订的过程中没有发言权,用人单位没有选择毕业生的权力,毕业生没有表述自己分配志愿的机会。培养与分配脱节,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缺乏动力和压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制度、企业法等各种改革措施的出台,这种“统包统  相似文献   

16.
对“新机会基金”培训的总结和评估英国教育标准部(OfficeofStandardsEducation)和教师培训署(TeacherTrain-ingAgency),以及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等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对“新机会基金”培训进行了总结评估,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也从理论层面对这个项目的成败进行了论证。由于教师培训署在“新机会基金”培训中承担着领导和决策的责任,因此,英国教育标准部的评估报告被认为是相对独立和公正的,而教师培训署的报告则更多地对这个项目的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英国教育标准部对“新机会基金”培训的评估英国教育标准部对…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权利、机会等资源分配和再分配问题,尤其是分配标准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同层次的家庭拥有的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产生的影响是迥异的。家庭社会资本能够作为家庭代际关系资本转移的桥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文章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理论为指导,从家庭社会资本的维度出发,通过实证分析可知,家庭社会资本对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分配方面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和高考制度历经三个相互影响、共同演变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初至恢复高考前,在政治质量观和业务质量观的冲突中,高校招生目标在选拔革命干部和技术人才之间纠葛不断,招生机制在推荐与考试之间变换更迭,录取标准在政治出身与业务水平之间反复调整;高考恢复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业务质量观被重新树立,并逐渐转向学术质量观,高考逐步以选拔优秀的学术人才为己任,招考方式逐渐变为统一的标准化考试,录取标准以考试成绩高低为依据;21世纪初至今,在多元质量观影响下,高考招生以测评和甄别适切性人才为目的,招考模式向着自主招生、分类考试的趋势演进,录取标准也朝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山风 《甘肃教育》2011,(20):95-96
为了进一步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央主要媒体和各省区市党报、主要都市报联合推出大型人物专栏《“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狼牙山五壮士”群体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草原英雄小姐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相似文献   

20.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问题,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共颁布八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主要经历了探索初建、调整改革和优化完善三个阶段,实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价值导向从“为政治服务”到注重“双基”培养,再到关注以“三维目标”为重点的学生生活和关注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生发展的重大变革。梳理70年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变迁的历程,了解其变化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