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执政就要全心全意为民,为民就要执好政,掌握执政真本领。“执政为民”突出了国家政权是统治者,而“为民执政”表明国家政权是服务性管理者,是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才建立国家政权,执政的目的具有唯一性即从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执政完全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执政者受控于人民而不是人民受制于执政者,这才是中国人民真正需要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2.
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执政的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经历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发展历程。党的执政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党在践行这些执政理念的过程中分别回答了:创建什么样的国家政权,怎样建设国家政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谁执政、怎样执政这四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发展留下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执政实践中,对于为谁执政、依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等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形成了一系列的执政理念,包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理念,执政兴国的发展理念,特殊条件下的革命理念(武装斗争理念)等。这些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形成的执政理念,传承到现在仍有其可贵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民心所向是一个党生存的基础,我党所以能生存、壮大,一直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继续发扬光大我党优良传统,为建设21世纪的新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邓小平理论的观点体系和检验标准中,人民利益始终处在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人民利益不但是创立邓小平理论的原动力,而且是邓小平理论的价值目标,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判断标准。所以,人民利益就象一条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之中,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价值核心。  相似文献   

6.
人民利益与公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想真正使之得以体现,必须深刻理解其全面性。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的极大满足只是体现"人民利益"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应该在关注经济的同时重视民主和法治的建设,特别是建立一个维护权利和体现平等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7.
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广泛存在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特别是收入差距扩大引发的矛盾已成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要强化党的利益整合功能,通过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是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刻为人民群众而服务,为了人民群众执行职能,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竭尽全力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最佳化。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执政经验,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要以科学理论为根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依法治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创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队伍,终极目标还是坚持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革命胜利的法宝;毫不动摇地坚守党长期执政理念,坚决捍卫党长期执政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以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保障。党长期执政理念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并仍将经受考验。在全党进行坚守党长期执政理念的教育应当成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确立了中国共 产党的执政资格,先进文化的代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构成了中国共产党 的执政基础。因此,“三个代表”决定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地位是否合法以及能否巩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党在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上,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对党员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新时期,更明确规定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内容是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强调为人民的利益勤奋工作、廉洁奉公是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新时期衡量每个党员和干部是否执政为民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民生思想与民本理念的优秀成分,借鉴西方人本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民生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体系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宗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民生目标、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价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民生理念,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4.
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邓小平认为共产党执政必须重视执政基础建设,执政要依靠人民,执政要服务人民,并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党执政成效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依法执政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现代法治对执政方式的要求,它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依法治国理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保证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大理论创新。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要求执政党必须努力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深入持续地推进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传播和实践过程,实际上为最广大人民谋求利益的过程,也即被人民大众认同、理解、接受、掌握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将人民的利益置于一切工作的核心位置,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之义,大众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及领导人的变化而发生演进,具体可划分为:邓小平时期党的执政理念;江泽民时期党的执政理念;胡锦涛时期党的执政理念。三个时期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分别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谁执政、怎样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进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在"三个一致性"理论原则的指导下,最终实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是党的灵魂和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人民利益的唯一忠实代表.她除了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外,没有任何本身的私利.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理由.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蕴所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归宿;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口号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