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龙 《今日科苑》2009,(16):34-34
简述环糊精目前在药物方面的应用前景、药物配方中使用环糊精的作用和效果以及环糊精包结物的形成和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乙二醇壳聚糖(GCS)为母体,通过控制交联反应条件,合成固载不同数量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的壳聚糖-环糊精结合物(GCSn-CMβ-CD).用核磁共振、浓硫酸-苯酚降解法等对结合物进行表征.以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仪在线检测不同结合物与药物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结合物对药物的运载能力随环糊精数量的增加而增强,对药物的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为GCSn-CMβ-CD作为药物载体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环糊精(CD)是由环糊精葡萄糖残基转移酶(CGTase)作用于淀粉、糖原、麦芽寡聚糖等葡萄糖聚合物而形成的,由6~12个D-吡喃葡萄糖基以α-1,4-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糖。根据所含葡萄糖基的个数,可将CD分成多种母体CD,常见的有ɑ、β和γ-CD三种,其中,β-环糊精应用最为广泛。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β-CD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药物包合材料,被广泛应用在药学领域中,研究人员发现β-环糊精(β-CD)具有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溶出速度、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等优点。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可与许多无机、有机分子结合成主客体包合物,并能改变被包合物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具有保护、稳定、增溶客体分子和选择性定向分子的特性。本文对β-环糊精(β-CD)及β-环糊精衍生物(β-CDD)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以手性多糖中的β-环糊精为原料,将其与异氰酸酯反应,合成β-环糊精类衍生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对β-环糊精类衍生物的分子结构与糖单元取代度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β-环糊精衍生物对于某个对映体显示出手性拆分能力。  相似文献   

5.
β-环糊精(简称β-CD)是一种新型的药物包合材料,具环状中空筒型、环外亲水、疏水的特殊结构和性质.由于其特殊的空间结构和性质,能与许多物质、特别是脂溶性物质形成包合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业和食品业,主要针对β-CD在中药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吴坚  柴灵芝  李俊  徐伟亮 《科技通报》2008,24(1):1-4,10
用交联剂乙二醛或戊二醛直接交联制备了壳聚糖-β-环糊精交联物,用I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证。用电镜扫描研究了壳聚糖-β-环糊精微粒的表面结构,表明壳聚糖-β-环糊精交联微粒呈多孔性表面。环糊精在壳聚糖上的固载量受β-环糊精/壳聚糖重量投料比,交联剂用量,反应体系的酸度和温度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乙二醛做交联剂时,温度为85℃,重量投料比(β-CD/chitosan)为6∶1,摩尔比(乙二醛/β-CD)4∶1,β-CD的固载量最大。采用戊二醛做交联剂时,温度为85℃,重量投料比(β-CD/chi-tosan)为6∶1,摩尔比(戊二醛/β-CD)3∶1,β-CD的固载量最大。这种壳聚糖-β-环糊精树脂对非结合型胆红素有较高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羟丙基b-环糊精包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制备工艺研究,找到最佳原料配比。方法选用特殊辅料水溶性羟丙基b-环糊精,将硫酸氢氯吡格雷进入其空穴中,提高主药稳定性。结果研究出最优处方:硫酸氢氯吡格雷16.15%,羟丙基b-环糊精58.05%,PEG-6000 12.9%,70%乙醇12.9%。结论羟丙基b-环糊精包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8.
利用电喷雾质谱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全甲基-β-环糊精(PM-β-CD)作为手性试剂对α-苯基甘氨酸的手性识别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气相条件下,β-CD及PM-β-CD都可以与α-苯基甘氨酸形成1∶1的复合物.研究发现,两种不同的环糊精对α-苯基甘氨酸的识别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环糊精和淀粉为原料,采用环葡聚糖水解酶为酶制剂,进行了高麦芽糖生产的研究.考察了环葡聚糖水解酶加入量及反应时间对高麦芽糖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5.5,90℃下,以1%γ-环糊精为原料,环葡聚糖水解酶加入量为6 U/mg(γ-环糊精),反应时间为3 h;以5%淀粉为原料,环葡聚糖水解酶加入量为80U/mg淀粉,反应时间为10 h,麦芽糖的产量均达到高麦芽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0.
研究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工艺,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饱和水溶液法的最佳工艺.方法:选用适量莪术油,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包合物的形成.用TLC法分析莪术油在包合前后的化学成分有无变化.结果:饱和水溶液法较研磨法制备工艺复杂,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油的包合率受β-环糊精与油的比例、温度、搅拌时间的影响.结论:饱和水溶液法V(油):M(β-CD)=1ml:7g,45℃搅拌2h.莪术油在包合前后其化学成分基奉不变.  相似文献   

11.
β-环糊精与中性红超分子包合物的形成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微分脉冲极谱法和光度法测定了β-环糊精与中性红形成的包结化合物的包合稳定常数,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作以比较.利用β-环糊精与染料分子间的超分子作用作为介体的固定化方法,制成测定H2O2的酶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姜超  周密  钱欣  陈枫 《科技通报》2012,28(3):100-104
通过对半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表面酯基的胺基化反应合成了由β-环糊精修饰的树状聚酰胺-胺(PAMAM-β-CD),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分子结构表征.为研究外围修饰的β-环糊精包合小分子的性质,采用紫外-可见光光谱测试了β-萘酚在不同PA-MAM-β-CD浓度水溶液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在修饰β-环糊精的PAMAM水溶液中,β-萘酚的紫外吸光度随主体分子浓度的变化呈现了不同区域的两种相反递变,这种规律性变化源于β-环糊精空腔高电子云密度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氧化石墨烯溶液通过原位反应引入到环糊精聚合物的基体当中,成功制得氧化石墨烯-聚环糊精杂化材料,并对其形貌、成分以及比表面积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所得杂化材料对多种天然酶响应性能,实验结果发现,该类杂化材料对纤维素酶、糖化酶、木瓜蛋白酶和淀粉酶均具有一定的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环糊精包合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环糊精包合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壳聚糖为母体,合成了携带β-环糊精侧基的壳聚糖大分子主体化合物(CDCS).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浓硫酸降解等方法对CDCS进行了表征;并利用X-射线衍射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分析方法研究了CDCS分别与二茂铁和二茂铁苯酮酸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带有二茂铁基团的客体与壳聚糖主体化合物侧链上固载的环糊精主体确实发生了主客体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简单的交联反应合成乙二醇壳聚糖接枝羧甲基β-环糊精(GCH-g-CMβ-CD),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浓硫酸-苯酚降解法对其进行表征.将GCH-g-CM β-CD用于运载疏水性抗癌药物甲氨蝶呤(MTX),应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仪在线原位监测其与MTX的结合,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主客体分子的结合比为1∶1.证明GCH-g-CM β-CD通过CMβ-CD的疏水空腔与MTX结合,形成稳定的水溶性复合物.因此,GCH-g-CMβ-CD有望用于疏水性抗肿瘤药物的运载.  相似文献   

17.
对β-环糊精作包合苯巴比妥钠的工艺进行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苯巴比妥钠包合物在液体中稳定性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超分子化合物特别是环糊精,冠醚和杯芳烃这三种重要的超分子受体在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中应用的情况,并列举了一些对映体分离的实例。  相似文献   

19.
综述超分子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冠醚、穴醚、臂式冠醚、双冠醚、环糊精、杯芳烃和环番等人工合成受体(主体)的分子识别与分子组装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降低含黄连素制剂的苦味,在优化工艺上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利用β-环糊精包合工艺,降低黄连素的苦味,筛选了黄连素包合工艺。结果:黄连素加入量影响包合工艺最为显著。结论:本试验筛选出最佳包合因素即:加水量∶β-环糊精=100∶10,加入黄连素1g,包合40min,用此工艺使黄连素极苦的口感得到了基本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