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的诗歌,是一条波翻浪涌的浩荡大江,他的《行路难》三首,是大江中的第一个九级浪。这一个九级浪轰然而至,究竟起于何时,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写于天宝三载(744),诗人被唐玄宗赐金还山放浪江湖之时;一种认为写于开元十九年(731)春,李白初入长安后因壮志未酬复离开长安而远游之时,此时诗人已趋而立之年。我取后一种说法。《行路难》是组诗,题下共有三首,虽然失望与希望交织,沦落与奋起同奏,但其主旋律还是昂扬奋发的,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因为诗人只是仕  相似文献   

2.
关于《蜀道难》这首诗的寓意,前人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是李白专为西游入蜀的友人而作;也有学者如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还有学者认为这首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际写的是仕途坎坷。我们认为,既然古人云“诗言志”,那么,李白这首代表性诗作《蜀道难》就不可能是“别无寓意”的,从诗作的写作时间来作一考证,便不难发现其中的深刻寓意。一此诗一种说法是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公元742年。诗人出川之后经过十余年的漫游,来到长安,想要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李白把自己的诗作当作“路中投刺(递…  相似文献   

3.
《江雨逢李龟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得最晚同时又是写得最好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大历五年(公元七七○年)。前人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评论说:“少陵七绝,此为压卷。”这首诗涉及到的人物有三个。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著名的歌唱家,安史  相似文献   

4.
杜甫《遣怀》诗中有“气酣登吹台”句,《全唐诗》夹注云:吹台一作文台。看来,《全唐诗》编者持二说并存的观点,且必有所本。此后杜诗的诸多注本、选本均不加考辨地沿袭了“登吹台”之说,笔者认为,应以“登文台”为是。《遣怀》诗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其时诗人在夔州。诗的首句“昔我  相似文献   

5.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这是我国第一首真正的咏物言志诗。(《诗经》中的咏物只是比兴手法,如《硕鼠》,以贪得无厌的大老鼠喻统治者。)可惜,它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此诗最能体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伟大抱负,是诗人独有的人格扭力及高超的艺术手法的展现。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明:一种认为是早期作品,袁梅、赵速夫等先生持此说法。另一种认为晚期作品,清代落骥说:“殆已近死者之音也。”①我认为,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绪可看出:此诗无悲愤消极之心情,而以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为主。而且,赵逸夫先生考证出《…  相似文献   

6.
本篇在《文选·古诗十九首》中列第八。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这是“怨迟婚之作”;另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首写一个女子新婚后即与丈夫久别而生怨情的诗。反复研读后我认为后一种理解是符合这首诗的实际内容的。可以这样说,它是在多如繁星的我国古代写相思离别的作品中第一首以新婚别为题材的古诗,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新婚别》,显然就是  相似文献   

7.
岑参是我国盛唐时期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不管是写怀乡思亲,还是写边塞景象,或是写军旅生活,每一首诗都倾注着作者深厚的情意,渗透着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心。一岑参先后两次出塞,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岑参首次西行出塞,充任安西(今新疆库车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相当于现在秘书)。途中遇人京使者,写下了《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  相似文献   

8.
一、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并回答问题(?)(?)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也。1、解释加点的词:2、上则寓言的寓意有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准确些,请在括号里面画“√”。(1)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逞强好胜最后终于失败的人。( )(2)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接受别人帮助,  相似文献   

9.
李子孝 《教师》2012,(25):68-69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的写照。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歌颂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是一篇久经传诵的佳作。被历代评论家赞为“自是千古绝作”。它给诗人带来了极高的荣誉。作者因而被称为“《长恨歌》主”。对这首诗主题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分歧,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是讽喻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讥明皇迷于女色而不悟也”:第二种认为是歌颂李、杨坚贞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第三种认为是双重主题说,即“一方面对李、杨二人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第四种认为是作者世界观有矛盾,本为“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而作,但在具体描写中赞颂李、杨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历代持爱情说的评论家多认为.诗篇中李、杨的爱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0.
顾城 (1 956 - 1 993)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朦胧派诗人。他认为“诗就是理想之树上 ,闪耀的雨滴”,他要写的是雨滴中闪现的世界 ,写那“遥远而清晰”的梦 ,写梦中的“天国”。他善于以一颗童真的心 ,展开奇谲的幻想 ,创造奇异的意象 ,隐曲地表现诗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理想 ,因此 ,他被称为“童话诗人”。在《我总觉得》这首诗中 ,诗人以孩子的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 ,透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性思考 ,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缺乏心灵沟通的遗憾与无奈 ,是一曲发人深省的理想悲歌。这首诗由三节构成 ,每一节的前三句是写“我”理想…  相似文献   

11.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录了“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关于这首经典之作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12月第2版)上却采用了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  相似文献   

12.
一、两种说法关于假言判断中的条件定义问题,逻辑学界历来颇有争议。孰是孰非,迄无定论。一种说法认为:应当将充分条件定义为:“有之必然,无之不必不然”即“有 p 必有 q,无 p 未必无 q”;将必要条件定义为“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即“无p 必无 q,有 p 未必有 q”。(以下简称“甲说法”)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应将充分条件定义为“有之  相似文献   

13.
十四行诗是欧洲一种古诗体,迄今仍有许多人喜爱这种形式。十四行诗,系意大利文(soneto),英文、法文(sonnet),与音乐中的奏鸣曲sonata同名,汉语最初音译为“商籁”或“商籁体”。后来通称十四行诗。这种诗体的源头,西方人士认为原为民间的抒情体裁,能伴以乐曲,为意大利西西里地区的民歌、(folksong),后来才逐渐演变为诗人笔下的抒情诗。对于该诗体之创始人,一说最初由十三世纪初西西里岛诗人披埃·德勒·维奈(Piero delle Vigne d.1249)写了一首很好的十四行诗,后由吉通·阿雷佐(Guittone·Arezzo d·1294)固定了十四行诗的形式;另一种说法,十四行诗发源于意大利,彼得拉克(Petrach 1304—1374)创树了这种诗体。  相似文献   

14.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如何?有的坚持“同情说”,有的坚持“讽喻说”,有的认为“上半段是讽刺、下半段是同情说。”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本文拟从《长恨歌》中塑造的唐玄宗、杨贵妃人物形象剖析着手,看诗人对人物形象的思想倾向,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学术界的认识很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讽刺说、爱情说、二重主题说。本文从诗作者的创作动机、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市民意识对李、杨故事演变的影响、作品内容等角度阐述了《长恨歌》的主题,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6.
近日,荣幸拜读诗人王浴海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大开发》诗刊上发表的4首诗词(本刊2004年高中7-8期重刊),感受颇深。笔者认为,这4首诗词,是诗人的成长史,是诗人用优美的诗词形式写的一份简历。第一首,诗人回忆的风景如画的家乡,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的“摇篮”。第二、三首,怀念父  相似文献   

17.
释攲     
《说文》三篇下说:“敧,持去也。从支,奇声。” 敧训持去,古来有不同的说法。段玉裁说:“支有持义,故持去之。”王筠不同意段氏的说法,他说:“支字以竹枝为正解,其云从手持半竹,第以解字形耳,而所属之敧下云,持去也,与持半竹之持相黏合,太回穴矣。”(见《说文释例》)王氏又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说:“又吾乡以著取食品谓之敧,或持去即指此耶?”(见《说文释例》)用“以著取食品”解释“持去”,意不确切。  相似文献   

18.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写于 74 5年 ,通过分析发现 ,在这首几百字的诗歌里 ,我们可以找到李白这种思想形成的多方面的原因。一、诗人浪漫而率真的个性一般人认为 ,无论构思和表现手法 ,这首诗都堪称是浪漫主义杰作 ,本文不再赘述。那么 ,李白为什么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而不是其他的某一种风格的诗人呢 ?我们认为 ,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因为“哪里有本我 (Id) ,哪里就得有自我 (Ego)”(弗洛伊德 )。他的个性、言语豪放不羁 ,做事不拘礼俗 ,喜怒形于色 ,是一个十足的性情中人。对瞧不起的腐儒 ,讥讽其学问为“白发死章句” ,嘲笑其步态是…  相似文献   

19.
盛唐诗人岑参久历塞垣,其边塞诗往往是当时边塞战争的形象记录。这些诗篇的艺术价值已为人们所公认。对其思想倾向的评价,分歧颇大,有基本肯定的,也有截然相反的意见。据笔者所知,否定之说最先见于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岑参和高适)写边塞诗是在天宝年间,这时候唐玄宗好大喜功,轻启边衅,天宝时候对外战争,一般是侵略战争;……高岑以肯定的态度歌颂这些战争,论者认为是爱国主义诗人,对外侵略怎么能说是爱国呢!”①近年来,有一些意见与此相似。②这甲姑且不谈高适,只论岑参。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首  相似文献   

20.
《九章律》是汉朝的主要法律规范。关于它的主要内容及由来,传统的说法,都认为是萧何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兴》、《户》、《厩》三篇“事律”而成。持这种看法的,大多引《晋书·刑法志》:“汉承秦制,萧何定律,除参夷连坐之罪,增部主见知之条,益事律兴、厩、户三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