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雷跃捷同志在《新闻理论》一书中论述的有关“新闻理论性质的二重性”问题提出了质疑:(1) 雷跃捷同志提出的是“新闻事业的性质”的二重性问题,但回答的却是“新闻事业”的二重性问题。概念模糊。(2) 说“新闻事业是一种大众传播工具”,这实际上是新闻事业的定义,而非性质。(3) 阶级性不是新闻事业所固有的,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事业的性质,而只是一定阶级社会中的新闻事业性质的集中表现。本文认为,新闻事业性质的二重性,指的不是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问题,而是新闻事业自身所固有的广泛的传播性和一定的社会性。(4) 把新闻事业性质的二重性,一个归结为共性,一个归结为个性,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观点。同时,说个性是从共性中派生出来的,也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十年来,我国新闻界特别是新闻理论界对于新闻学的主要基本观点有过许多争论,这是可喜的,但有些问题至今尚未求得共识,这不仅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系统、完善,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创新、发展。这里就以下问题谈谈看法。首先,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问题。这个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也最激烈。最早有人提出新闻事业是“阶级斗争工具”,后又说是“阶级舆论工具”;与此相对立,另有人提出新闻事业是“社会舆论工具”或  相似文献   

3.
《新闻知识》一九八六年第六期发表方明同志文章《新闻转轨刍议》,从论证新闻事业的服务性着手提出了新闻转轨问题,我认为这个命题是值得研究的。方明同志在《刍议》中提出了“新闻事业也是服务业”、“服务性与指导性相辅相成”,认为新闻事业的服务性既“是优良传统,也是新问题”等论点,我  相似文献   

4.
二、如何正确看待新闻学主要的基本观点十年来,我国新闻界特别是新闻理论界对于新闻学的主要基本观点有过许多争论,而且有些问题至今尚未求得共识。这不仅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系统、完善,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创新、发展,甚至造成舆论导向的错误。这里无不与上述三大关系密切相关。首先,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问题。这个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也最激烈,最早有人提出新闻事业是“阶级斗争工具”,后又说是“阶级舆论工具”;与此相对立,另有人提出新闻事业是“社会舆论工具”或“社会舆论机器”;之后又提出“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的喉舌”,进而引起了新的更大的争论,至此,“阶级舆论工具论”、“社会舆论工具论”、“喉舌论”等三种观点一起摆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5.
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真实性的涵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也许有人觉得不屑一提,其实不然。因为目前已有的解释,并不明确。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所谓真实性,是指新闻事业“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做到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要求“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事实”,只要如实反映事实的客观存在,反映现象的真实,即谓之真实。这两种观点,我认为是似是而非的。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新闻科学当然也不例外。新闻真实性研究的独特对象是什么呢?把“客观事物”或“事实”(二者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作为新闻真实性的研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的同行们大概不会忘记,前几年,有人曾经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一直坚持的典型报道提出责难,否定几十年来我们进行典型报道的成绩,认为“人们对典型报道从本质上不感兴趣”,因而提出要“淡化”典型报道。这种有悖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功能、作用和任务的观点已经理所当然地受到批评和否定。在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指导下,一个个光彩夺目的先进典型又成了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座上宾”。时至今日,如果我们对社会  相似文献   

7.
“新闻策划”在新闻工作者中引起了争议,由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进行认真的讨论是必要的。有人认为新闻策划属媒体管理范畴,是媒介对其新闻活动进行的谋划与设计,有人则认为新闻策划就是策划性新闻,是指“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前,由记者参加规划设计促成事件发生并予以报道的一种行为”。对于后者的看法,新闻界内部分歧较大,因此,本文主要就新闻本源能否策划的问题作一些探讨。目前,由媒介或记者个人“策划”出来的纯属杜撰的假新闻并不多见,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一些媒介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华西都市报》策划并报道的“解救三…  相似文献   

8.
一、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新闻要立法,然而,谁是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加以澄清。过去我们常说,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的新闻事业”,“党的喉舌”、“党的耳目”,我们则都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凡事都应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若如此说,则我们的整个新闻事业纯粹变成了执政党的工具,我们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自然也就非执政党莫属了。果真如此,则新闻法实在可以不要。因为执政党内部已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还要节外生枝地搞个新闻法做甚? 或曰,我们的新闻立法是为了保护新闻自由,因而权利主体自然应该是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者。这种说法也不无偏颇之处。什么样的新闻事业?哪一类的新闻工作者?谁才可以办新闻事业?哪些人才能成为新闻工作者?倘有人对此加了不适当的限定,则所谓的新闻自由的真实或公正的程度势必大大打上折扣。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编》2005,(3):9-9
学界对大众传媒的认知历来存在分歧。例如有人认为大众传媒缔造了一种不需要通过面对面对话,就能感知“我们”集体性的公众。也有人认为,传媒产生的主要是“假象公众”和“即逝公众”。前者以各种“迷”最具代表性,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后者关心的事件虽有一定的严肃性,可是缺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人的新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民党政府所辖西南地区相对平静。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蒋介石及一些国民党报人提出三民主义新闻思想。蒋介石认为,新闻事业和新闻记者在“抗战建国”的事业中负有重任,是国家的“喉舌”和民众的“导师”。因此,他主张新闻事业主要用于政治宣传,而反对经营管理。与此相反,《中央日报》社长程沧波则从当时新闻从业人员困苦的生活境遇和国民党党报管理体制的弊端出发,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党报企业化经营”的思想。他认为,新闻事业的企业化是“固定的趋势”。真正明确提出“三民主义新闻思想”概念的是马星野,他认为,西方自由主义新闻事业和苏联式新闻事业都不符合我国国情,中国应该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闻事业。这些新闻思想是为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服务的,但是其中有一些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早就想到羊城一游,倒不是为了一览“云山锦绣”、“珠水晴波”……,而是另一种“景观”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有人说,广东现在是灯红酒绿,新闻也是五花八门,与香港的差不多;也有人说,广东的新闻四不象,姓党姓港又姓羊,将来不知怎么样。改革前沿的新闻事业究竟有着何种“锦绣”、何种波澜?广东背连内地、面对香港,“1997”指日可待,其新闻事业怎样兼收并蓄,又如何发扬传统,迎接挑战?这些问题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中国新闻史是中华民族新闻史,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没有55个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和办报活动的新闻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科学的、系统而全面的新闻史。”在民族新闻学研究队伍中应当李先提倡两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在这里,我想指出,成舍我先生的新闻活动与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也曾经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首先,北京是成舍我报业集团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报刊的发祥地之一,特别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少数民族报刊的最早发祥地。…  相似文献   

13.
一党性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石。然而,却有人提出了另一条原则,另一个基石。这就是所谓“人民性”的原则,“人性论”的基石。原则的篡改,基石的偷换,必然把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变为资产阶级的新闻事业,把无产阶级新闻学,变为资产阶级新闻学。早在1979年3月,胡绩伟同志就提出了“党性来源于人民性”,“人民性高于党  相似文献   

14.
面对市场经济体制对新闻事业的新要求,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外新闻机构逐渐进入国境的严峻形势下,我国新闻事业怎样去迎接挑战和经受冲击,已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密切关注的焦点。那么,我国的新闻机构面对新形势应当怎样做,又该做什么呢?笔者认为,新闻事业在走向集团化经营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化管理之路时,还需要关注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加强新闻策划工作和消除策划新闻现象。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体对近期和远期总体方针、方向及具有报道计划的策划,是提高新闻质量,提高新闻媒体“两个效益”的有效手段。好的新闻策划,会极大地促进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许多新闻单位加强了经营管理,兴办了一些实业。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反对者说,这是“不务正业”,是为了“捞几个铜钱”。究竟该怎样看?我支持前者,并且认为新闻单位办一些与自己业务有关的经济实体,是势在必行,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中值得重视的新趋势。为什么会有“不务正业”之说?这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过去,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期,报纸、电台是党和国家办的,经费靠政府给,人员由上级派,机构简单,任务单一,新闻工作者只要办好报纸、节目就行了,毋需他顾。可是今天的情况不同了。新闻单位不仅要努力办好报纸、广播,还要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加强经营管理,办一些实业,增强经济力量。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潮流。正如  相似文献   

16.
有人问到:关于报纸总编辑的品质和对新闻事业影响力问题,这是个大题、难题,过去,新闻学著作中,对此问题专门论述不多,无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是报社的未来,是党报新闻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笔者认为,作为远离报社大本营的记者站,其中心工作除了报道好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以党的新闻事业发展为己任,树立大局意识,持之以恒地培育青年记者,保持记者站工作的可持续性,使记者站报道工作后续有人。  相似文献   

18.
1998年2月和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徐光春,在全国部分新闻单位总编辑座谈会上两次讲话都提到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的问题。他指出:“新闻改革经过20年的实践,逐渐明确地提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新闻事业自身的生产力要求”。“新闻改革的目的,同样是要解放和发展新闻事业的自身的生产力。”如何从理论上认识“新闻生产力”,又如何在实践中“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它是关系到我国新闻事业实现现代化的一篇大文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解放思想是前提.物质设施是基础,人员素质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李跃 《青年记者》2006,(24):42-42
新闻要真实,这是从事新闻传播人士一致公认的准则。甘惜分教授说过,“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根本观点上分歧很多.唯独在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一主张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联合国新闻信条也规定:“报业及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新闻从业人员只有真实地报道客观事实,才能保证受众获得有效的信息,使受众知情权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人物通讯是我国新闻事业独特而又传统的报道形式,但是,人物通讯本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其传播效果的藩篱。 根据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人物通讯的主要问题是“都是优点,没有缺点”,61%的被调查者认为“模式化、概念化”,50%的人认为“空话、套话多”,39%认为“对人物的个性特点挖掘不够”。这些问题不仅是人物通讯“老”模式的致命伤,也使受众对主流媒体的典型人物宣传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