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新闻要立法,然而,谁是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加以澄清。过去我们常说,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的新闻事业”,“党的喉舌”、“党的耳目”,我们则都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凡事都应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若如此说,则我们的整个新闻事业纯粹变成了执政党的工具,我们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自然也就非执政党莫属了。果真如此,则新闻法实在可以不要。因为执政党内部已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还要节外生枝地搞个新闻法做甚? 或曰,我们的新闻立法是为了保护新闻自由,因而权利主体自然应该是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者。这种说法也不无偏颇之处。什么样的新闻事业?哪一类的新闻工作者?谁才可以办新闻事业?哪些人才能成为新闻工作者?倘有人对此加了不适当的限定,则所谓的新闻自由的真实或公正的程度势必大大打上折扣。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姓“社”。在新闻改革中,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资产阶级新闻理论,而改变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变姓“社”为姓“资”。近几年,新闻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十年来,我国新闻界特别是新闻理论界对于新闻学的主要基本观点有过许多争论,这是可喜的,但有些问题至今尚未求得共识,这不仅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系统、完善,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创新、发展。这里就以下问题谈谈看法。首先,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问题。这个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也最激烈。最早有人提出新闻事业是“阶级斗争工具”,后又说是“阶级舆论工具”;与此相对立,另有人提出新闻事业是“社会舆论工具”或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很快,一批又一批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加入,为新闻事业增添了生机活力。但新闻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我们的新闻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些问题却未必在学院的课堂上都得到了答案。有人说,新闻工作代表社会良知;有人说,记  相似文献   

5.
二、如何正确看待新闻学主要的基本观点十年来,我国新闻界特别是新闻理论界对于新闻学的主要基本观点有过许多争论,而且有些问题至今尚未求得共识。这不仅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系统、完善,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创新、发展,甚至造成舆论导向的错误。这里无不与上述三大关系密切相关。首先,关于新闻事业性质的问题。这个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也最激烈,最早有人提出新闻事业是“阶级斗争工具”,后又说是“阶级舆论工具”;与此相对立,另有人提出新闻事业是“社会舆论工具”或“社会舆论机器”;之后又提出“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的喉舌”,进而引起了新的更大的争论,至此,“阶级舆论工具论”、“社会舆论工具论”、“喉舌论”等三种观点一起摆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6.
朱清河 《新闻采编》2006,(6):3-4,27
一名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记者,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职业精神才算称职呢?我们不妨把寻觅的眼光投向刚刚过世不过两年、与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新华社原社长、老一辈新闻记者穆青的新闻职业成功之路,就会发现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精神有哪些,具体说来,穆青的新闻职业精神至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尊重事实,不惧权势的求真务实精神新闻的力量贵在真实可信。尊重事实,说真话,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全世界新闻从业者都必须恪守的最重要的职业操守和新闻人格。不论姓“资”姓“…  相似文献   

7.
新闻事业的特性和社会功能是新闻学的两个根本问题。也是目前存在着分歧的问题。正是由于对这两个问题认识和理解不一致,出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产生了种种分歧。有人认为新闻事业是党政机关的“喉舌”,有人认为新闻事业是“以报道新闻为主要手段的阶级的舆论工具”;有人认为新闻事业是“传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摄影界对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有了不同的看法。时起时伏,争论得红红火火。有人说,新闻摄影姓“新”不姓“艺”;有人说,艺术摄影姓“艺”不姓“新”。文枪笔弹,各有各说,更始终没有人能雄辩地拍一下板,定一个音。 我干摄影几十年,前20年当记者,拍新闻照片。后20年搞创作,拍艺术照片。从来没有把摄影分成“新、艺”两家。我认为,他们是两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兄弟。他们之间只能分类,不能分家。  相似文献   

9.
一、序论“《香港中外新报》创刊于1858年,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化日报”——这一说法,在中国新闻史学界大体已成为“定论”。可是,早期的《香港中外新报》是一份怎样的报纸?说它创刊于1858年有何根据?它之成为日刊报纸又在何时?……  相似文献   

10.
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高扬社会道德风范,成为新闻的题中之义。 新闻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又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以市场机制为启动,又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为发展商品经济的动力;要以市场公平竞争为契机,又需辅以群体的协调运作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所以,新闻媒体不应“趋于市场化”。 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新闻的有偿性、交换性、商品性。有人说,“有偿新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有人认为,“新闻产品作为商品的交换,已在社会范围内展开”;有人也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闻也是商品,因此拿钱买新闻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人认为,“新闻改革要深化,就要承认新闻具有商品属性”,甚而有人说,“新闻的市场化要求新闻信息的商品化”。这类思想观点所提出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下,无私奉  相似文献   

11.
(一)科目:新闻理论与中国新闻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开元杂报”,2、暂行报律风波,3、《申报·自由谈》,4、“新生事件”,5、朱惺公6、新闻批评中的“开、好、管”方针,7、“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8、新闻选择,9、“合理想象”,10、便士报。 二、论述题(每题15分)。 1、关于新闻的定义,说法甚多,归纳各家的说法,主要可分哪几类?你认为哪类较为科学,较为符合下定义的要求?而被你认为不宜作为新闻定义的那些提法,其不妥之处又在哪里? 2、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指什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的功能,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哪些变化?所谓新闻事业的负功能(尤其是有关电视的负面影响),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新闻摄影的艺术性问题,是个老问题了,不少同志都已谈过,而且在理论上作了阐述,似乎这已经是不成问题的了。然而在实际上,或者说在实践中,却又产生不少问题,引起了讨论乃至争论。争论的要点之一是:新闻摄影要不要讲究艺术性?实质是说新闻摄影具不具有审美价值?对此有两种基本的看法,一是肯定,一是否定。持否定态度的主要说法是:1、新闻摄影姓“新”,艺术摄影姓“艺”,两者“不搭界”。2、新闻摄影主要为了报道新闻,强调的是它的新闻价值,不必去追求什么艺术性或审美价值。3、新闻摄影只能纪实,不能虚构,因此不是艺术,也无所谓什么艺术性。4、新闻摄影如果强调艺术性,容易导致形式主义,甚至导致弄虚作假。持肯定态度的主要说法是:  相似文献   

13.
新闻受众为什么要读报、听广播?一般人都会回答:为了得到消息,为了得到知识和教育,为了消遣、娱乐。这种回答对,又不完全对。说它对,是因为它如实地道出了新闻受众的表层心理。说它不对,是因为它如实地道出了新闻受众的表层心理。说它不对,是因为它没有触及新闻受众的深层次心理——需要。研究新闻受众的深层次心理“需要”,是办好新闻事业的“秘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雷跃捷同志在《新闻理论》一书中论述的有关“新闻理论性质的二重性”问题提出了质疑:(1) 雷跃捷同志提出的是“新闻事业的性质”的二重性问题,但回答的却是“新闻事业”的二重性问题。概念模糊。(2) 说“新闻事业是一种大众传播工具”,这实际上是新闻事业的定义,而非性质。(3) 阶级性不是新闻事业所固有的,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事业的性质,而只是一定阶级社会中的新闻事业性质的集中表现。本文认为,新闻事业性质的二重性,指的不是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问题,而是新闻事业自身所固有的广泛的传播性和一定的社会性。(4) 把新闻事业性质的二重性,一个归结为共性,一个归结为个性,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观点。同时,说个性是从共性中派生出来的,也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消息以报道事实为本,评论以阐发新闻的内涵为本。一般说,应当各司其职。当然分工不是隔绝。消息为评论提供议论的根据,评论必须以新闻为依托。消息又因评论而显扬。有人说:“消息中不应有外加的议论”,完全正确。有人说:“新闻中的议论并不都是蛇足”,不无道理。看来,谁都不否认消息中存在议论这个事实,也不主张完全摒除消息中的议论。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以为: 一、消息中的议论要少而又少,最好是避免在消息中  相似文献   

16.
最近读报,几则口语化标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香港在这里!”是人民日报四月四日头版头条刊登的一幅照片新闻的标题.它是四川省绵阳市安县塔水镇幼儿园陈茜阿姨对正在地球议上寻找香港位置的孩子们说的话.它通欲易懂,非常符合特定环境和对象,具有很强的动感和现场感.同时让人感到,这不仅是在向年幼的孩子们讲述那难忘的历史对广大读者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寓意非常深刻.四月十日,长江日报第五版在中间左方位置刊登洪湖市委、市政府收缴百余部公款“大哥大”的消息.为什么洪湖市委、市政府能下这个决心?为什么买了“大哥大”的人们又愿意交出来?记者用群众的强烈意见作标题道出个中原出“干部手机响 百姓(?)  相似文献   

17.
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真实性的涵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也许有人觉得不屑一提,其实不然。因为目前已有的解释,并不明确。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所谓真实性,是指新闻事业“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做到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要求“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的认为,新闻真实性的研究对象是“事实”,只要如实反映事实的客观存在,反映现象的真实,即谓之真实。这两种观点,我认为是似是而非的。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新闻科学当然也不例外。新闻真实性研究的独特对象是什么呢?把“客观事物”或“事实”(二者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作为新闻真实性的研  相似文献   

18.
“有偿新闻”充斥版面的后果,不仅侵害了读者的利益,而且严重损害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声誉。真实、客观、公正,本来是新闻的生命。试想,一张报纸,一个电台、电视台,如果成了付费单位或个人的传声筒、吹鼓手,还有什么真实、客观、公正可言?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人民的呼声又怎能得到充分反映?总之,“有偿新闻”如不迅即制止,党的新闻事业将遭到极大的损害。禁止“有偿新闻”,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新闻单位领导成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二为”方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观念,带头抵制“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19.
李红 《新闻前哨》2011,(5):28-30
众所周知。虚假报道是新闻事业的“毒瘤”。如何治理这一顽症,一直是困扰中西方新闻界的“老大难”问题。在我们党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中.也一直与虚假新闻进行着毫不留情的斗争。近期,全国新闻战线又掀起了新一轮“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20.
思考题选荅     
答:现代新闻事业是大工业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因而,不论各种新闻机构的政治倾向怎样,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社会性,社会性的新闻事业如何区别于其他社会事业呢?李大钊同志讲得好:“新闻事业,是活的社会事业。”以报纸为例,它们永远处在运动中,不断地报道新闻,又不断地将新闻变成历史记录,这就象马克思形象的描绘的那样:“从真正的现实中为断涌山而又以累增的精神财富汹涌澎湃地流回现实去”这是新闻事业的生命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