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书店出版的《四书五经(宋元人注)》是世界书局本的影印本。刘家和先生研究其中《春秋》部分的内容,认为它是国学整理社根据清朝《钦定春秋汇纂》编撰的。本文进一步探讨世界书局本的底本, 指出其《四书》部分是用璜川吴氏刊本,《五经》部分是用扬州鲍氏刊本,并非国学整理社所编撰。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通典》以殿本系统的书局本为底本,点校者王文锦先生等认为殿本主要根据王吴本校刻,但清人对文本颇多妄改。本文探讨殿本《通典》的底本,指出殿本主要依据李元阳本,校点本认为清人妄改的内容,实际上不过是因袭李元阳本而已,并非清人所校改。通过这两个例子,本文认为人们对传统文献的认识因时代而变,其中既有有意识的变化,又有不可避免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中存在一条较为明显的文字脱漏,这源于对《通典》此则材料引用时的误抄.宋元时期的《太平寰宇记》、《通志》、《文献通考》引用此史料与《通典》原文无异.而自南宋《玉海》、元代《资治通鉴》胡注,特别到清代以来的各类著作,则多采摭了《新唐书·西域传》此条文字,且引用情况繁杂.这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新唐书》正史地位牢固树立的过程及其在学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管子》杨忱本的刊刻年代,前人论说多有不同,本文认为:杨忱本《管子》初刻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又有翻刻,北宋本《管子》后来逐渐亡佚,西南宋翻刻本则保存了下来,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杨忱本”。  相似文献   

4.
通过将中华书局校点本《通典》中对"靺鞨"的记载与北宋版《通典》进行对比,并结合《集韵》的记载,作者认为"靺鞨"在《通典》等唐代文献中主要写作"靺鞨",其读音很可能是"wa jie",而"靺鞨"则由于《太平御览》对"靺鞨"读音的误注,以讹传讹并最终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5.
论文说明了三家注对《古史考》的引用在甄别、补充《史记》的某些史实,理解《史记》的历史观以及对地望、典制的考证等方面均有益处,籍以窥见《史记》三家注在历史文献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郭丽 《图书馆学刊》2008,30(2):125-127
《四库全书》缮录赵用贤本《管子》,参考《管子》前后篇文和其他书籍,对底本讹误进行校改,但又出现了新的讹误,主要是形近而讹,声同而讹。证明四库馆臣虽对底本进行了修订,但在抄写、校对过程中的疏漏使四库本《管子》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7.
结合唐杜佑《通典》编撰体例,对《通典.乐典》的体例结构、史料来源进行归纳综述,论述了其在音乐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孔丛子》传世刻本中最早的是北宋宋咸的《孔丛子注》,该书于嘉祐八年付梓,后来的各种刻本都是在《孔丛子注》的基础上,不断翻刻、删削、补益而完成的。两宋时期,《孔丛子注》在流传中经考证有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等引用本及巾箱本、宋淳熙王蔺校订本三个系列,明清时期诸本皆出于此。  相似文献   

9.
干宝《晋纪》汤球辑本虽搜罗宏富,然颇有瑕疵,二十六则出自干宝《搜神记》的材料被收录在内,部分出自刘肜《晋纪注》的史料亦被网罗.究其原因,是因为《搜神记》记述了大量灵异征验之事,而干宝《晋纪》亦偶有言及,同时因《搜神记》所记灵异征验之事大量被《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采用,而二史皆不题出处,仅有“干宝日”、“干宝以为”字样,汤球据此认为此等材料出自干宝《晋纪》.唐宋类书引用史书注释,多直接引用注释文字而鲜有提及注家之名姓,故大量出自刘肜《晋纪注》的史料被误作干宝《晋纪》之文.以干宝《晋纪》记事下限为依据,仅有少数能辨清出自刘肜《晋纪注》,绝大多数究竟出自干宝正文还是出自刘肜注文,今已无法考辨.  相似文献   

10.
黄光辉 《兰台世界》2016,(3):123-124
《通典》是第一部政书体史书。《职官典》作为《通典》九门之一,记述了历代官制沿革,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官制史料,是研究官制史的必读之书。本文主要对所见《职官典》的史事讹误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11.
裴骃《史记集解》保存了数目可观的汉魏古注,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它最早大规模引用了《左传》杜预注,因此,《史记集解》对于研究早期杜注的接受乃至杜注的校勘都有重要的意义.经过考校可知,裴骃所引杜预注既有《春秋经传集解》,又包括杜氏的《春秋释例》,这些内容对于校勘中古史书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是中古《汉书》学的经典著作,《汉书叙例》是了解颜氏学术观点的重要文本,该文对南朝《汉书》注多有批判,亦不收录南朝注家,其中原因可归结为:晋唐之间蔡谟《汉书》注本的流行,北方《汉书》古本与《水经注》等其他文献的留存,梁末唐初的书厄及南朝《汉书》注之新变范式。此外,考察颜注《汉书》的成书历程,探研成书实情,对理解“抄袭旧注”说亦有助益。  相似文献   

13.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10,32(12):F0002-F0002
礼记二十卷 宋郑玄注 宋刻本 存五卷 卷一至卷五 《礼记》是孔子后学所记有关礼的文字,西汉时戴德、戴圣删其繁复,分别选编成书。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在传世过程中若断若续,至唐代只剩下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也称《小戴礼记》。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元延佑中,行科举法,定《礼记》用郑玄注。自明永乐中敕修《礼记大全》,改用元代陈潞《礼记集说》,始废郑注。  相似文献   

14.
郭丽 《图书馆杂志》2008,27(5):66-69
明代刘绩是弘治三年进士,著书颇丰.刘绩<管子补注>主要馆藏于国家图书馆.与南宋初浙刻本相较,刘本增加了二十余条浙本原来没有的注解,能够帮助正确理解原文,亦可帮助考查<管子>注的传播源流.刘本在内容上补充浙本的不足,在文字上修订浙本用字的讹误,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陆贻典以宋本精校<管子补注>,校本和校语具有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玉烛宝典》一书大量引用《礼记.月令》的文字,而这些引文与现今通行的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之《礼记》多有不同。对比这些差异,可以发现阮本的一些错误,同时也可发现《玉烛宝典》作为一部成书于唐前的古籍的文献价值和其文字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永吉 《图书馆杂志》2006,25(8):78-79,77
中华书局本《史记》以清同治五年金陵书局刊本为底本点校,自1959年初版、1982年再版以来,屡经翻印,影响实钜。然虽号为善本,亦不免疏漏之处,自出版以来已有学者渐次指出。今就十《表》部分,在对校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和中华书局本的基础上,参考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对诸本异文细加考证,择其可以补正中华本者,录之于下。不敢望有裨迁《史》,惟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书局标点本《通典》及影印本《通志》、《文献通考》都是校勘优良的版本,但百密一疏,本文通过对《唐六典》及新出《天圣令》相关史料研究后认为,三通中的率更府应作率更寺。率更寺是东宫一个非常重要的官署。  相似文献   

18.
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以及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世称《史记》三家注。由于早期的《史记》注相继亡佚,《史记》三家注成了唐及唐代以前仅存的三部《史记》注作。《史记》三家注在集结前人《史记》注释成果的基础上,考释辨正,阐幽发微,从而将古代《史记》注释推向顶峰。在版本形式上,宋时出现了将《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及《史记正义》三家的注解一并散入《史记》正文下的刻本,这种以合注形态刊行于世的《史记》版本,即《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俗称《史记》三家注本。《史记》三家注本也是后世流传最广的《史记》本子。可以说,《史记》三家注在《史记》版本学和注释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其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19.
哈佛所藏《世说笺本》1826年日本刻本和哈佛、韩国所藏《世说新语补》1586年刊本是配套的训诂书,前者为笺注本,后者为被笺本。从文本内容看,《世说新语补》和《世说笺本》均具有较好的文学价值。《世说笺本》不仅有与传统训诂一致之处,如以释词为核心,也注重解释单字,也解释句意、段意、语法、修辞、文体等。同时它也有自己的个性,即两用史注之法。征引训释成果时,除了采纳中国学者旧注之外,也精采日本学者的训释成说,显示出其作为日籍著述的域外特点。打破了传统训诂不引文学评点的惯例,在其广征史籍、中日、传统小学文献的同时,也精简录入并注解文学评点,甚至自身也加入文学评注。  相似文献   

20.
中华书局标点本《通典》及影印本《通志》、《文献通考》都是校勘优良的版本,但百密一疏,本文通过对《唐六典》及新出《天圣令》相关史料研究后认为,“三通”中的“率更府”应作“率更寺”。率更寺是东宫一个非常重要的官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