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18次被辞退     
柯里蒙先生是美国报界名人.他这么说过:“只要你暂时只尽义务.不要工资,无论你到任何一家报馆,他们都不会把你拒之门外,那么,正式记者或编辑的职位你就有可能得到。”  相似文献   

2.
1943年,周恩来同志曾指示我去访问于右任先生,专谈他清末在上海办报的经验,不谈国内政治问题。那次访问很顺利,对方乐于谈报界往事,但当我把谈话稿写好送给他审定并征求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时,他却面有难色,一再说以不发表为好。我回去向恩来同志汇报实情。恩来同志即指示:“我们就尊重于先生的意见,暂不发表吧,不要勉强人家为难。以后你要切记:在采访活动中要善于为对方的处境着想。”将近四十年过去了,这篇未发表的旧稿还保留着。时过境迁,于右任先生勉励我们要以“苟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来办报,这点还是值得学习的。下面是当时整理出来的谈话稿。  相似文献   

3.
1956年春,大概是三月间,我到纽约胡适之先生家里去看望他和他夫人。胡先生见到我就说:"你知道我这几天作甚么?我在写丁在君(文江)的传。他曾经告诉我说,《野叟曝言》里写的中国西南地理,大致不错。你有《野叟曝言》没有?"  相似文献   

4.
“我也是望平街出来的”,我国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对本刊记者一见如故:“当年的望平街就象英国的舰队街一样报馆林立,申报馆、时事新报馆、新闻报馆都设立在这条街上,这些报馆差不多左右了旧中国大半的新闻舆论。每逢出报时报童、报贩们进进出出,卖报声此起彼伏,场面好不热闹……“15岁那年我考入上海的大夏大学,大学毕业后经张竹平先生(曾任《申报》社的经理)介绍进了时事新报社工作,担任他的秘书并编辑《时事新报年刊》,就此开始了我的新闻生涯,一直到1949年7月我还是新华社驻苏记者。“在我的新闻生活中有两个人对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位是我的叔父戈公振先生,另一位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相似文献   

5.
清廷预备立宪对清末报业发展意义极其重要。在此期间报界的言论环境有所改善;体现宪政以法治国的报律出台,报律规定了报界应履行义务的同时也赋予报界发展必要的基本权利;报律作为社会规范,它不仅约束报界本身,也对行政权力干涉报界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谘议局的设立,亦成为限制行政力量对报馆干涉的重要政治因素;清政府将官报作为推行宪政的载体,鼓励创办官报,这无异是推动报业发展的官方动员。  相似文献   

6.
我在五十岁以前,有三十年的时光断断续续地过着报人的生活。我在少年时代便对报纸很有兴趣,喜欢读报。还在家乡私塾读书的时候,就曾给太原的报纸投过稿,开始同报界接触。到太原上中学后,经常给报纸写稿,担任特约访员,并曾代理过报馆的总编辑。到北京上大学后,和报纸工作有了更深的关  相似文献   

7.
刊林漫步     
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的说法,在西方早已流行。在我国,则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有人提出.而第一个持此说法者,便是梁启超. 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他的新闻学处女作《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此文中,梁启超提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他把办报与强国联系起来了.接着他又说:“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相似文献   

8.
1942年10月中旬的一天,陆定一同志叫我到他和秦博古同志办公的窑洞里去,告诉我说:“过几天,就是鲁迅去世六年了,我们要发一篇社论,纪念鲁迅先生;你去准备一下,写一篇,拿给我们看看……”说时,他和博古都望着我,面带微笑。为《解放日报》起草一篇社论纪念鲁迅,对我当时那样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报界俱进会与近代报界群体意识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国 《新闻大学》2007,14(4):23-34
1910年,中国报界在南京组织了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报界团体——中国报界俱进会,这个以国人自办报馆为主体的同业组织,致力于民族报业的发展,显示出报界群体扩张实力、发挥社会功能的意愿。它的成立大会、北京会议、上海特别大会所通过的系列议案,不仅表明报界的联合范围日渐扩张,且体现了其间报界结社的发展趋向和特征,象征着清末民初报界群体意识的日益自觉。在其存在的三年多时间内,中国报界俱进会从联络同仁,维护报界公益,到督促报界进步,守望时政环境,在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并展示了近代中国新兴群体的社会生长历程,为探求社会转型时期新兴职业社团与国家政权的互动提供了具体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
伯牙学琴     
春秋时,伯牙在成连先生门上学琴。三年后,伯牙编成一部《高山流水》乐曲,演奏给老师听。成连先生听了之后说,你演奏的音调很准确,只是表现不出高山流水的雄伟气魄;又说,我领你去访问我的先生吧。伯牙一听,又惊又喜。师徒划船到了一个海岛,成连告诉伯牙说,你到岛上就找到我的老师了,十天后我来看你。伯牙到了岛上,走遍全岛没找到一个人。他明白老师的用意,就在这奇峰峻岭,林木苍苍的海岛上,面对波涛起伏的大海弹起琴来。十天后,成连先生来了,再听伯牙弹奏《高山流水》时说道:“你成功了”。  相似文献   

11.
话语     
巴金:编辑的成绩不在于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创作。鲁迅:稿子投到报馆去,那是碰运气的。西方记者:别人把你从门里赶出来,你要想办法从窗子  相似文献   

12.
我和舒新城先生相识,始于1916年在《湖南民报》共事的时期。这一年,我和新城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小伙子,他23岁,我才18岁。他是来自外县的穷学生,考进了免收学杂各费的岳麓高师;他还半工半读,利用暑假当了两个多月的报馆编辑,假满仍回学校读书。我是个既失学而又无业的落拓少年,好不容易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春节过后,我打电话给温济泽同志:“前几天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团聚,你为什么不去呢?我四处找不到你。”他说:“不是我不去,是不让我去,不邀请我,我怎么去呢?”我以为他开玩笑:“谁不让你去开会,你真是。”他在电话上简单说了几句经过,原来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周扬纪念会,他在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胡乔木,还点了什么人的名,他说他对乔木同志从来尊重,“但是人总有缺点,就批评不得,这个风气怎么得了。所以记协的会就不通知我了。既然不请我,我也不好去了。”我放下电话,沉默很久。像温济泽这样一个素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老同志,居然因说了几句真话就被另眼相看,这是何苦!每年春节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联欢会,温济泽每次必到,有时候他还讲几句话,今年却是少见的一次缺席。  相似文献   

14.
谈采访之道     
谈一点采访之道,究竟从何谈起?还是结合我几十年来亲身经历的工作实践来谈,比较实际.讲亲身经历,有些人总喜欢讲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几段,却忌讳自己也有过"走麦城"的一段.我想一反此例,就从自己在采访工作实践中的失败谈起.一九三○年我在上海法租界马浪路(今马当路)私立通惠当小学教员,曾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到附近私立民治新闻学院读书,这个学院规定两年毕业,而我仅仅读了一年书.一九三一年暑假将满时,院长顾执中先生介绍我进上海《新闻报》工作,当时他是该报采访科副主任,兼编随报附送的星期画报.刚进报馆时我不是去当记者,而是做他编辑画报的助手.真正开始当记者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11月21日晚,雷军在北大团中央主办的"活力中国说——一刻大型公益演讲"肩动仪式上发表了演讲。部分MBA、EMBA校友有幸与小米科技创始人冒军先生展开了一场短暂而精彩的交流。以下为演讲实录。每—个屌丝都渴望像马云一样逆袭我在乌镇参加了全球互联网峰会,在这个会议上有马云,也有苹果公司的高级副总裁。主持人抛出了一个问题,说:"雷军,你说你有一个目标,要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做成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全球第一"。我忙着点头,我的确说过。但是他没有问我,他去问苹果公司的高管,说:你怎么看?这  相似文献   

16.
打电话过去,黄永厚先生已经搬了,在我的圈子里,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现在,我手里就只剩下一些他的照片。 认识黄永厚先生要追溯到十年前。那天下午,诗人梁小斌对我说他要出去一段时日,到北京去,看一个朋友。除了文学,梁小斌对其他事都是很马虎的,他常常去向不明,让许多朋友和兴冲冲前来拜谒的崇拜者在他的小棚屋面前铩羽而归,因此日日遭到谴责。这次破天荒地想到临行前通知我一声,可见谴责的力量是无穷的。 梁小斌要去看的那个朋友就是黄永厚。那时候黄永厚先生在画坛上已久负盛名,对万千慕名者而言,他站的是一个够都够不着的地方,可梁小斌却大言不惭地说跟黄先生是很要好的朋友,还可以中等地去“看”他,这让我心里很不平衡。我对梁小斌说,行啊,既然你跟黄老交情那么深,你帮我要张画吧。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将他一军了,可谁知没多久梁小斌回来时,居然还真把画给带回来了。梁小斌得意非凡,不停地说,你知道这画什么价吗?要挂在什么斋里去卖,那可是抵万金的。我捧着画早已乐不可支,对梁小斌的炫耀,已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新闻学著作曾经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一个婚礼。他事先煞费苦心地对此次采访作了种种可能的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邪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进去采访时,看门人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原因。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这件事本身不是比原来要举行的婚礼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名年轻的记者才恍然大悟。缺乏新闻敏感,使这位青年记者贻误了一次采访良机。新闻敏感,西方又称“新闻鼻”,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  相似文献   

18.
认识张中行先生的时间并不长,每次到他那里,都愿意听他聊天。有一次去向他约稿,谈起了当前散文的写作, 先生忽然对我说: 好的文章,许多写得都十分轻松,并不给人一种用力去写的感觉。鲁迅、周作人的作品,就很自如,那是写到了境界的。 那次听他讲了许多事情,惟独这一句话,我记得清清楚楚。后来仔细想了一想,觉得真是经验之谈。我在读了张先生的大量文章后,发现先生的文  相似文献   

19.
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一传到上海,群情欣奋,便有许多人一早就赶到望平街争购报纸,询问消息。报馆为了满足读者要求,就把刚接到的电讯写在大幅白纸上,贴于门口,争出号外。但是有些号外,是杜撰出来的,是编辑先生头脑中的电报。例如甲报馆出一号外“九江响应”。乙报馆见之,立时出一号外“九江克复”。丙报馆见之,亦即  相似文献   

20.
通讯员在基层,一般都是被称为“小秀才”的人,如果我们自己也把自己看成是“秀才”,处处以先生自居,那就糟了,群众就会不理你,时间一长,与群众之间就会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尽管你生活在群众之中,但群众不会把知心话告诉你,你就会变成“瞎子”、“聋子”。有一年,我听说一个公社的酱油厂办得不错,便去采访掌龙头的老师博,一见面我就急于向他掏材料,拿出本子来,摆出要他汇报的架势来,谁知他非但不理我,反而对我的到来很反感,使我很纳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