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课程提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整体感知”“整体把握”,但同时反对过分追捧“整体感知”、忽视语文的基本训练,进而导致课堂教学华而不实、语文训练蜻蜓点水、文本理解囫囵吞枣等现象。整体感知是指抛开事物的细枝末节,从整体、全局去把握事物的方法,是一种从大处着眼、总揽全局的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遵循理解文本的认知规律,才能透彻深刻地理解文本。  相似文献   

2.
一、根据典型材料的恰当安排来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材料是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来安排的,有一定的规律和科学顺序,把材料的复杂头绪理清,找出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就可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二、根据文章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来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三个故事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儿童、与战士谈话,分别表现了抗美、援朝、卫国的思想,内部联系密不可分.理解了这个关系,也就把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3.
蔡亚萍 《广西教育》2011,(29):64-64
通过比较,可以揭示事物间的矛盾,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本质。在历史课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不仅呵以避免学生在识记历史知识点时混淆是非,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全面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常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提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整体感知(把握)"的内涵,不是停留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上,而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熟读精思,才能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语言文字、思想情感中特有的美,进而提高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  相似文献   

5.
"整体把握"是对文本内容规律和文本形式规律的把握,是培养学生共性基础的重要手段,而"整体感知"则是以学生感觉为基础,对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手段。语文新课标倡导"整体把握"和"整体感知"是奠定学生共性基础和培养学生个性特征的共同要求决定的,它们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思维导图"是近年来语文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称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它借助图表、线条、箭头、关键词等形式,依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效地、条理清晰地去把握课文。起到导引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把握文本角色关系,梳理故事情节,探寻情感线索,让"思维导图"真正服务于学生的阅读。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引导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1]为了有效落实课标要求,从整体入手认识文本基本内容梗概,感知文本大意,发展整体思维,应当成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课文的初始阶段,是第二课时精读文本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目标的落实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8.
从事物间诸种“关系”入手,借助“关系”思维的方法,以观卞之琳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风格形成,及其与中西诗学的关系,从而在多元的“关系”中达到对卞诗主题意境的准确把握,以期拓展视域,有所新见。  相似文献   

9.
《九歌》中的"二湘"因情感炽烈、形象鲜明历来备受治骚者的关注,但对于二湘之间的关系状态却把握游移、众说纷纭。试在认定二湘"恋爱"说的基础上,从神话传说、文本分析、《九歌》整体三方面进行比较探索,从而得出较为客观中肯的结论,揭示二湘的不朽艺术魅力与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转喻为人类一般的思维方式,是同一认知域中具有相邻或相关关系的两个事物中一个突显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替代。英汉语言中均存在人体"部分"转喻"整体"的现象,即根据人的肢体、器官等的显著特征或职能对人物对象进行重新分类和再范畴化,但由于中西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加之语言性质的不同,英汉人体转喻也出现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1.
伍红林 《中学教育》2009,(10):14-16
教育叙事研究从本质上讲是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合作开展的研究活动,对它的认识离不开对这两类主体间关系特征的把握。通过对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案设计、经验资料收集和文本撰写三个阶段中两类主体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叙事研究的独特追求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比多比少的应用题”包括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义务教材将它集中于第二册教学。这类应用题反映的是两种事物间多与少的数量关系,比第一册反映一种事物内部联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把文章的题目比之于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文章的重要意义。课题或蕴含了文章思想的精华,或阐明了文本事物间的关系,或点明了课文内容的主旨……它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课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课堂中如何把握课题的教学?名师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品味。  相似文献   

14.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多个物体、多个状态、多个过程的整体组合.个别事物的变化会引起整体的变化,整体的变化也反映了局部的变化.因此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及其变化规律不仅有利于研究外部作用和事物整体变化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在把握事物整体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事物的局部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任景业 《辽宁教育》2012,(21):29-32
一、关联关联指关注事物间的关系和联结,找出事物间不变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有了区别、分类、排序、断句的工作,往往还需要下面的工作——找出这些对象间稳定的、不变的东西和内在的联系。这样,就不用记忆那么多的内容,就容易从根本上去把握事物了。有人对比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修订稿",发现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探索规律"部分,有"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  相似文献   

16.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谓地理思维,就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地理事物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薛景芝 《辽宁教育》2005,(7):125-125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谓地理思维,就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地理事物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1."文眼"是作者立意的凝聚点,也是文本整体语意的聚焦点,是全文的精要之处、关键所在。文眼体现着文本核心价值,能引领学生洞察全文主旨、理清文脉筋骨、掌握文本关键,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画龙点睛、统领全文等作用。文眼突破法改变了阅读教学总是按文本顺序展开的做法,着力寻找一个牵动全文的突破点,将其转化为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帮助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对话。2."文眼"突破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对事物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这种传统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有相当的价值,文章主要从传统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可以增强语感、激发灵感、发挥想象力、整体把握文本等四个方面加以论述的,以期对语文教育有一定的价值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对事物的直觉体悟和整体把握,这种传统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有相当的价值,文章主要从传统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可以增强语感、激发灵感、发挥想象力、整体把握文本等四个方面加以论述的,以期对语文教育有一定的价值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