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付维彦 《学语文》2009,(5):30-30
《采薇》(见卷首)是诗经中的名篇,关于此文主旨,《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申培《诗说》认为是。宣王之世,既驱猃狁。劳其还师之诗”。今人有断定其为爱国之诗,也有认为是思乡之诗。人教版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其。思念故乡、  相似文献   

2.
诗《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毛诗传》解“太祖”为“太庙”,即“言王命南仲于太祖”,“谓于太祖之庙命南仲也”.《孔疏》从其说,并进一步解释为:“南仲卿士,文在太祖之上,是先为卿士,今命以为大将;太师皇父在太祖之下,则于太祖之庙始命以为太师,其实皆在太祖之庙并命之,故太祖之文处其中也.”《郑笺》解释“太祖”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命名”是其主要功能之一.但是,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代的事物间的关系本是任意的,命名乃约定俗成而已.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曾借他笔下的朱丽叶之口道出了这样的名言:“名字有什么?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还不是一样芳香.”(《罗米欧与朱丽叶》)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在他的《正名篇》里也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过约则谓之不宜.”  相似文献   

4.
“卒”义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课本注释把“卒葬之”释为:“终于葬在那里”,这就等于把“卒”解释为“终于”。一些选本、参考书亦多用此解。其实这个解释欠妥。首先,“卒”在这里是“死”的意思。《尔雅·释诂下》:“卒,死也。”《辞海》也释“卒”为:“古指大夫死亡及年老寿终。后为死亡的通称。”把“卒”释为“死或死后”,直接说明了慧褒  相似文献   

5.
一“、焉用亡郑以陪邻”之“用”《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一句中的“用”,课本对其的注释是“用,介词,表原因”,笔者觉得这个注释有待商榷。课本对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应该具有实际意义的“用”字在这里并没有被翻译出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用”的义项一共有6个,第5个就是“用,介词,由于,因为”。这个义项也是常见的。如: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3.广用善骑射杀…  相似文献   

6.
(一)“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公输》)课本注释为:“义,理当。”这样全句翻译起来别扭。此处“义”应作“道义”、“正义”解好。翻译时,“义”按名词作状语处理,全句可译为:“我按道义、讲正义,坚持不杀人。”(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忱其君。”(《岳阳楼记》)课本对“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这两个词组的翻译分别是:“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和“处在僻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俞樾对孙子“卒”字的考辨郭在贻所著《训诂丛稿》189页写了这么一段话: 《孙子兵法·势篇》:“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文中“以卒待之”的卒字,旧注大都训为兵卒之卒,近年来的注本也都采此说。按:此解可商。清人俞樾在所著《诸子平议补录》卷三中,对此卒字曾有考辨,其说曰:“卒字疑诈之误。《军争篇》:‘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亦以利与诈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太史令司马谈以顾问身份随行,中途因病洛阳,不能参与“大典”,遗憾至极,竟然抱恨而卒。临终时对其子司马迁哀叹道:“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所引《史记》,只写篇名)。“封禅”系何等礼制,如此牵动人怀?秦皇、汉武汲汲于其事,真正意图究竟是什么?对此,本文试进一解,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9.
李贺诗中提到且与之有交往的“沈驸马”是沈翚;“唐儿”是杜胜。唐代张固《幽闲鼓吹》中提到的、李贺卒后竭力为之搜集诗歌的李藩是李潘,且实有其人其事。  相似文献   

10.
对《病梅馆记》文中“固也”一语,新、旧高二册《语文》课本均注曰:“本来是这样。”笔者认为,此注殊不可解。兹质疑如下: 原文是这样:“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注释表明,作者是赞同“或曰”之见的。照此,对下文作者的相关言行则有诸多不可解之点:1.作者既已赞同“或曰”之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荆轲刺秦王》,其中“卒起不意”和“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两个“卒”字,都注释为:“念cù,仓促,忽然。”我对前一个“卒”的注释无异议,后一个“卒”也这样注释,似不妥。从语法结构上看,“而卒  相似文献   

12.
今本《楚辞》卷第十四载《哀时命》一篇,王逸认为:“《哀时命》者,严夫子之所作也。夫子名忌,……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君而遇暗世,斐然受辞,叹而述之。故曰《哀时命》也。”(《哀时命章句序》) 按:既曰“叹而述之”,则篇中应该叙述屈原遭遇的不幸事迹,加以感叹,但《哀时命》除了“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漓而纵横”两句,暗用屈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和“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九章·涉江》)以外,不见有  相似文献   

13.
这次,我们抽查的217份语文(乙)的试卷中,出现了一些较为普遍的错误。其中突出的问题是,许多考生由于不懂“自若”、“庶几”、“卒”、“意”、“被”等几个实词,因而句子点不断,译文谬误百出。那么,这几个词儿是不是中学没有学过的呢?都读过。如“自若”一词,学生在《过秦论》中就读过:“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意”、“庶几”等词儿,在《指南录后序》一课书中也见过:“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卒”字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更屡见不鲜,如在《海瑞传》中就有“居正惮瑞(?)直,中外交荐,卒不召”这个句子。由此可见,这次试题出得非常恰当,那几个实词高中华业生并不生疏。问题在于学生学过后,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用书》及相关资料均说,由于项羽的“为人不忍”痛失了杀刘邦的好机会,致使自己最后兵败自刎。项羽真的“为人不忍”吗?笔者不敢苟同。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起义之初,当听会稽守殷通要召恒楚为将时,受叔父项梁之命,“籍遂拔剑斩守头”;攻襄城因其“坚守不下”,“己拔,皆坑之”;上司宋义不同己见,“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在新安听秦降卒不服己就“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义帝“群臣稍稍背之”就“阴令衡山、临江王急杀之江中”;当齐王田荣反叛自己时,北击齐“皆坑田荣降卒”。哪里有一点妇人之仁,“为人不…  相似文献   

15.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参考书,对《五(?)》一文中的“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驾,故人重之”一句是这样翻译的:“今天的县令,一旦本人死了,(他的)子孙们几代都乘车(而行),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其中将“故人重之”译作“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我认为这样翻译不妥当。要正确地翻译“故人重之”,首先要理解“故人”两字的意义。《参考书》将“故人”两字译为“旧时相识者”,显然将它当作一个双音的合成词来处理了,这样处理忽略了作品的时代性,“故人”两字以双音合成词来使用,最早约见于汉代作  相似文献   

16.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是其代表著作.本文试根据《孟子》原文解读孟子“命”的内涵,分析孟子对待命运的态度及对道德自主性的强调,从而阐述孟子对命运与自主之间关系的看法.第一,孟子认为“命”的主要性质与特点是“命”的限制性、“命”的不可知性和“命”的外在性.第二,孟子对待命运的态度是强调不应让道德实践受到命限的影响,应当重视自身的道德自主性.第三,孟子认为不可改变不可预测之命与人的自主性是分立的两个部分,即“求在外”与“求在我”;君子能够将“命”之限制作为彰显内在德性的一个契机,即君子能够“见命知义”,彰显一种承担精神.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语文选修《古文读本》所选的《左传三则》之《郑伯克段于鄢》有这样一句:“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文后注释:“完,修茸城郭;聚,聚集粮食。”其中,“聚”字的释义有待商榷。笔者以为,“聚”在这儿作“村落”之意,因为:“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一句为述宾结构,把“聚”也解作动词讲,与“完”并称,不合文意。  相似文献   

18.
的注译欠妥新编语文教材高中第二册《问说》一文第七段(283页)有“……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一句.课本对“道之所成”注释为“学行方面的成就”,《教学参考书》也将“唯道之所成而已矣”一句译为“只要求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课本的注释和《教学参考书》的翻译,笔者以为欠妥,现就句子结构与前后文意的联系两方面试述拙见。课本的注释显然把“成”解释为名词“成就”,并成为“道之所成”这个偏正词组的中心词,“所”字该作何解,却未谈及。《教参》的翻译也沿袭课本注释,把“成”译为名词“成就”,对“所”字同样避而不谈。这样的注释与翻译只能让人莫名其妙,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众所周知,“所”字是一个特指代词,通常用在动词前面,和  相似文献   

19.
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及其精神,数千年来被后世的人民传颂不息。也唯独只有大禹,不仅被夏、商、周三代所缅怀赞颂,而且也得到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一致肯定。 《六乐》又称《六舞》,据古籍所载,其中的《大夏》乐舞,就是歌颂大禹的。《庄子·天下篇》曰:“禹有《大夏》。”《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引《孝经钩命诀》曰:“禹之时,民大乐,……乐名《大夏》也。”可见当时人民对大禹的爱戴敬仰。 《诗经》中记载大禹治水业绩的有五条: 1.《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相似文献   

20.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