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人不仅有“姓”和“名”,而且还有现代一般人没有的“字”和“号”。下面我们来介绍古代人“字”和“号”的常识。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的“名字”是一个词,“名”“字”一家,意义相同。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生活,我们的选择多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更快乐。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是心灵的安顿,我们的心到底想要什么呢?我想到觉悟这个词,“觉”下面是一个“见”字,“悟”是“心”旁加一个“吾”,我想它最根本的含义应该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自己看见自内心的真正愿望。人这一生,有多大眼界就有多大世界。有些人终其一生,有梦想,有使命在肩,有情怀在胸,一直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建一座城池,能够安顿他人,也能够安顿自己。  相似文献   

4.
王礼平 《学语文》2011,(3):53-53
“作”和“做”是两个很常用的字.但由于它们音同,有时意思也相同,或者字义相差甚微,我们常常将它们混淆.分辨不清到底是用“作”还是“做”?现在我们就此二字作简略分辨,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  相似文献   

5.
周侠 《学语文》2011,(4):66-67
高中语文教材以及一些古文中,关于“左”、“右”和“左右”多次出现,到底各有什么含义呢?在不同语境下,又有什么意思?这里,做一些浅显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做研究者,还是做“教书匠”?窃以为,仅仅作个回答还是件很容易的事,倒是“做”字值得我们去深究。做到什么程度算是“教书匠”,又做到什么程度算是研究者呢?只有拷问到这个层面,我们的讨论才有意义。由此。笔者以为,“从‘教书匠’到研究者,再到‘教书匠”’应是值得我们倡导和推崇的行走方式。  相似文献   

7.
我们第二     
大学里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还原它的本貌。什么是它的本貌呢?我们先从一些具体事情说起,后面将会有一般性讨论。〈br〉 我在任校长和党委书记期间,曾向全校的行政干部作过一场报告,题目是:《我们第二》。我们当然是指行政干部了,包括我。我们第二,谁第一呢? 师生员工,“生”字第一;教职员工,“教”字第一;一切活动,教学第一。其实相对的人与活动就是第二了。  相似文献   

8.
试论韩愈古文与小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文与传奇生成于同一文化环境。小说与韩愈古文同其叙事性,证明了二者确有通同之处。韩愈融通古文与小说的创作尝试可分为“小说古文”和“古文小说”两个层面。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是古文与传奇沟通的一座桥梁,也是韩愈“小说古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小说对于韩愈古文的影响还表现在后者对可读性的追求上。韩愈还熔古文与小说于一炉,大胆创新,写出了被人称为“古文小说”的《石鼎联句诗序》和《毛颖传》。中唐时文学审美的大趋势是由雅人俗,时风众势,韩愈不可能遗世独立。小说与古文两种文体间的天然联系对促成韩愈古文与小说的艺术交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释"尹"     
“尹”作为治理、董正讲时,常表示治理政事。但据“尹”的甲骨文和古文形体看,“尹”的本义应为治兽,引申为治理政事,又引中为治理政事的官吏。“尹”在古代的常用文献义是职官名,作为职官名,“尹”与“君”在音义上有密切的联系。“尹”又假借为“筍”字,表示诚信之义。“尹”作为姓氏与“尹”的意义也有联系。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象·像     
子晨 《中文自修》2009,(9):64-64
“象”和“像”,是我们经常使用但又很容易混淆的两个字,它们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相似文献   

12.
这几年不断听到看到一种说法: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中,有两组、四个字使用颠倒了,这四个字分别是“重”和“出”、“射”与“矮”,这、四个疑似用错的汉字真的错用了吗?  相似文献   

13.
你拒绝过别人吗?是怎样拒绝的?有些时候是不是有难以启齿的感觉?小编一开始发出这几个问题不是有意“查户口”,只是想启发同学们的记忆,伴着你的记忆,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话题——怎样拒绝别人?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常常面临来自别人的请求和希望,如果我们都能满口应承着说:“是”“当然可以”,那当然最好不过了。但是,你能真正做到有求必应吗?在回答对方的要求时,总免不了要说一个“不”字。而一个“不”字说来轻巧,可在人际交往中就犹如一把无形的“刀”,举起来砍下去重若千斤。  相似文献   

14.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这就是错误乃是一种教训,能从反面给人以启发,每经历一次错误,也就聪明了一点,这便是“错”字带“金”的道理。我们所说的“失败乃成之母”和“吃一堑长一智”,是说“错误”有用,它能使人猛醒。从这一点上,也的确其价如金。让我们再看读书的“读”字。“读”这个字左侧为“言”,这好懂———书中的确有“言”。人们读书时,的确能读到不少“至理名言”。那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人”在“天”“地”之间,居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人”是不是可以决定天上与人间所有的事情?“人定胜天”,是一种理想还是一种现实,抑或是一种无知?古代中国有“天”“地”“人”统一的思想,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我们是不是能够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临近毕业,学生请我给他们写几句毕业留言,在留言中,我写道:“智者的一生,应该是怀疑的、冷静的,并且是自由的。你能成为一名智者。”“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愿陈寅恪的这句名言伴你一路同行!”一学生看到留言后对我说,老师,谢谢你这三年里告诉我“思想”两字。是啊,“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如芦苇般脆弱,但人之所以显得高贵,全在于他有思想。我想应让学生成为一名具独立意识的人、一名思想者。而我们有些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  相似文献   

17.
有一则字谜,谜面是“四十五天”,谜底是“胖”字。这个字谜是拆分汉字形体结构制作的。“胖”可以拆成“月”和“半”两个字,一个月三十天,再加上半个月十五天,就成了四十五天。“胖”字的含义是人体肉多、脂肪多。四十五天跟“胖”有什么关系?很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18.
韩佑先生,字刚羽。根据中国人的名与字之间都有一定联系的规律,“佑”与“刚羽”之间在意义上应该是有关联的。但乍一看,好似看不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所以容易给人造成误解。本对此略加考证,揭示二之间较为隐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林慧 《江苏教育》2007,(19):53-53
有一位教育家说:“不想当教学艺术家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认真体会其中“艺术”二字。我们现在的班集体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管理的对象都是些有思维、爱活动、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优化环境中学习、成长呢?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我曾问学生:“你们怎么解析这个玩字?”有同学回答:右边是个“元”字,表示玩要有钱;左边是个“王”字,表示玩是公子哥们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