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是“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副教授林帆同志,提出了新闻是“事学”的新观点.他说,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新闻是“事学”。因为新闻主要是写事,报道典型事件;即使是人物新闻,还是因事及人,离不开大量事迹。他从渊源、界说、时新、真实、体式五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渊源:“新闻即史”,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不同仅在“时差”.史和率分不开,新闻和事也分不开.总起来看,渊源有二.从记事的事态与时态的联系,情报——新闻——历史三者联系成一线估计到将要发生的事苗或未便立即报道的,属情报;已发生并及时报道的时事,即新闻;  相似文献   

2.
许:老蒋,关于新闻摄影,最近有什么考虑吗,我是说,你近来接触到的图片稿件比较多,感觉其中有什么问题值得一提吗? 蒋:还是那个老问题,即人的表现比较弱。我很欣赏高尔基说的:“文学就是人学。”是否可以引伸一下——“新闻摄影就是关于人的摄影”。 许:完全可以这样说,因为我们的新闻,无论是报纸、刊物,还是广播、电视,都是办给人看或给人听的,新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我们要关注人。新闻摄影更应当立足于人的表现,表现人的奋斗、人的企盼、人的生存环境和状态、人  相似文献   

3.
周彤 《视听界》2004,(2):20-21
画面: 主持人骆新在看报(近景),背景为外滩东方明珠塔镜头拉开至全景摇臂将镜头移高,主持人出画至外滩全景配音: 我们每天都在问自己三个问题: 什么是今天最重要的新闻? 今天的新闻我们怎样解读? 我们的解读能给你什么价值? 字幕:(全景定格后又叠字幕) 用智慧解读新闻-东方导读- 一、从报缝里读出新闻——“读报人”的新闻理念我们把电视读报这样的节目样式理解为三个字“拆”——也就是新闻分析,它往往需要跳出线性思维去做深度挖掘和反思, “梳”——也就是背景整合,它往往需要对新闻的关联性做出最有价值的判断, “吟”——也就是语言把控,它需要像古人做诗那样把握  相似文献   

4.
葛增民——《鹤壁矿工报》几乎每期都出现这个名字,有时一期出现两三次;在市报、市电台以及省级以上报刊、电台也经常看到或听到这个名字。葛增民是什么样的人呢? 未睹其面,人们会这样推测: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精明强干的青年人吧?要不怎么这样富有朝气。其实他是鹤壁六矿的通讯干事——一位两鬓染霜的老同志。“新闻工作是一件苦差事”、“懒汉干不了新闻工  相似文献   

5.
兴许是新闻学上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样一个著名的定义,所以许多记者对狗特别关注,很喜欢采写“狗新闻”。当然,这倒不一定是“人咬狗”,相反,是“人羡狗”。这固然说明了人类终于懂得了“狗道主义”,不再仅仅把狗作为美  相似文献   

6.
展江 《青年记者》2016,(19):72-75
美国新闻伦理学者罗恩·F·史密斯这样分析摄影摄像记者的工作特性:“新闻记者——尤其是报刊摄影师和电视摄像师——在面对新闻事件时频频陷入困境.有时候他们早于紧急救援人员到达现场,经常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新闻记者的人性鼓励他们挺身救人,然而,他们的专业责任是向公众提供对悲剧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新闻之“德” 新闻人“掌握”着被称作“社会雷达”和“社会监测器”的新闻传媒——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机关”。新闻舆论引导人们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从某种意义说,舆论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因此新闻人的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  相似文献   

8.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细胞”,一个小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这里面发生和演绎的故事丰富多彩,说不完,道不尽——真、善、美的,让人赞叹,催人奋发;假、恶、丑的,让人厌恶,给人教训。由于这些都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老百姓也就最爱听最爱看。因此,说家庭是新闻的“富矿”一点也不错。 小家庭有“大新闻” 俗话说:一叶知秋,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个小家庭的人和事,也能反映国家兴衰、社会变迁、人类进步这种大变化,也能体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风貌。也就是说,小家庭能出“大新闻”。 去年以来,《温州晚报》曾进行过这样一些尝试: ——组织“回首旧票证,喜看新变化”报道活动,请一些家庭以他们收藏的粮票、糖票、布票、煤球票等旧票证为引  相似文献   

9.
西方新闻学家诠释新闻定义时,常用一句人们非常熟悉的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在今天的报纸编辑中,核实这些新闻的准确性,也就是说,核实“人”是否真的“咬”了“狗”,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尽管我们时时警惕,避免“狗咬人”这样的事在报纸上出现,但由于这些东西诱惑力大、隐蔽性强,  相似文献   

10.
你不仅是做新闻长春是全国新闻行业竞争最激烈的城市之一.上世纪90年代起,《城市晚报》《新文化报》《东亚经贸新闻》《长春晚报》四家都市类报纸“挤”在长春这个人口总量仅280万、经济总量几千亿的中等城市.“白刃战”“惨烈”……这样的词汇曾经是这四家报纸老总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1999年,民生新闻作为一个新名词刚刚引发新闻学者关注,记得很多人还在研究“下水井冒水”是不是新闻的时候,在《吉林日报》的强力支持下,吉林省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报纸专栏——“杨光帮你办”出现在《城市晚报》上.  相似文献   

11.
人活在世上,总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新闻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现实生活,就更少不了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可现在新闻界一说“关系”,自然就要涉及一个无法回避,又很难说清的话题——“关系稿”。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贯彻执行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的今天,这个问题就愈发有了说清楚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多家媒体的多名记者面对同一新闻资源(比如会议、事件、人物等)进行采访所产生的新闻称为“同源新闻”。由于同源新闻的来源相同,所以极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实践告诉我们:同源新闻也能写得“出彩”、产生精品佳作,关键是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要有从新闻资源的“相同”中寻找“不同”、从“一般”中发现“特殊”的真本领,写他人未写的角度,发他人未发的声音。慧眼识珠——“看”出来的名篇同题新闻如何战胜和超越对手呢?记者的一双眼睛,对事物要有独到的观察力、很好的透视力和真假是非好坏的鉴别力。有这样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13.
写新闻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对遇到的每一个新闻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新闻也是这样,每一个新闻都有它不同与以往的地方,记者要做的就是写出新闻的“每一个”。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新闻界出现几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例如,有的人提出“新闻采写中想象的运用与限制”的命题。有的人则对此持不同的观点,提出了“想象——印证”的命题。有的人则坚持想象只能适用于文学和科学,不适用于新闻,因为新闻是真实性的报道,等等;再如,有的人提出“新闻文学”的命题,并指出这是  相似文献   

15.
朱雯 《视听界》2004,(6):24-25
哪些元素是“民生新闻”节目品牌打造的关键?在“民生新闻”节目风生水起的今天,“民生新闻”节目又如何保持自己的品牌?一、源源不断的信源——培育强大社会采编队伍“来之于民、播之于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民生新闻”的宗旨。为了能及时倾听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声音,南京各档“民生新闻”节目都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新闻线索。而今,《南京零距离》等新闻节目每天新闻线索热线电话上百条,业余摄影师和新闻线人遍布全南京。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新闻坊》专门成立了一支150人的通讯员队伍。所以不奇怪为什么《南京零距离》这样的“民生新闻”节目的记者会赶在110之前到达第一现场。强大的采编队伍,众多的耳目使得“民生新闻”节目能坐看四方、耳听八方,提升了新闻播出的时效性、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因为来之于民,所以新闻内容往往更容易引起百姓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一、媒体竞争催生“新闻报料人”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和媒体息息相关的特殊人群——“新闻报料人”(又称“新闻线人”)活跃在中国的各个城市。新闻报料人,是指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或素材的人,如果其所提供的线索或素材被媒体采用,即可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新闻  相似文献   

17.
“客里空”     
“客里空”是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客里空”原文为喜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在剧本里,作者用讽刺的笔法,刻画了客里空不上前线,不深入部队,每天呆在前线总指挥部里,信口开河、弄虚作假,“创造”新闻。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客里空得知前线总指挥的  相似文献   

18.
经常在一些非档案专业报刊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珍贵档案在××档案馆被发现”,偶尔类似的新闻在档案专业刊物上也会“露一下脸”。读罢,总感觉是叫人搔了一下脚心——乐的不是地方。想来,  相似文献   

19.
《羊城晚报》的厚报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主攻,副刊主守”——《羊城晚报》在创刊之初便定下这样的原则。这份有着44年历史的国内第一家大型晚报,已从开始的每天4个版,发展为现在的每天32个版(其中新闻版面占24个),成为一份“厚报”。虽然,“新闻主攻”的原则没有过时,但“厚报”的新闻如何布局、晚报新闻的主攻方向是什么,都成了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边修 《传媒》2002,(8):24-24
某家省级“晚报”2002年5月15日的“国际新闻”版上,用醒目的较大标题刊登了这样一篇“本报特稿”——《办公室成了“性爱乐园”》。报道的篇幅虽然不长,却不厌其烦地介绍了“62%的美国人曾发生过办公室恋情”,而且“41%的美国人曾在办公地点作爱”;以及,“在承认曾有办公室恋情的人中,42%的人已成婚或已有恋爱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