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欧盟创新指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升创新能力,欧盟从2001年开始正式推出欧盟国家创新指数报告.本文首先介绍了欧盟国家创新指数报告的演化过程,然后分析了近年来专家学者对欧盟国家创新指数的意见与建议,最后总结了未来三年欧盟创新指数的改进与变化.  相似文献   

2.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9月发布了《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报告揭示,我国创新指数已经跃居全球第12位,进入全球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军者.进一步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在人力资源、研发投入、专利和科学论文产出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创新指数排名和创新能力的实质性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我国在科技人才质...  相似文献   

3.
2006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未来10年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本文基于欧盟创新指数报告2006至2010年的年度报告,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4年及2005年中国创新能力在主要R&D支出国中的排名情况,比较分析了2006至2010年中国创新能力与美国、日本及欧盟的差距,比较分析了2006至2010年中国创新能力与俄罗斯、印度及巴西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创新能力在主要R&D支出国中排名靠后,与美国、日本和欧盟有非常大的差距,在金砖四国中明显低于俄罗斯,与巴西和印度比较接近。本文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现状,推进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2020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该报告通过各指数的比较,显示了各国在疫情发生阶段的创新指数。我国在总体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出现了创新投入不足、创新制度与创新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平均人口创新产出不足的现状。知识产权是创新的主动力,本文就该报告显示的创新优势和创新发展的劣势,针对知识产权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深化我国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加强创新融资;二是完善知识产权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三要坚持双循环发展格局,加强知识产权创新和经济相互推动;四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指出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创新子系统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人们生活提升的巨大作用,归纳综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创新、科技创新、指数的研究及科技创新评价实践,提出构建珠江三角洲科技创新指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探索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评价方法,以促进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梳理总结国内外经典的创新指数评价模型,包括国家创新指数和中国创新指数,以及全球创新指数、欧盟创新记分牌和硅谷指数,结果发现5种创新评价指数均以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为基本框架但评价指标侧重方向不同;结合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以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指标为基本框架,优化构建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注重创新投入指标、创新产出指标、潜力指标、精神层面指标和创新效果指标,并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新指数计算方法,提出对不适用于个别经济体指标进行替换、评价体系与激励体系相结合、指标体系必须进行更新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近期联合发布了《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报告显示,瑞士、瑞典和新加坡连续两年在整体创新表现方面排名前3位。2012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34位,创新效率指数居全球首位。  相似文献   

8.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共同撰写的《全球创新指数2013》报告于2013年7月在日内瓦正式发布,中国排名第35位,比2012年退后1位。该报告给我们认识和评价创新型中国提供了全新视角,但也存在不尽完美之处。在介绍该报告评价体系基础上,对中国排名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与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2》对比,为科学评价中国创新能力提供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国家创新指数与国际上4个类似的评价报告进行了比较,介绍了5份报告的定位特点、指标体系、评价范围、评价方法与结果的异同,分析了差异的原因,得出了同类评价排名结果不可比、应看淡排名和注重比较分析等主要结论和观点,提出了借鉴国际同类评价来完善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指标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创新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而创新能力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首先,对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进行了梳理,重点比较和分析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其次,探索了全球创新指数和其他创新指数的联系和区别;第三,提醒我国要警惕创新效率"伪第一"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框架、加强创新协作、重视企业创新及注重创新的生态可持续性等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2001年欧盟正式发布欧洲创新记分牌(EIS),制定了相应的创新指标体系并每年发布一份报告。从2010年开始创新联盟记分牌(IUS)的发布代替了欧洲创新记分牌(EIS)。介绍EIS和IUS每年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演化进行分析,对欧盟创新指标体系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欧洲创新记分牌"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对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比较。首先建立国家科技创新指数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指标体系,设计BP神经网络模型,并给出可行的评价程序。计算结果表明,在总体上,中国科技创新指数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与参加"欧洲创新记分牌"比较的33个国家相比,排名第22位,仅强于大多数东欧国家。  相似文献   

13.
《欧洲创新计分牌》年度报告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国家间创新绩效的较权威的出版物之一。在对2008年2月14日最新出版的《欧洲创新计分牌2007:创新绩效的比较分析》报告进行译介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出了报告的八条主要研究结论,同时就其结论对区域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出了相关启示和建议,包括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方法,开展创新统计和调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创新政策前沿和热点的跟踪等。  相似文献   

14.
研究德国、英国和法国的典型创新指数,分析3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总结相关特征,并提出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5.
评析历年来创新联盟记分牌(IUS)及其指标体系的演化,对IUS2015中欧盟与全球主要竞争对手的创新绩效及其差距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公共部门的研发投入亟须加强,而专利创造和运用、创新合作及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虽然严重薄弱,但其增长潜力很大。最后,探索IUS对"新常态"下我国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创新型国家建设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contribution is to present a survey of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nstructing composi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 indicators on a national level as well as new evidence of the variability of such S&T indicators which opens the gateway to “country-tuning”. It has become standard practice to combine several indicators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to form composite numbers. Especially in the light of this variability, two questions arise. Firstly, are the results (especially rankings) stable with respect to weights? Secondly, is there hope to define “economically” reasonable weights? In order to provid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we use data from the 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2005 (EIS 2005) to exemplify our reasoning. Concerning the first question, we give genuine evidence on the existence of immense variability, possibly invalidating the results. Further, we also show that even existing and well-accepted methods, like equal weighting, Benefit of the Doubt weighting (BoD)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eighting (PCA) may lead to drastically differing results. Concerning the second question we will demonstrate that by each composite indicator weighting a set of shadow prices is implied expressing one indicator in terms of another. Whether the weights are sensible should be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these shadow prices. It turns out that those implied by EIS 2005 contain strange peculiarities. After that we plead for more care in constructing composite indicators. Especially weights should be chosen on the basis of shadow prices, rather than, say, by equal weighting or other automatic methods. Lastly, we discuss the merit of composite indicators and argue that they have a valuable communication and competition function, but they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multi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s, which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cy measures.  相似文献   

17.
创新驿站在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创新驿站评价也成为国外科技政策、技术创新以及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笔者分别从创新驿站站点和网络两个方面对国外创新驿站评价研究进行评述,最后指出评价研究的启示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创新生态"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创新研究范式的一次转变和深化,中小企业问题成为"创新生态"分析框架的核心。本文在简要论述"创新生态"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以日本中小企业为例,重点从风险资本、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定位分析了日本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的结构性和制度性缺陷,试图对20世纪末日本从"成功追赶"陷入"失落十年"提供一个分析视角和解释路径,以期对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新时期下,我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产业创新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产业创新系统研究是继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之后创新管理领域兴起的新兴前沿领域。本文在综合研究国内外产业创新管理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创新系统模型,对其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