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实行学费差额收费制度 我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近80%的人口生活在相对比较贫困的广大农村地区。从全国看,我国居民个人收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地区差距大。1991年全国人均国民收入1429元,而最高的上海市为5423元,最低的安徽、贵州两省878元,相差6.22倍。1992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784元,中西部只有500—600元。二是不同行业之间极为不平衡。交通、邮电、金融等行业职工的人均收入比机关、教育、制造业高出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这是历史赋于西部大发展的良好机遇。西部,是一个亟待开发和振兴的地方,也是中华文明的源渊和摇篮,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地区之一。西部的振兴直接关系到各民族的共同振兴。因此,西部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建国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进步,但从全国整体水平看,西部与东部沿海差距还很大,1978年差距为12—13年,教育方面相差约17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7年东西部差距为15—17年,在校大学生占人口比重相距约20年,若与上海等发达城市比,差距就更大,约为30—190多年。这种差距随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扩大。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何友丽 《地理教育》2013,(11):58-59
未来三十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变化最剧烈的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格局也将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继续扩大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地带仍将是投资的热点地区。首先,从石油、铁矿、粮食、棉花等重要资源的供给看,国内储量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大多从资源开发起步,而资源开发一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等特点,勘察开发和生产成本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经济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复合作用,苏北(指徐、淮、宿、盐、连五市,下同)与苏南(指苏、锡、常三市,下同)的经济差距依然较为突出,并在近几年又趋扩大,1984年苏北、苏南人均GNP分别为596元和1354元.两者之比为1∶2.27,到1994年苏北、苏南人均PNP分别上升到2787元和12310元,两者之比扩大为1∶4.42。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江苏在区域间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并存的状况仍将存在较长时期。加快发展苏北地区的经济是缩小区域间差距的重点所在。如何加快发展苏北经济,是多年来各方人士殚精竭虑,共同探索的一个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深入探索这一问题尤为重要。本文就加强苏南与苏北欠发达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实现区域共同发展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实施西部开发,有两个历史经验可资借鉴,一是前 30年的发展经验,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从新中国成立到 1 978年,中国实行的基本上是以地区间平衡发展为目标的内陆地区重点发展战略,国家建设投资重点主要在内陆地区,区域经济布局经历了一次明显的西移,拓展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内陆地区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为内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对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从国民经济总体看,内地与沿海经济发展的差距并未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其中原因十分复杂,最根本的问题是,五六十年…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评价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所生产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其结构所锁定的功能定位看,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在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应加速扩大规模、面向特色产业调整学科专业和建设前瞻性大学,以推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它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差距为特征的。它包括两种含义:从动态发展看,发展不平衡是指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性,有的地区增长速度快,而有的地区增长速度慢;从静态发展看,发展不平衡是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有的地区处在低收入水平阶段,有的地区已达到高收入水平阶段,所谓地区差距就这两方面因素引起的持续现象。这种现象又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才显现出来,并表现为大量的数量指标或质量指标上。衡量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8.
从综合经济实力、三大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与科技文化水平等方面看,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上海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区域经济协作则是缩小这一差距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尽管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在经济协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但两地之间更具备了进行协作的许多潜力和有利条件.因此,必须营造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进行区域合作的良好环境,实行合理的利益调节政策,以促进长江流域地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针。而在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存在着种种问题。不仅是整个国家存在着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现象,而且在落后地区内部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文章以甘肃省为例,对甘肃省各个地区差距的现状与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一、普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东西部差距拉大,甘肃教育发展困难 1998年关于“普九”调查资料表明,我国东部地区“普九”率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差距拉大。东部地区为97.6%,中部地区为88.9%,西部地区为52.5%,而甘肃省各类在校生与全国各类在校生之比更是令人堪忧。根据1990年的第四次普查材料,全国在业人口中初中以上化程度的比例,东部11省市平均为40.5%,而西部11省区平均为33.7%,相差6.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地处我国华东地区,成为连接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重要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该省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113.96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9038.9亿元。35年增长了近167倍。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差距也在扩大。文章以完善安徽省居民收入为最终目的,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以及对该省贫富差距及区域发展差距增大的分析,再进一步提出相关建设性建议。从而论证居民收入差距对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茂  张恒  马文璐 《教育导刊》2023,(10):33-43
基础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是涉及基础教育公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基于2012-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等模型测度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区域经济及二者协调发展状况。实证分析发现:一是我国基础教育稳步发展,但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距扩大趋势明显;二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收敛性、空间集聚性特征明显;三是基础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但区域差距大,沿海、边疆集聚发展特性明显。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需注重基础教育公平,扭转基础教育区域发展失衡趋势,提升基础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效能,增强二者协调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浅谈共同富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经济现存最大问题是东西部发展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都有了较快发展,但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共同富裕是一个多层次的科学理论,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总体上看,景德镇市教育发展已颇具规模,但发展水平同教育发展先进地市相比较还有差距.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农村教育发展还不平衡,教育资源还未充分开发和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区域差距与校际办学条件差距较大,各地教师素质相差较大,学校布局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旱现不合理现象: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相似文献   

15.
在“倒u型”假说和“u型”假说的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对全国及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全国和各地区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发展差距演变趋势。1978—1994年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符合“u”型,但1995年以后朝“倒U型”右端方向发展,呈收敛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朝着“u型”左端方向发展,但是,近年来东部区域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特征,使得该地区有可能出现空间再结构化现象,这必将对其收敛的发展趋势造成冲击;中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符合“U”型,但2005年以后中部各省区紧抓发展机遇,经济差距开始朝“u型”右端方向发展,呈发散的发展趋势;1993年以来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朝“U型”右端方向发展,表现为发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邓小平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分析了新疆与全国,东部省区的经济差距,提出了与全国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新疆区内的地区差距作了全面系统地实证分析,多角度地分析了新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和成国,提出并论证了相关指标及其变量关系,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徐连地区是江苏省的“大西北”,随着国家开发我国西部呼声日益高涨,对于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来说,徐连地区的发展问题,应该是江苏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而言,如果是靠市场经济或者发达地区的辐射作用的话,速度慢而且易迁居差距愈拉愈大,因此,需要一定的区位政策来扶持徐连经济带,本文就区位政策对徐连经济带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差距拉大 ,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所具有的普遍现象。但是 ,推动地区差距扩大的力量 ,却因各国国情、发展阶段、制度环境不同 ,有着很大差异。我国是世界上经纬跨度最大 ,并且又实行过 3 0多年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多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使这种区域差异更加拉大。我国教育的区域化发展格局也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我国人力资源受教育的情况看 ,1982年 ,我国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为 4.64年 ,其中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各为 5 .3 8年、4.5 7年和 3 .5 9年。 1995年 ,我国…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社会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整体发展的同时,区城之间的发展差距也逐渐扩大。2003年,苏南以占全省31%的人口创造了全省GDP总额的61%,苏中以占全省24%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18%的GDP,而苏北以占全省45%的人口,创造的GDP总额仅占全省21%;从人均指标比较看,苏南人均GDP分别是苏中的2.74倍、苏北的4.16倍,三大区域经济差距十分明显。实际上,无论从经济总量、人均水平,还是就产业结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我国由来已久,但发展差距的扩大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个已经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的目标和任务。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如何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既涉及如何科学地理解小康社会的高水平、全面性和均衡性问题,同时也涉及如何通过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一、正确认识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从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