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七夕诗属于节令诗,以牵牛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日为主要描写对象。唐前七夕诗的最大特点是直咏本事,诗歌的审美意向深受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学风尚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由程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而对织女形象的刻画,则表现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可以看出神女赋与宫体诗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七夕诗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节令诗之一,两晋南北朝七夕诗除受到此时诗坛因袭模拟的诗风影响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文人七夕诗和民歌中的七夕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七夕诗的内涵逐步深化,从单纯的咏牛郎织女传说延展到闺怨和乡园之思;家族创作和宫体诗的影响也是这一时期七夕诗的发展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七夕诗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节令诗之一,两晋南北朝七夕诗除受到此时诗坛因袭模拟的诗风影响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文人七夕诗和民歌中的七夕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七夕诗的内涵逐步深化,从单纯的咏牛郎织女传说延展到闺怨和乡园之思;家族创作和宫体诗的影响也是这一时期七夕诗的发展值得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诗经叫、雅·大东》鸣织女、牛郎之不平,所谓织女“不成报章”、牛郎“不以服箱”,这就透露了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牛郎织女相会之故事雏形。尔后有天帝为织女主婚,以释织女之怨情,并解孤独。由此切入,就敷衍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东汉以来大量有关记述神异和习俗的典籍,只把牛郎、织女“限河梁”当作故事的前奏,而把鸟鹊填桥以渡牛郎、织女相会视为故事的圆满结局。千百年来,我国人民把“七夕佳期”当成喜庆节日,并以之为习俗年年庆贺。诗人词客因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把七夕喜庆当作永恒主题予以讴歌。七夕节的基调是儒家的和乐美满,不过又打上道家的神仙思想的烙印,因而带有超现实的神秘色彩,终于使牛郎、织女相会成为千古不衰的爱情佳话。有人认为,七夕节是个哀怨日子,当日婚嫁不吉利,这一说法显然不妥。  相似文献   

5.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与秦观的《鹊桥仙》都是以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传说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但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迢迢牵牛星》是通过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来表现世间思妇的不幸,应归入思妇诗之列。诗中主要借织女的相思之苦来表现人间思妇的闺怨。对于织女着墨并不多,只用  相似文献   

6.
张式成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1):17-22,55
湖南郴州是"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文化"的重要原生地.这一方面有大量古代文献、名人著述、方志、辞典可以证明,更有经田野调查所获的郴州境内各县市区有关"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等景点、传说和民俗活动相佐证.  相似文献   

7.
话七夕     
罗璇 《语文知识》2006,(8):17-17
七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牛郎与织女相爱却不能长相守,这使那些与他们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产生了共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写道:  相似文献   

8.
农历七月七的晚上俗称“七夕”,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与“七夕节”有关的牛郎织女传说妇孺皆知,并在此传说基础上衍生出了民间乞巧、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和衍生的传说典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七夕风俗传说体系。历史上大量文人的诗词创作,涉及与七夕有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本文从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记录中找寻一些关于七夕的节俗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对“七夕”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牛郎织女的故事源远流长,秦观在《鹊桥仙》一词中写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千百年来骚人墨客每每感慨于此。 最早涉及牛郎织女的诗大概要算《诗经·大东》了。 维有天汉,监亦有光。动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可以服箱。 这段记载是说:天上是有天河,用做镜子也该有光;那三角形的三颗织女星,一天到晚更换七个辰光;虽则更换七个辰光,不能往复织成文章。那明亮的牵牛星,不可用来驾车箱。显然,这里提到的仅仅是“织女星”、“牵牛星”而已,更称不上什么故事,与后来的以“金风玉露”为题材“七夕”诗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0.
传统节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题材。七夕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历代吟咏七夕的诗作很多。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又与中国早期的天文学知识和天体观念密切相关。伴随着乞巧、曝衣等风俗,汉代时七夕节大致形成。六朝时始出现大量吟咏七夕的诗歌,至唐宋发展到辉煌时期,诗作众多,主题多元化。至现代社会,七夕作为节日虽已不再流行,但七夕诗歌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和中国古代四代爱情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宋代七夕词,反映了宋代文人向往长相厮守的爱情,提倡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要珍惜眼前幸福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2.
七夕发源于中国,目前世界上很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都喜欢庆祝这个有情有趣的节日.因为承载着牛郎织女优美动人的爱情传说,近年来七夕甚至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十二星座的你该如何别致地度过这个中国的情人节呢?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中国七夕诗创作的"黄金时代",唐代的七夕诗主要有"写七夕,表爱情"、"叹七夕,抒乡情"和"咏七夕,道闲情"这三种模式,深入研究和探讨唐代的七夕诗创作,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唐代七夕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14.
尹圆圆 《考试周刊》2012,(20):20-21
在众多抒发牛郎织女七夕情的文学作品中,秦观《鹊桥仙》不拘一格,立意高远,高调指出爱情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彼此感情的真挚永久,而不在于朝朝暮暮。  相似文献   

15.
王艳 《大学时代》2003,(2):9-10
2.14,Valentino。当我们沉浸在《TITANIC》的“Youjump,Ijumptoo”,cry得满脸泪痕,用去纸巾无数时。回过头来,却望见了“七夕”———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七夕”的来历)孤儿牛郎,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美丽的仙女们私自下凡到银河沐浴、嬉戏。在牛郎的恳求下,剩下的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下界抓回了织女。牛郎急忙披上牛皮,担起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划,天空出现另一条银河,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于是,牛郎织女隔…  相似文献   

16.
以牛郎织女故事入诗,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唐宋之际,描写七夕的诗词数不胜数。或写七夕"乞巧"风俗的,或写因事即情、触景生情的,或独出机杼、推陈出新,必然能化腐朽为神奇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了"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是我们所知的古文献中关于七夕乞巧的最早记录,其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七夕诗词千百年来浓华不减,郁采无限,字字珠玑,令人赏心悦目。一、细嗅七夕诗词美,美在意象之深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曾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七夕诗词择取的主要意象皆是独具匠心,令作品收缀玉联珠之效。意象之一是"当空皓月"。七夕诗词中借一冰魄,以思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2006,(23)
★牛郎织女七夕鹊桥会★爱情词语:凄婉有词为证: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小编点评:世上有多少凄美的故事,就有多少感人的爱情。“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同是一种感情,但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遭遇,善良的牛郎织女只能等待每年的七夕相会。感情像秋水一般在心底荡漾,盼望相聚的日子却像寒冷的冬天一样漫长。“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对爱的最身不由己、最凄美的一种表白和坚守。爱情词语:悲壮有诗为证:秦…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织女传说的考释,认为在民间广为流传了数百年的牛女故事,最后牛郎与织女的相会时间定形在七夕,不是一种巧合,七夕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七夕习俗与牛女故事的结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体现了人们的种种生活愿望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七夕题材有两次东渡日本的浪潮:第一次在公元7世纪以前,与七夕相关的传说、习俗等伴随着诗歌进入了日本人的生活,并表现在和歌与汉诗创作.第二次浪潮在公元8世纪前后,中国的七夕诗宴被日本人作为风雅之举来接受,并形成了七夕宴饮吟诗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