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高学生的职业心理适应性和调整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进入市场,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职业、新的工作岗位、新的人际关系等因素,都要经历职业心理适应过程,本文介绍了职业心理适应的过程、特点、规律和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2.
人的一生面临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的转换。就当代青年而言,首先面对的是从职前角色(主要是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这在其一生的经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这关键时刻,每个当代青年都应当以积极、正确的态度认知新的角色,实现新的角色,促使角色转换的过程得以顺利进行。一、当代青年主动转换角色的意义1.有利于当代青年尽快适应职业生活走上工作岗位,这是当代青年人生征途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个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谁能主动地、尽快地从职前角色进入职业角色,实现角色转换,谁就能够迅速适应职业生活,尽快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之中。2.…  相似文献   

3.
谈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全国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大量80后高学历青年已成为高校教师的主要后备军,他们职业素养的高低将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的兴衰成败。新时期高校必须重视加强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育,要有计划、有目标、健全有效机制,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同时,高校青年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及高校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风笑天 《教育研究》2005,26(10):28-34
依据对全国12个城市1 786名在职青年的抽样调查资料,从工作、恋爱婚姻、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自我认知等方面考察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状况,结果表明:除了未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独立生活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外,两类青年在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都不存在明显差别。认为独生子女不适应社会的看法没有获得证实, 总的研究结论不支持独生子女社会适应不好的负面偏见。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对社会生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对社会带来了冲击,也对部队专业技术院校青年教员带来了冲击。正确地把握市场经济对他们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稳定青年教员队伍,是当前军队院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军队院校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市场经济对青年教员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经济体制,它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对部队院校青年教员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青年教员价值观的影响。青年教员是恢复高考后毕业的大学生,长期以来接受的是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价值观,其强调的是一元性,即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偏重的是集体,倡导的是“社会本位主义”;常发生重精神,轻物质的现象。而市场经济建立则对这种价值观带来很大冲击。首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中的建设业及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旺盛,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脱离农业流入城市,这一特殊的"城市边缘"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相较于城市的其他群体而言,农民工群体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职业发展障碍明显.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农民工社会资本对职业信息搜集的影响,研究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职业流动的作用机制,最终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7.
监督和制约是两种主要的公权监控机制,在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作用的方向方式和效果、哲学基础上,二者有很大的差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选择了与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相适应的权力监督机制。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有效地控制公共权力,就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实现公权监控机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听障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前提保障。研究聚焦听障大学生歧视知觉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以及社会适应与成就动机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对国内12所高校的听障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24份,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歧视知觉对职业价值观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2)歧视知觉通过三条路径间接影响职业价值观:一是社会适应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成就动机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社会适应—成就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据此,建议营造全纳包容的社会环境,构建无障碍就业支持体系,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9.
高校共青团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团的组织依托、管理模式和活动方式等都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过去计划体制下的团的工作机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校共青团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积极探讨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领导机制、保障机制、服务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农村青年职业技术培训机制的建立是拓宽农村青年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湖北省荆门市农村青年职业技术培训机制建立的经验,发现职业技术培训在实际管理与运行上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当代社会,青年学生择业的主体意识增强、择业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同时,很多青年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非理性相符行为。追热门,随大流是择业中的常见现象。现在的青年学生在就业中多盲目追求好岗位、好地方而不顾自身的条件,职业特点和社会总需求。因此,青年学生的非理性从众行为会给他们的择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本文从青年学生非理性相符行为的角度,分析青年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特点,并提出了青年学生合理职业决策的心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将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作为中介变量,探讨新进高职毕业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工作适应的影响机制。数据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对新进高职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在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研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用人单位管理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变化以及满足高职生职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结合学制,分阶段实施职业指导工作,并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制、加强校本师资队伍建设等强化职业指导工作,建立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四方互动机制,使得高职生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4.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整合是资源节约的一种重要形式。高校青年工作可对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工作、组织建设工作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力争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构建适应两型社会要求的青年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相关调查数据,研究职业类型、住房类型以及居住成本对大城市外来青年人才定居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体制内单位就业、从事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大城市外来青年人才定居意愿更强;拥有产权类住房、租住公租房的大城市外来青年人才定居意愿更强,居住在单位宿舍对定居意愿的影响显著为负;城市相对住房价格对大城市外来青年人才定居意愿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倒U形”趋势;不同大城市外来青年人才的定居意愿具有明显差异,职业地位、住房类型对外来青年人才定居意愿的影响具有稳定性,相对房价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城市差异。可见,“乐业”和“安居”是影响大城市外来青年人才定居意愿的关键因素,城市政府要把保障青年的稳定居住权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既要让外来青年人才“有房住”,又要让他们“住得起”,也要让他们“住得稳定”,还要让他们“住得安心”。  相似文献   

16.
一、日本中学职业指导的意义 日本十分重视中学的职业指导,在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普通中学不断加强对青年进行正确的职业观教育,指导青年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前途和去向。 日本进入70—8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分工日益复杂化,职业种类不断增加,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大了,加上学历社会的影响,不少青年缺乏正确的职业  相似文献   

17.
青年的职业参与是青年社会参与的重要方面,是青年加入成年人社会的关键转折和标志,是青年对自我概念的确定和评价.青年的职业参与具有双重意义:一是青年以职业为目标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化;二是通过职业生活自我实现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作为资源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信息社会也从理论向现实演进。青年学生作为信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能否适应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他们的发展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信息社会对青年学生的发展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即对青年学生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在研究这些影响的基础上,初步提出青年学生在信息社会“趋利避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现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方面。职业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关系到青年的职业选择和工作方式,关系到青年的社会化进程和人生观的确立,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研究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对于了解青年的价值取向,把握青年社会特征的主要方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使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八十年代职业价值观研究简要回顾西方理论界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成为热门课题。我国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起步要晚得…  相似文献   

20.
家庭背景、教育在阶层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布劳-邓肯理论模型,采用Erikson-Goldthorpe-Portocarero schema(EGP)职业分类方法,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数据从城乡视角下探讨了家庭背景、大学文凭对职业阶层地位获得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的职业阶层地位获得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双轨制”:大学文凭虽是城市、农村户籍人口地位生产的重要机制,但又体现为城市户籍人口隐秘的地位再生产机制,因为城市户籍人口可以从其家庭背景优势中受益更多,尤其是家庭政治背景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