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长恨》有风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它主题的理解,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讽喻说,二为爱情说,三是讽喻爱情两者兼而有之的双重主题说。产生上述三种不同理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和《长恨歌》题材的特殊性,即唐玄宗  相似文献   

2.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即讽喻说、爱情说、二重主题说。文章通过对以上三种观点的分析,认为它们都有合理的成分,但又都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长恨歌》的主题是突出描写李、杨二人生离死别和愁思苦恨,表达了爱情悲剧的主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进行了劝诫。  相似文献   

3.
讽喻说、爱情说失之偏颇,双重主题说也有缺陷。《长恨歌》的主旨,应是长恨。  相似文献   

4.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有“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等几种观点。笔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随着白居易创作时心态的变化而变化的。主题转换的脉络是讽刺、同情、感伤、对理想爱情的歌颂。这种转变的原因则是作在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长恨歌》的主题一直争论不休。或以为《长恨歌》意在讽刺,或以为意在歌颂李杨的爱情,或以为《长恨歌》乃爱情和讽喻兼备。而实际上,《长恨歌》并非意在写爱情,而是在写这种所谓的爱情背后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子的感情和命运悲剧;《长恨歌》并非刻意地在讽刺,而是在向世人揭示这种人间悲剧的残酷。  相似文献   

6.
<正>白居易因“一篇长恨有风情”而传扬千古,但《长恨歌》自它诞生的那天起,关于它的立意、主题,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梳而概之,有这么三说:爱情说、讽喻说、爱情加讽喻说。根据前二类截然不同之说和第三类折衷调和之说,根据艺术的事实本身,我取第一说——《长恨歌》为讴歌李、杨坚贞不渝爱情的“风情”之作。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作为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历来是批评家和文学爱好者们谈论的焦点,仅其主题一点便有讽喻、爱情等数种说法。本文支持爱情说,并力图探讨《长恨歌》的创作中可能存在的个人体验及诱因。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主题的多元化不断被后人加以阐释,有人认为其主题是讽喻,有人认为是爱情,还有人持折中看法……通过分析文本探析其主题类型,本文持爱情说。  相似文献   

9.
《长恨歌》有讽喻说和隐事说两类观点。从"以意逆志"的角度看,《长恨歌》主要是同情杨。李的爱情悲剧,同时也对李隆基的表现进行了揭露和谴责,是感伤诗而不是讽喻诗,更无关乎隐事。  相似文献   

10.
《长恨歌》展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玉环,纵情声色,致使国家动乱,从而引发的爱情悲剧故事。其主题思想可归结为爱情主题说、讽喻主题说和二重主题说。诗中婉转动人的故事,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展现了李、杨爱情悲剧的全过程。《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和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人心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和诗人心中深深爱情的情愫,诗人将故事诗化并且层层剥开,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我国古典长篇叙事诗中流传最广,影响极深的作品之一。然而这部作品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却成了历史学者聚讼纷法的问题,迄今仍无定论。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古代学者,有的认为该诗是“讥明皇建于色而不悟也”(唐汝询《唐诗解》);有的认为“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洪迈《容斋随笔》连昌宫词条)。前者为讽喻说,后者为爱情说。建国以来,研究者们对个长恨歌》主题展开了几次讨论,各抒己见,相互法难,除讽喻说与爱情说外,又出现了“双重主题”说。这三种说法,虽各有依据,但也…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赏析示例作品为《长恨歌》,教材赏析短文向学生介绍了关于诗歌主题的三种观点,即“爱情悲剧说”“多重主题说”和“讽喻说”,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多向发散思考,充分体现出编者倡导的解读文学作品要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如何?有的坚持“同情说”,有的坚持“讽喻说”,有的认为“上半段是讽刺、下半段是同情说。”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本文拟从《长恨歌》中塑造的唐玄宗、杨贵妃人物形象剖析着手,看诗人对人物形象的思想倾向,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4.
《长恨歌》主题具有多义性,其蓄含的思想永不止于讽喻、爱情之说。李杨爱情是诗的核心意蕴,其辐射出圈圈层意,“饥皇讽政”是一圈层蕴。其余还有“缓歌漫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皇家逸文说,“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感伤说。而讽喻兼爱情说则更趋近于白居易的思想和意图,从审美角度上讲更趋于真实性、完美性。 《长恨歌》内容较复杂,对其主题评说虽众说纷纭,百花齐放,但“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力求从作者生活背景及思想真实意图上去体会这千古绝唱。 从白居易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上  相似文献   

15.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存在较大争议。探讨了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三种主要观点:讽谕说、爱情说与双重主题说,并以求通过对《长恨歌》主题复杂性的探索,找出一种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观念去把握作品主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据笔者接触的资料,一九八三年以来研究《长恨歌》的论文近四十篇,一九八五年迄今已见十篇之多。研究的兴趣,可谓与年俱增,方兴未艾。值得注意的是:一、除对主题思想的探讨外,开始出现专论艺术成就的文章;二、在主题思想研究方面,似有突破历来的“讽喻”、“爱情”及“双重主题”三说的势  相似文献   

17.
《长恨歌》的主题,众说纷纭,引起过争论。过去的且不说,仅建国以来,这种争论就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是五十年代,另一次是最近十年。争持的不同见解竟达九、十说之多,若将绪说加以归纳,则大体有如下四种:一、讽喻说(即讽刺说,或称暴露说)。这种见解说明了诗歌前半部分的内容,忽略了后半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争论不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爱情说”与“讽谕说”。作者从《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本身、传播方面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归于“爱情说”,而不是“讽谕说”。  相似文献   

19.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 ,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 ,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重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 ,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 ,从而指出 ,推崇“讽谕说”者 ,是在忽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 ,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其主题思想的开掘深度,以及艺术手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有机结合,都别具一格.笔者从"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评论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论述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另外,文章还从文艺作品的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两方面,论述了<长恨歌>中所表现出的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态度.最后,进一步肯定了作品的无限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