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学困生"群体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研究转化"学困生"等问题,在教学中,遵循"学困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和规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的运动兴趣,科学的安排运动内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课堂教学与课余、课外学生体育活动相结合,解决"学困生"转化等问题,为转化"学困生"提供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帮助高校"心理困难"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正视压力,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思维意识是学生发展、学校稳定的必然要求。通过运动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努力使"心理困难"学生正视、珍惜和敬畏生命,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3.
"儿子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真没想到是因为参加了射击训练。"学生林笑天的母亲显得十分意外和兴奋。射击,是一项在多数人眼中非常刺激的运动。然而,它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又会有什么关系?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北新泾小学的射击运动教练、校体育教师吴成农。"射击其实是一项对运动员心理能力和心理稳定性要求极高的运动。" 吴成农说,"通常家长都会觉得射击就是打枪,参  相似文献   

4.
"体育困难生"在运动心理学中称"体育学习困难生",是指体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发展水平与运动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造成体育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着重讨论心理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赵建玲 《中国教师》2011,(Z1):72-72
<正>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新意,用新鲜的事物、形式或角度来刺激学生,启动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6.
小学体育教学引入"羊群效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因此,教师要改进教法,通过培养学生骨干、精选教学方法、优化课堂训练等途径,创建"羊群效应"的教学环境,深度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羊群效应"中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7.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适应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生理成长特点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小学体育"三段式"教学仅仅注重对技术动作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心理、生理、情感的体验,学生被动去学、去接受,体育学习兴趣逐渐被消磨,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而情境教学则把教学目标融在情境活动中,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情境活动中体验情节,享受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一、情境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德、智、体、美"等整体发展的人,体育课程要结合教学对象情况,增加一些职业运动训练,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未来的职业对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以及体育锻炼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具有良好的体质、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赵淑玲 《快乐阅读》2011,(16):77-78
"体育困难生"在运动心理学中称"体育学习困难生"(以下沿用心理学中的称呼),是指体能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发展水平与运动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他们不属于有伤、有病和残病的学生,但是他们体育成绩常常不合格。造成体育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着重讨论心理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杨亮 《考试周刊》2013,(21):136-136
<正>运动参与是学生运动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先决条件,只有充分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才能将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好地引向深入。怎样帮助小学生跨越参与运动的门槛呢?我觉得以下几点非常重要。1.创"境",营造氛围创"境",营造氛围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良好的情境,引人入胜,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诱发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1.
宋强 《华章》2011,(32)
笔者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之时,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运动心理误区.这些心理误区,势必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机能的发展.因此,帮助学生克服运动心理误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体育课来讲,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情感上、行动上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即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与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获得愉快的、舒服的心理体验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正如一顿美餐之后,他会在若干时间后想再享受一次,那是因为美餐带给他舒服的心理体验。运动对于学生也是同样的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生的独立思维仍较欠缺,从众心理较为突显,在教学中引入"羊群效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文章在分析"羊群效应"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以中小学体育教学为例,探讨了"羊群效应"视域下的教学优化策略,以期能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利用积极的羊群效应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孙瑜春 《考试周刊》2014,(58):115-116
课间活动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一直以来,课间操就是学生课间活动的主要形式,虽然课间操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但因其形式单调,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效果不佳。"大课间活动"应形式多样,符合高中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课外运动兴趣,保证运动时间,提高运动效率,促进高中学生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畏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1.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这是学生形成畏惧心理的重要原因.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学生完成练习的基本条件.当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容易产生畏惧胆怯的心理.如身体笨重、矮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张琳 《考试周刊》2013,(27):116-116
<正>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外,更加具体并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体现和渗透。可见,学校体育在炼"身"的同时更要炼"心",不仅要锻炼学生健壮的体魄,而且要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我在日常的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7.
从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出发,对学校体育实施"全脑型体育教育"的理论、现实依据进行了阐述,对其所具备的实证基础进行了一定分析。认为培养"全脑型人才"是教育和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教育应与时俱进,紧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体育活动中强调左右手和身体的全面运动,避免单侧运动,强调积极开发学生左手的运动,以促进学生体质、心理、智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学校体育是终生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9.
陈冬梅 《广西教育》2014,(25):122-122
正新课标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用五个方面,指出了新的体育价值观,科学地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目标应由"学科本位"转向"学生发展",把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健康水平的发展及体育锻炼兴趣、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注重体育课程的自我体验和促进自我发展的价值,以完善学生的独立人格,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一、运动参与目标运动参与是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个方面目标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建构学生体育观是一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举措.针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开展探究式教育、情境化教育、正向迁移、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管理目标,客观地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制定多项学生评分和激励标准等学习策略,经验性地提出: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初始期到各个学习阶段都应着重培育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并保持持久的运动习惯,在运动实践中建构体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