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光宇 《天中学刊》2013,28(1):115-119
乔治忠《中国史学史》是其数十年学术成就的一次总结,既有对中国史学史研究中一些谬误、讹传的纠正,也有对中国史学史传统问题的新认识、新观点,更有对史学史著述学术研究前瞻性的体现.我们应注重史学史学科的建设,早日建立史学评论、史学批评的体系来净化学风,并不断扩展中国史学史的研究领域和创新教材体裁.  相似文献   

2.
潘颂德新著《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是一部从容而大气、详备而缜密、深入而厚重的新诗理论研究专著。该书既为专业人员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许多详实的史料,也便于入门者对新诗理论批评的把握与理解。  相似文献   

3.
葛立方所著《韵语阳秋》共二十卷,堪称宋人诗歌批评的“巨著”。本文主要从《韵语阳秋》中谈到的杜甫思想、学杜之法两方面着手,分析《韵语阳秋》一书中的杜甫形象,以及葛立方对杜甫精神的呼唤。  相似文献   

4.
陈文忠教授新著《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已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中国文学分体接受史———中国诗歌接受史研究的第一部专著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具有拓荒的地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认识中国古代诗歌接受史价值的开放式的理论框架 ,也为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拓宽了新的视野、拓展了新的维度。中国是诗的国度 ,悠久的创作史、丰富的诗文本、汗牛充栋般的诗选、诗注、诗话以及散见于各种文集的诗评资料 ,为我们的诗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新时期以来 ,我国的古典文学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但总的来…  相似文献   

5.
史学史是对历史学进行反思的学科,相对于历史学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思,史学史的反思更为深层。新时代史学呼唤中国当代史学史研究,通过在检讨与自省中完善自身学科体系,在与其他史学学科的交流对话中共同发展,在史学评论、尤其是当代史学评论中引导史学的自我反省与批判,21世纪的中国史学史将在世界史学发展的视野中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6.
<神史>是昭通作家孙世样的长篇小说,在作品的主人公孙天主的身上,时时流露着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光辉,对李白和杜甫的人生命运的观照也因此可以成为理解<神史>的一把钥匙,对<神史>中孙天主形象的审美观照也可以更加深我们对李白和杜甫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学术界,古远清是一位颇具胆识与学识的学者,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园地里耕耘,以一种独立特行的姿态,以一种勤奋执著的精神,撰写出版了一部部文学史著作,从《台湾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到《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系列,以私家治史的方式第一次全面梳理总结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发生发展的历史,显示出著者的胆识与学识。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虽然,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史的研究,仅仅是近20多年的事,在中国只有10来年.然而,社会主义70多年的实践和经济理论的发展,强烈呼唤着我们从思想理论演变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中,去伪存真,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服务.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编写社会主义经济学说史方面的教材、专著,在高等院校开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课程,已经成为国内学者所关注的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诗在记录社会时代风云的同时,还时时反观自我、抒发自己的情怀,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从杜诗中可以看到青年杜甫的豪情壮志和老年杜甫的多病凄苦,读到他的理想、他的忧患以及他无可奈何的隐痛。可以说,杜诗不仅是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诗史”,也是一部表现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心史”。  相似文献   

10.
边疆史研究是中国史学中的一个传统学科。过去10年里,国内学界在晚清西南边疆史、西北边疆史、东北和北部边疆史研究领域多有一些新的探索,并出版了一些综合性研究著作,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并且,边疆史的研究还呈现愈来愈受重视之势。但另一方面,为推动晚清边疆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尚有待在以下两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加强跨学科的协同研究;二是加强对晚清边疆史在整个中国边疆史中重要性和独特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陈利丽 《孩子天地》2016,(7):203-204
中国艺术批评史并非各类艺术批评思想发展的集合,而是以各类艺术批评、诸子百家著述以及两汉儒生注经等为依据,不断归纳、提取的命题、观点以及思想等,并将其进行系统的阐述,对于整个艺术批评均适用。目前,艺术批评史得到相关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致使艺术批评史研究进入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笔者将基于艺术批评史,介绍艺术批评史研究现状,阐述艺术批评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十日谈》被认为是小说发展史上的扛鼎之作,自诞生之日起已有了近7个世纪的批评史,作为一个独特、典型的文本引起过很多理论家的关注,给他们提供了证明、试验自己理论的平台。本文在参阅详尽的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1370年以来的批评史进行了描述、评价,指出一部《十日谈》的批评史就是整个文学研究的历程,是文学理论尤其是西方文论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对这一过程的批判有助于我们当下文本解读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李伟民教授的《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中的莎学研究涉及了多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做到了史论结合。它以中国当代莎学研究发展史为线索,又对莎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特定的新见解。这本厚重的著述是中国语境下对莎学研究的“全景式”解读。尤其是蕴涵其中的“莎士比亚批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比较的眼光,构成了中国莎学研究的最鲜明之处,形成了莎士比亚批评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谈艺录》是中国最后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其论诗的路数属宋诗派。作者主要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探讨作家作品的文学价值,对中国诗史、批评史乃至学术史上若干重要问题,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善于打通中国文史的界限,打通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界限;在研究视野上,既作一己的文学批评,又对已有的批评作再批评,没有将主要精力用在建构系统的理论体系上,而侧重对中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材料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在学术品格上,作者具有锋芒毕露、犀利泼辣却又不失君子风度的批判精神,同时也没有忘记自我批评,还具有不落凡俗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文艺学学科     
在中国现当代艺学方向,学科组成员首先从学批评和学思潮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艺学进行研究,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学理论批评史”,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新诗在民族精神重建中的功用问题研究”,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学论纲》、  相似文献   

16.
1995年,黄修己先生历时4年完成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①使学子们开始正视现代文学这门学科的独立存在。又一个10年过去,在黄先生的指导下,新一代学者长成,师生们经历五年多的辛苦合作,完成了百万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②。这是一部从宏观上强调学科独立性并描述学科演变历史的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17.
《白雨斋词话》刊行后经过了百年的传播历程。20世纪的《白雨斋词话》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词史角度的批评,一条是词论角度的批评。前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着眼于陈廷焯对历代词家的批评;后与”中国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同步,着眼于陈廷焯词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它由一般性的论述到深入独到的研究,从思想观念到研究方法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科举史:教育史学科的学术增长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史是介于教育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二级学科,具有跨学科的性质。20世纪初,伴随着废科举兴学堂和西方教育学科体系的引入,教育史学科成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必修课程。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教育史学科亦不例外。百年来,中国教育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领域不断拓广、加深,学科建设获得较大的发展。近十年来,国内教育史研究者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少数民族教育史、地方教育史、专题史、校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中,科举史研究已成为教育史学科—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前期在美国先后出现了两本英文中国史学史专著,分别是贾德纳的《中国传统史学》以及华裔学者韩玉珊的《中国史学纲要》。贾著具有开创性意义,堪为汉学研究之入门工具,除了介绍中国传统史籍的分类以及中国史学批评的发展史,也比较了中西史学观念和编撰方式,对中国传统史学提出了批评。韩著稍晚于贾著,在美国汉学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补贾著之不足,其篇幅更长,材料上也有较大增补,对中国史籍和史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更为细致,还列出了大量术语的翻译以及"二十六史"的表格。韩著虽然对中国传统史学多有肯定,但也从九个方面展开了批评。两部书因其开拓意义及入门工具价值依然值得今日之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20.
史学批评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900多年前出现的因言废人、因事废著的“吴缜现象”引人深思。我们呼唤史学批评中的清新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