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孔子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仁、智、勇"三达德是其思想的重要方面,而这三达德中又蕴涵着权变意识。孔子一向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办事灵活不教条,不死板,不究死理,不固执,不拘泥,随机应变;他的这种权变意识处处渗透在"仁、智、勇"三达德重要思想当中。孔子权变意识与三达德之间的关系,如能得到深入研究,孔子的基本思想便可以得到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仅就权变意识与"仁、智、勇"之间的关系,作一个浅显的探析。  相似文献   

2.
蒋海彦 《考试周刊》2012,(2):172-172
我国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所说的"成人"就是"仁"、"智"、"勇""三达德"的统一。教育家蔡元培明确提出:"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我认为真正的和谐教育不能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上古中国哲人造就理想人格的标准,仅从孔孟到汉儒这一学源来说,虽有损益,但核心的价值标准除了更见丰富和完善也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孔子有三达德:智、仁、勇;孟子有四端:仁、义、礼、智;汉儒又有五常:仁、义、礼、智、信。"①烛之武退秦师事发公元前630年,孔子生活于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两者相距一个世纪,用后者的理想人格标准来评说前者的人格形象是否可行呢?我以为是没有问题的。理由之一是,在上古时代,人们的社会实践总是先于理论抽象的,人格行为与人格理想的关系也不例外;二是在《烛之武退秦  相似文献   

5.
《论语·子罕》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二十年的工作经历中,笔者感到,广大基层教师长期坚持在艰苦的一线,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保持着中国知识分子贯有的优良传统。他们就是中国重要精神遗产“智、仁、勇”三达德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6.
孔子聚徒授业,长期执掌杏坛,其教育理念是"仁且智"。"仁"和"智"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仁"为"智"提供了方向,"智"为"仁"提供了理论上的担保与支撑。在孔子看来,人要"成人"必须做到"仁"、"智"的统一。同时,孔子在如何实现"仁且智"的教育理念上也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撑。这些在今天看来,仍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仁、义、礼、智、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梳理孔子思想的主体内容,发现其可以称得上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相对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要研究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涵,就必须首先着眼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因为其本身就蕴含了强烈的人本意味。"仁学"思想是孔子在继承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的基础上,将道德规范进行整合后,进而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仁"、"礼"结合的思想结构。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仁"是朴素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在表征。着眼于当下,"仁"、"礼"两者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虽已有了新的定位,但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开创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是有巨大的规范和协调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论语》中处处体现孔子的这种经济思想。孔子从"仁"的角度出发提出"藏富于民"的思想来告诫统治阶级富民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同时孔子也把"仁"的思想贯彻到经济思想的这一领域即"藏富于民"、"节用而爱人"等。通过这些简单而朴素的经济思想的背后解读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云南民谣是表达社情民意的百科全书,它自身的形象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的特点,有助于"三达德"的培育。云南民谣中体现对"仁"之教、"智"之赞、"勇"之誉,在"共鸣"中传播着仁爱、智慧和勇敢的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荣辱观,云南民谣对"三达德"的培育,宣扬着各少数民族的荣辱观,回应了时代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同时独特的云南民谣对于研究云南的风俗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应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正确把握和创造性地借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智、仁、勇"三达德的理想人格之内涵及其修养方法,以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论品德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的品德形成于他的长期的伦理行为;他的伦理行为形成于他的道德意志;他的道德意志形成于他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感情;他的道德感情形成于他的道德认识:个人道德认识是伦理行为的心理指导、必要条件,是品德的指导因素、首要环节;个人道德情感是伦理行为的心理动因、必要条件,是品德的动力因素、决定性因素,是品德的基本环节;个人道德意志是伦理行为的心理过程、充分且必要条件,是品德的过程因素、最终环节。  相似文献   

12.
李菲 《教育学报》2006,2(6):85-90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If acting morally can be viewed as acting consistently with a moral principle or rule, then being a person with moral integrity can be viewed as consistently applying moral principles or rules across different types of situations. We advance a view of moral integrity that incorporates three distinct, but interrelated, types of moral consistency: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motivational moral consistency. Our approach is based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 motivational theory that can explain when a moral rule becomes the primary motive for behavior. We argue that moral integrity is achieved when a person acts on the basis of an internal moral system of principles, emotions and motives and provide an account of the way that it develops during a person’s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选择中的权变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变是人们在进行道德选择时需要时常面对的一个复杂问题 ,所以正确理解和对待权变 ,是人们进行正确的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前提。中西思想史上 ,关于权变问题曾出现过多种不同的理论。所谓权变 ,就是人们在特殊情境中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利益损失 ,或者为了维护更大的道德价值 ,对自己所认可的某项道德准则所采取的背离行为。权变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权变发生的情境可概括为非必要代价情境和准则冲突情境两种 ,相应地 ,权变也可分为非必要代价型权变和准则冲突型权变两种。对待权变 ,既要承认其必要性、合理性 ,也要有批判和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focuses on coherence and consistency as elements of moral integrity, arguing that several kinds of—mostly second‐order—virtues contribute to establishing coherence and consistency in a person's judgements and behaviour. The virtues relevant for integrity always accompany other, substantive virtues, and their associated values, principles and rules. In moral education we teach children all kinds of substantive virtues with integrity as our goal. Nevertheless, many adults do not attain moral integrity, although they are clearly not immoral. What precisely are they lacking? Education for moral integrity shoul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motivational self‐sufficiency, furthering critical and imaginative thinking and promoting moral unity.  相似文献   

16.
元结是一位爱国爱民、勇敢正直的文人,于立身处世、进退取舍的问题上,他的操守非常坚定。无论是一介草莽,还是为官一方,他总能以忠正方直的人格,诠释着做人的高尚道德准则,体现出独有的个性。他以相对平和的心态、较为清醒的头脑来处理问题、面对一切,表现出独特的人格精神,于今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人生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人生价值观的具体、生动写照。其主体和核心是人民和人民利益至上;其灵魂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其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是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其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胡瑗十分重视修身的作用。他认为君子之人,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能以仁德正身、正天下,才能处困而不动心。所以君子之人要修洁其身,日新其德。他还指出,防恶改过是迁善的前提与基础,所以修身首先必须防恶改过,绝恶扬善,为此,对于为恶之人要实施“五福”向劝和“六极”威畏。此外,胡瑗认为,小恶不改至大恶,小善不积成大凶,所以改过迁善要从积小善、防小恶开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达到“复性明心”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会计法>实施后,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为切实履行其责任,单位负责人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会计工作,其次应聘用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再次应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积极接受外部监督,这样才能确保本单位会计工作合法、高效及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帮助学生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其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其本质是把自然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因而高等学校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并在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加以体现。具体而言,就是德育观念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内容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德育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