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尼华文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影响下,逐步走上本土化,并具有独特的品格,同时也给中国新文学以启示,从而共同促进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2.
文莱华文文学是东南亚华文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独具的特点,应当引起文艺评论界的重视。文莱华文作家努力以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表现文莱的社会生活,展现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征,有别于其他东南亚国家。探讨文莱华文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有助于对其总体特征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析了《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以政经为纲,以文学为目,纲举目张,以作家为经,以作品为纬,经纬交错的特点,认为该著既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又另辟蹊径,特立独行;编撰者阵容雄厚,史论平稳精到,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集大成之著。且以史会友,应时出世,意义远远超越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4.
骆明主要从文学的基本属性和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特性两个层面上认识和把握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本质特征,他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生与流变,针对当前东南亚华文文学面临的困难,着重就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的动力问题、东南亚华文文学自身的建设问题以及东南亚华文文学走向世界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以厦门大学为主体的厦门市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迄今已开展工作二十年了,取得不少成绩,新华社誉之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基地。研究会自成立以来,组织召开研讨会,编篡出版研究论著和"东南亚华文文学丛书",团结扶植研究人才,并与厦门大学中文系合作招收相关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有力推动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川端康成(1899—1972)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也是第一个摘取这一世界文学桂冠的日本作家。他以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开辟了将日本的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结合的道路,创造出具有日本美和民族个性的作品,从而使川端文学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瑞典文学院称他“不仅属于日本文坛,同时也属于世界文坛”。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民族性建构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是在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张力中发展的。新文学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建构文学的民族性。其理想的状态不是简单地确认和复归传统,亦非模仿和移植外国文学,而是在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下重构。它要以多种文化为参照系,穿越中西文化的壁垒,在人类性的高度上重新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对其进行取舍,以具有民族独特性的文学来表达具有世界共通性的文化精髓,达到民族性的借重和人类性的超越。新时期文学对此进行了自觉的实践,其成就和不足都对当下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同为乡土题材小说的沈从文的《边城》与韦晕的《春汛》在题材、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和两篇小说在地域色彩、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本质差异的分析,从文化、艺术和社会层面上进行典型性的比较解读。揭示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拓荒者在中国文学的滋养中成长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东南亚华文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体系的存在架构。启示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应加强交流,共同促进华文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赵晴 《职大学报》2008,(3):38-41
萧红是深受鲁迅文学影响的一位作家.她自觉地把被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作为观照对象,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子.鲁迅与萧红塑造的的女性形象有着共同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命运,并且通过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病态灵魂.替她们发出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传达出相同的文化精神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学即人学,人性变幻莫测,写出共同的人性,才是最高的文学。芥川龙之介和鲁迅两人是近代东方文学中最善于揭露人性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审视、剖析人性,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中,芥川觉得"人生比地狱还地狱",鲁迅也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芥川关注的是最普遍意义上复杂的人性,鲁迅在对本民族的精神品质思考的同时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11.
世界华文文学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语种文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目前,虽然全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华文文学课程,但是在教学方面共同面临着这些难题:一是缺乏理想教材;二是学生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偏颇;三是教学经费紧张,教学资源受限,资料查找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根"上加强华文文学的学科建设:一是尽快建立各个区域的华文文学资料库,同时加强华文文学刊物和网站的建设;二是充实和壮大华文文学的学术队伍,老中青学者要经常交流,尤其对年轻学者,要有目的的引导和帮助;三是增加海内外作家与学者之间的交流,不但要请进来,而且要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云南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大体经历了3代作家既是历时性而又共时态的变化.五、六十年代即已在文坛上卓有建树的那一批作家是建国后云南的第一代作家,他们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意识为特征,为新中国的云南文学谱写了优秀的篇章.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成名的一批作家是第二代作家,他们的创作心理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状态,民族特色地域意识没有成为作品的意识结构.八十年代中期后,新崛起了第三代作家,有意识地背叛民族特色地域意识,强调主体情感,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理论阐释上存在缺憾,是否具有“世界的”意义,关键不在于是否“民族的”,而在于是否具有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至多只是一种可能,不是走向世界文学的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外文学视野中开辟自己的创作之路,在广泛的中外文学联系中耕耘自己的创作园地,这是路遥的作家意识中最具有自觉性、激励性的心理因素。由此,他与我国古典文学、新文学和外国文学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精神联系。他对古代文学的一些叙事模式,进行了必要的当代置换;他对新文学一些代表作家的积极师承,使他融入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之中;他与外国文学的联系,经历了从自慰走向借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师法走向自我的过程。从中外文学的广泛联系中,路遥显示了自己执着的追求:一,在世界性文学联系中寻找自我;二,崇尚文学巨匠,师法其上,追攀大家;三,挚爱并坚持开放的现实主义;四,探求艺术表现技巧,逐渐形成史诗风格。  相似文献   

14.
对市民意识予以批判的思想内容贯穿于中国新文学的全过程。鲁迅、叶绍均、老舍等作家对市民意识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具有探索价值的解剖与批判。这种批判与民族文化的自我批判联系在一起 ,与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 ,并取得了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追求,始终伴随着知识分子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刻思考,体现着鲁迅"立人"思想的延续。这一世纪性的文学主题,体现着中华民族在追求国家现代化道路上的民族自省精神与民族忧患意识,也是激发民族自新、自强的巨大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印尼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逐步走上本土化,并形成自己的特点。在肯定印华文学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存在问题,还探讨未来的走向及前景。  相似文献   

17.
魔幻化是20世纪50—70年代拉美文学的突出特征。随着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崛起,文坛的魔幻化倾向愈加普遍和鲜明。魔幻化与文化杂交过程中作家文化身份的演变有着内在的关系,显现出了世纪之交世界文坛发展演变的现象之一: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外来的异质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和互动中,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均发生转型演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本土化和民族性将占上风;受此影响,作家在创作中极力突出民族特色,但又因自身文化身份的模糊对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同以往的诠释,魔幻化倾向由此而生;魔幻化在发展中民族的文化转型和民族新文学的建构中是否具有规律性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指的是一个文本与存在于此文本中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鲁迅和郭松棻小说作品中的互文现象进行分析,以此观照作家的精神世界。郭松棻的短篇小说《雪盲》与《孔乙己》及鲁迅存在互文现象。两部小说的不同文本相互参照、交互指涉,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这个独立的系统又与鲁迅的精神世界构成了一个大的互文关系。这种关系从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社会对个体的压抑以及个体生存的孤独哲学三方面来体现出来,共同演绎了一个伟大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9.
菲华新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并逐步走向本土化.这是同中国新文学所哺育的文学工作者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抗日的作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菲华文学本土化的转向.同时,当地华侨文艺青年对于推动菲华文学本土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六十年代,台湾新文学现代主义思潮传入菲华文坛后,促使菲华文学有了新的变化.七十年代,一批土生土长的青年作者在菲华文坛上崛起,他们的努力尝试和富有特色的创作,展示了菲华文学本土化的可喜现象和广阔前景.另外,在两者的互动中,菲华文学的发展也给中国新文学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论述鲁迅与沦陷区文学的关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优秀的爱国分子高举鲁迅的旗帜,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主张抗战救国。东北沦陷区和华北沦陷区的乡土文学写作,揭示了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困境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延续了鲁迅开创的乡土小说写作传统。南方沦陷区杂文作家没能继续坚持鲁迅风的写作风格,但其文学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为抗日救国运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