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钢琴教师》是奥地利著名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半自传式的原著小说。耶利内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关切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撰写了许多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揭露了女性承受的各种压迫,展示了女性不同的生存悲剧,她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强烈批判男性的专制和暴力而闻名。《钢琴教师》以独特的语言激情揭露了社会中的荒谬与强权,主人公埃里卡正是男权社会压迫下被雕琢出来的艺术品,也是牺牲品。埃里卡生活在缺乏男性,但是男权压迫又无处不在的环境下,她的母亲"望女成凤",给她安排好一切,用自认为成功的方法教育埃里卡,让她在密不透风的压抑的母爱中成长。《钢琴教师》描述了当时广大女性的生存状态,折射出一个男性缺失而男权压迫又无处不在的无情社会,展现了在男权统治压迫下女性日益艰苦的生存状态和无法抗拒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
《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被女性主义评论者解读成一个有着强烈女性意识,敢于宣战传统男权的女性形象。然而,纵观斯嘉丽成长的整个过程,她的一切所作所为,表面上看我行我素,与传统的男权社会规范格格不入,好像是在与那个男权社会抗争,而实际上,却不过是以一种反叛的方式在吸引男性的目光。她一生的命运,都只能是一个男权的附属品,以叛逆反抗的自我标榜来为自己赢得一个男权的标签,在男权社会经历危机时,又是一个勇往无前地为男权呐喊,为男权战斗的"女英雄"。斯嘉丽的命运,是一个在战争背景下,一个正在衰落的男权社会里已经将男权价值标准内化了的女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鬼故事是反映伊迪斯·华顿内心深处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体裁。通过展现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苦难命运和男性被异化的境遇,华顿抨击了残酷无情的男权体制,揭示了她深刻而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梦珂》讲述一个破落封建家庭的女儿梦珂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最终沦落的故事,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被欲望化的生存图景:即“女人的社会位置始终由男人来指定,她从未实施过自己的法律,唯一适合她们的就是做个纯粹的肉体,作为一个被欣赏的对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借表嫂之口表达了对男性欲望的蔑视,揭示出封建婚姻制度使人堕落的实质,同时以梦珂的“隐忍”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对男权社会实行反拨,启示生命主体应积聚自身的力量突破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从而创造一个性别平等的合理社会。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卡森·麦卡勒斯刻画了一个颇具男性特质的生活在美国南方小镇的女性形象。原本女主人公能干且富有,受到镇上人们的敬畏;后来她爱上自己的表哥,变得柔顺且忍让,却被自己的爱人背叛,失去财富和斗志,成为一只可怜虫。女主人公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质,但当两种特质开始融合的时候,她却被整个社会所背叛和抛弃。由此可以看出,两性同体在男权社会中只是女性的一种美好的理想,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哈代小说的女性形象以其矛盾性格和不幸命运已在批评界反复被人提起,《心烦意乱的传道士》同样也塑造了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女主人公莉萨一方面纯朴善良,向往自由生活,追求人格独立,具有叛逆精神。但另一方面,她又在暗中参与走私贩卖私酒的交易,是哈代塑造的一个"另类"新女性。哈代同情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压抑的生存处境,同时又保留了某些男权意识和价值取向,冲破男权传统樊篱的女性最终走不了多远,体现了哈代女性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在毕飞宇的作品中,男性形象每每被女性形象的光芒所掩盖,给人造成一种不在场或者隐秘的假象.而事实上,男性才是毕飞宇作品真正的主角:在男权社会中,正是男性决定了女性的情感起伏和生死命运,正是男性造就了女性畸形的人性和挣扎的人生.毕飞宇笔下的浓墨重彩的女性描写,正是对男权社会最大的映射。毕飞宇的女性叙事文学实质是男权社会的别传。  相似文献   

8.
李小倩  张冬 《文教资料》2009,(33):19-20
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苏菲的选择》这部小说,阐释了女主人公苏菲始终困在男权制囚笼里.她对父亲绝对的服从,对集中营纳粹分子聂蒙德和霍斯的引诱,对内森无自我的依赖,她的一生都活在男性的控制和支配中,她仅有的一点女性唤醒意识也被自己对生活的绝望耗尽了,她最终选择了死亡,成了男权制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9.
在《雅各布之屋》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描述了一组组积聚女性个性的男性和男性个性的女性,形成一个中性社会.这是一次她在男权社会期望寻找一条克服性别歧视道路的思想尝试。  相似文献   

10.
施意靓 《文教资料》2011,(14):14-16
子君、刘巧珍由最初地勇敢追求到悲惨走入爱情困境,一般认为把两人自身觉悟的程度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严酷作为悲剧的罪魁祸首,但是传统男权社会观念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读《伤逝》、《人生》,两位女主人公的生活仍然紧紧围绕爱情展开——爱男性,以及被男性爱,当爱和事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时,在男性视阈中会明显地展现出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提出对女性脱离生活实际的苛求,不仅是主人公的男权意识强烈,而且作者在文本中的叙事,也显现出较为鲜明的男性叙述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那片神秘的渭河平原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在这个以男性为尊的宗法社会里,女人始终是暗淡无光的。女人的一生分别受制于父权、夫权和子权之下,有的女人拼命挣扎、逃脱,有的女人逆来顺受、妥协,但都殊途同归的被完全笼罩于男权社会的阴影之下。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纯真年代》中的梅·韦兰一直被视为传统保守的旧时代女性,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也是男权社会制度的维护者.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对梅·韦兰予以分析解读,认为梅具有复杂的双重性格,她一方面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是一个在有限的条件之下力图主宰自己命运的生活强者.  相似文献   

13.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了众多的男性形象,在这个象征男权至高无上的国度里女性始终是被压抑的、被剥削的弱势群体,她们或沉默,或反抗,有的人争取到了自己的幸福,而有的人却永远地埋没在男权的利益之下。冷大小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之一。  相似文献   

14.
《集宁师专学报》2014,(1):30-34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小说中关注女性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及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在她的笔下,许多女性通过救助动物的行动与男性权威相抗衡,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直接反抗男权社会,并通过承担生态责任实现了自我价值。欧茨以此批判男权思想,关注遭受男权思想压迫的女性和自然,展现了她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薛涛的抒情诗是真实的女性心声,诗中以鲜明的女性视角,把她的生命体验倾泄出来,反映了她对附属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对女性失落在男权体制下的情爱的寻找;以及对苑囿于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独立人格的渴望。薛涛的女性意识实质上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反抗,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明走到现在,作为第二性的女性是中处在男权社会的阴影中。女性的自我之声却被抹杀和压制了,这造成了男权文化构造中女性自我的空洞化。《玉米》中的柳粉香形象和《大浴女》中的唐菲形象都是漂亮有个性,但是在世俗眼中是放荡的罪恶的典型代表,她们对抗着这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她们自尊、自立,展现了新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高扬和倾泻,但是在一个以男性、权力意志为中心的社会中,她们是注定被异化的,悲剧的命运不可更改。  相似文献   

17.
薛涛的抒情诗是真实的女性心声,诗中以鲜明的女性视角,把她的生命体验倾泄出来,反映了她对附属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对女性失落在男权体制下的情爱的寻找;以及对苑囿于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独立人格的渴望.薛涛的女性意识实质上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反抗,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玛格丽特和陈白露两者命运的分析,说明在男权社会里,被置于"第二性"的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否则等待她的命运只能是堕落.为避免堕入卖笑生涯,只能以死亡达到对自身的救赎,以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相似文献   

19.
无奈的选择,痛苦的高尚——诙薛涛抒情诗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涛的抒情诗是真实的女性心声,诗中以鲜明的女性视角,把她的生命体验倾泄出来,反映了她对附属于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的执着探索;对女性失落在男权体制下的情爱的寻找;以及对苑囿于男性世界中的女性独立人格的渴望。薛涛的女性意识实质上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反抗,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小说以浓烈的悲剧意识为最大特点,她善于在悲凉的叙述中揭示人性的自私、虚伪、扭曲和变态。在平静的叙述中,她深长的叹息里透露出的是对匍匐在男权文化阴影下的传统女性的深切忧患。在缠绕不去的凄凉氛围中,塑造了男权社会中一个焦虑压抑的女性群体与一个病态的男性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