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东南互保”是清王朝末期的一件大事,其作用和影响在我国近代史上素有争议,作为当时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是整个世界的关键人物,本试对刘坤一与“东南互保”的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期对分析“东南互保”这一历史事件,对理想世纪之交的晚清政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孟英莲 《文教资料》2008,(35):66-68
义和团运动是清王朝所面临的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东南互保是刘坤一等东南官僚和精英对这场危机的应对策略.东南互保政策,体现了东南官僚集团在处理社会危机时的保守性和激进性,有效地缓解了"庚子危机"对东南社会稳定和繁荣造成的破坏力.  相似文献   

3.
1900年夏,中国北方义和团反帝斗争如火如荼,南方却相安无事,各省督抚协同与帝国主义列强议订“互保”章程,形成东南互保局面。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对东南互保态度十分坚决,他“从未改变政策”①,可请是东南互保的“盟主”。史学果将刘坤一的这一举措斥为“惧外”、“媚外”的表现;是“通敌叛国活动”②。笔者认为,刘坤一力主东南互保,其出发点是守疆卫土;实质是“忠君卫道”,是切实可行的曲线自救办法。  相似文献   

4.
“东南互保”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在“护馆”、“护侨”、“平定义和团暴乱”的名义下,派侵略军侵入我国华北。清统治阶级内部惊恐万状,各派势力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乃至各行其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东南督抚在清廷被迫“宣战”的情况下,却同帝国主义列强结成“东南互保”。本文试对这一历史现象,予以评述。一“东南互保”是由刘坤一、张之洞担任盟主,并在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支持,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从中出谋划  相似文献   

5.
1900年夏季,在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之际,在南方,由美国策划,大买办盛直怀穿针引线,经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络东南各省督抚,派员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商定(中西宜议订保护长江内地通共章程)及(保护上海租界城厢内外章程)。这就是所谓的“东南互保”。它的出现绝非偶然,是出自西方列强和东南督抚的共同需要,也是当时各种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矛盾的产物。(一)英国策划“东南互保”的原因英国在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得利颇丰。长江流域实际上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在此拥有巨大的政治优势和…  相似文献   

6.
190 0年的义和团运动 ,是北中国民众反对帝国主义情绪的非理性爆发 ,慈禧、刚毅、载漪等顽固派统治者 ,为了一己私利 ,盲目对外宣战 ,几乎把民族国家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而以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首的东南一带的封疆大吏 ,毅然遵循“外须和戎”、“羁縻牵制”的外交政策 ,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与列强搞起了两不相扰的“东南互保” ,不仅使东南大局免于混乱 ,而且有效地抵制了慈禧等人盲目排外的政策 ,为清廷日后的转寰、和谈留下了余地。在酝酿、筹划和维护“东南互保”的过程中 ,刘坤一充分表现了一个老资格的封疆大吏理性、坚决、老成的一面 ,被…  相似文献   

7.
庚子事变时期,清廷内部的南北畛域的分野显著,"东南互保"看似与北方大势格格不入,刘坤一、张之洞等南方大员却自认为是"留东南以救社稷",他们将奕劻、荣禄视作向慈禧太后进言、以图挽回时局的最主要管道,尤其盛宣怀更有相当激进的主张。在京外人士的表述中,常以"庆、荣"并称。不过稍显区别的是,较之奕劻强烈的自我禁抑,荣禄似更为敢言,对载漪一派的制衡作用也更明显。通过梳理南北函电往来的相关文献,特别是"虎城密电"等关键文本的考证分析,可从东南视角观察奕劻、荣禄的政治作用,对当时复杂的南北关系有所理解,同时也证明孔祥吉先生关于"奕劻在义和团运动中的庐山真面目"的论说存在误读。  相似文献   

8.
"东南互保"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互保"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富争议的大事件之一.它是在清政府导演下,由东南各督抚具体筹划下出现的;它的出现,有其深厚而广泛的社会基础,并非完全"违背民意";它的出现,非但没有进一步"丧权辱国",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并且确保江南地区的相对安定,为以后南方经济的发展保存了一丝元气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1900年是为旧历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入侵、自立军起义、中国议会的召开及“东南互保”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使这一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节点”。在这一年中,汪康年派、东南督抚及帝国主义势力都与“东南互保”发生着多多少少的联系,在这几种政治势力的作用下,“东南互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二美国档案中的‘东南互保’资料备忘録 中国公使今早来访,把适才收到的两湖总督张之洞电文的内容,通知了国务卿,这和昨天收到的刘坤一电文大意很是相似。他说东南诸省现在平静,他和他的同僚是完全能而且决定要维持和平;并且在他所统辖的五省内,制止对外人任何的危害。他请求美国为着自己本身起见,电示美司令官在这些省份内,当和平尚未破裂的时候,不要派遣任何军队或海军时入扬子江,并且要我们和其他各国开会,请求探取同样的步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复杂而又重要的人物,有同志认为,张之洞在前期和中期都不乏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措举,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但是,自从1900年他和刘坤一等东南督抚勾结外敌,演出“东南互保”的丑剧后,张之洞便被指斥为“通敌叛国”,并断言他此后既无御侮表现,也无爱国心可言,这种提法,虽不无道理,但揆诸史实,总感到不够妥切和全面。木文拟就张之洞在《辛丑条约》开议前后的对外态度,提出些不成熟的想法,就教于史学界同志。  相似文献   

12.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东南各省仍然保持着相对的平静。究其原因,政治上的因素固然不容忽视,但历史经验及独特的社会环境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太平天国运动使东南民众厌恶战乱,渴求和平,注重于对实利的追求。这也直接促使了东南诸省督抚做出了“东南互保”的决议。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互保”是在义和团运动发展到高潮,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武装干涉和侵略的条件下,以刘绅一、张之洞为首的东南督抚与以英国为主的帝国主义列强,出于各自的需要而相互利用的产物。“东南互保”活动虽然是一场本质上体现清末的妥协、退让政策的政治赌博,但在妥协、退让中也蕴含着一种抗争和抵制。评价“东南互保”应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不应否认其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庚子事变中的权臣"矫诏"说曾经沸沸扬扬,不同版本的"矫诏"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东南督抚将"矫诏"说之出口,作为维护东南和局、对抗朝旨的"正当"武器;列强附和"矫诏"说出于在华利益考虑;报刊时论发扬"矫诏"说为东南互保运动造势;清廷自身接过"矫诏"大旗,作为自解工具。然而"矫诏"这一伪命题正是因为不同阶层的利用而喧嚣一时。  相似文献   

15.
论东南互保     
晚清地方势力借助洋人发展自己的势力,当清政府对外宣战的时候,违背中央的旨意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的协议。这一局面的形成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对于这一事件的评价也众说纷纭,但是主要的要看到南方在此协议保护下避免了战火的摧残,尤其是刚有起色的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6.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清政府盲目地颁布了宣战上谕,而东南督抚却公然违抗谕旨,与各国商订了东南互保章程。这一地方与中央相抗衡的典型事件,主要是以地方督抚拥有政治、经济、外交实权为前提的,客观地反映了晚清政权体制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17.
刘坤一是晚清时期一个重要的地方官员,也是洋务运动后期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坐镇东南,屹然为中国之重”。1901年,他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更成为晚清新政的基本方针。对于这样一个清末封建统治阶级中学习西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史学界的研究是明显不足的。本文试就刘坤一洋务外交思想的发展过程、洋务外交思想的特征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特别是在“东南互保”中对待帝国主义侵略的态度是一味妥协退让,还是有所抵制,本文想通过对张之洞当时的外交思想和活动进行具体分析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庚子年(1900年)间,上海报刊时论凸显出一种从上海、东南和南方的视角立论的东南意识,表现出上海和东南绅商关心时局发展和国家命运的社会主体思想.张謇作为江苏和东南地区的上层绅商代表,他在庚子年向东南督抚的陈言献策中,也显露出与上海庚子报刊时论类同的东南意识.特别是他提出的"西北"与"东南"的"名、实"互存论,是一种深涵政治哲理的时局观,它为我们考察张謇的政治思想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以后.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随着这一地区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此外,东南地区地方权力也随着国家对这一地区控制减弱而不断膨胀。曾国藩、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最有实力的汉族督抚都曾坐镇东南,使这一地区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关系中处于重要地位。1900年3月,义和团运动自山东北上,发展到河北、天津、保定一带,打起了“扶清灭洋”的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