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岳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在岳阳爆发四次湘北会战,持续时间之长、战况之惨烈,歼敌人数之多,是中国抗战史上任何一个战场或地域无法比拟的。由此。岳阳以其在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地位,载入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册。  相似文献   

2.
武汉会战是全国抗日高潮时期规模最大、坚持最久的一次战役。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积极执行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广泛开辟敌后游击战场,消耗、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了武汉会战的正面战场,从而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粉碎了日军企图,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3.
抗战中的1938-1943年堪称近代江西工业化的“黄金时期”:此时期江西近代工业的数量、规模远远超过此前和此后各个时期,并初步形成了轻、重工业齐全的工业布局,对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国计民生作出了贡献,这股战时工业化浪潮的出现得益于四个条件:抗战的特殊环境;政府当局的倡导;江西丰富的原材料;民营企业家的踊跃投资。  相似文献   

4.
武汉会战时期是国共合作抗战御侮的高峰。在这次会战中,国共两党在要不要全力保卫武汉、武汉会战前景如何、武汉会战是持久消耗还是速战速决及对会战失败如何评价等问题上形成共识;同时又存在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作战方针及运动战和阵地战作战形式等方面的分歧。国共两党军事上的共识和分歧源于双方共同的民族利益和不同的阶级利益。双方以民族利益为重,求同存异,共同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为了清除共产党的影响,首先在江西推行特种教育。特种教育在“剿共”时期成为清共的重要手段,在抗战时期对运动民众支持抗战和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 ,鄂南人民的敌后抗战 ,是中国第九战区军民粉碎日军“三犯湘北 ,直取长沙”军事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分散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配合正面战场 ,打乱敌人的“以战养战”企图 ,加速了会战的胜利进程  相似文献   

7.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第一次大的会战,对于日后中日两国战略的实施及其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会战期间,中日双方投入进百万大军,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激战三个月,中国军队顽强作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本文拟从淞沪会战会战前后中日双方的部署情况以及会战的进程等方面,解析淞沪会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在探讨中日双方在抗战初期的战略与淞沪会战的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分析淞沪会战对整个抗战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八一三"抗战期间,上海战区的难民大量涌现,我国社会各界人士或组织团体纷纷参与上海的难民救济工作,在难民拯救的大队伍中教会也在积极行动,开展难民救护工作。教会各机关团体为难民募捐,办理众多收容所,提供生活救助、医疗救治、卫生教育、心灵抚慰等服务,难民救济工作成效显著,缓解了政府难民救济工作的压力,为上海战区的抗战支援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薛岳出生于1896年,当时中国新败给日本,其父义愤填膺,故为他取名“仰岳”,要他效法岳飞,从头收拾旧山河。仰岳成年后,干脆改名为“岳”。后来他在长沙会战中大挫日军,是抗战的第一名将,果然不负其名。  相似文献   

10.
1944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侵华日军孤注一掷地对中国豫湘桂要域发动大规模作战,蒋介石对此不仅估量不足,而且在豫中、长衡、桂柳战役的战略战术指导中存在诸多失误,加之其他因素影响,致使中国正面战场出现了大溃败的局势。这一年成为抗战以来中国危险最大且忧患最深的一年,造成中国抗战史上堪称最为悲痛的一页。蒋介石对豫湘桂战役指挥的失败,给予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及军队沉痛一击,进而影响了1945年之后的中国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11.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江西及周边省份纷纷成为战区,战事规模巨大且十分密集。大量的伤残军人从其他战区转移至江西,成为当时江西省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抗战八年间,江西省政府采取种种措施,解决荣军问题,在荣军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多次获得中央嘉奖,对稳定抗战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江西荣军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38年8--10月间,在武汉会战中,国民党集中兵力,在江西德安一带重创日本侵略军,继台儿庄战役之后,取得了抗战初期又一次较大的军事胜利。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江西境内同日军的多次交战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次。因此,对德安之战作一简略介绍和分析,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抗战爆发直至战争结束,抗战歌曲一直是这个时期的音乐主流,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采用民间音乐的素材,创作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抗战歌曲,用歌声鼓舞了人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心;探讨的就是民问音乐对冼星海抗战歌曲创作的影响以及抗战歌曲为鼓舞大众抗战、争取民族解放发挥的重要作用,民间音乐永远是歌曲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这一点对当今歌曲创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20世纪抗日战争时期,促使了贵州的散文大发展。这个时期贵州的散文作者比过去大为增加,他们用散文宣传抗战、反映贵州的抗战现实,成为这个时期贵州散文的主旋律。散文的品种如社会时评、杂感、抒情、随笔、小品等都比过去丰富,艺术表现也有明显进展,突出了文学为抗战服务的主调。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对国立中正大学的创办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立中正大学之所以设在江西,这与蒋介石在北伐、"剿共"时期结下的深厚的江西情是分不开的。蒋介石在中正大学的筹划、创办过程中给予了大力的财政和精神支持,并帮助扫除了创建中正大学的重大障碍。抗战胜利后其亲自巡视中正大学,并准备亲自办校,提高了中正大学在全国的地位。同时,蒋介石与国立中正大学之缘,也是其20年来深厚的江西情的缩影,并贯穿了其一脉相承的三民主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彭桂萼撰写的分析抗战形势、文艺兵应如何参加战斗和云南抗战文化的动态等方面的时评文章,反映了一个文化人所具有的思想水准和爱国情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振奋民族精神、推动抗战文化的发展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抗战初期,形成了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的战略格局;在战略相持阶段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战略反攻阶段成为战略反攻的出发点和大后方,它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随枣会战》是记录中国抗战史上两次"随枣会战"的纪实文学作品,它以"文史哲"相结合的笔法写抗战,以纪实性、跨文体性、"去脸谱化"的文化反思性,生动体现出纪实文学"非虚构"的叙事特点,同时对民族精神与集体记忆的重述与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非虚构"写作渐成一种全球化写作风尚的文化大背景下,纪实文学以其自身独特的"非虚构性"实现了"纪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不断补充并丰富着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五战区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的一个重要序列区。1939年10月,第五战区长官部移驻鄂西北老河口市,随后以老河口市为中心,建立文化团体、创办报刊杂志、举办演出等为形式的抗日文化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了。老河口市一时成为全国文化抗战的中心之一,鄂西北的抗战文化也成为全国抗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湘西会战以日军失败和中国军民胜利而告终,是全面抗战正面战场为数不多的一次胜仗。其原因是上下齐心协力、国共团结合作、中外陆空协同、军民共同抗敌。但由于国民党的局限性,也使得胜利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