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抗日战争是谁领导的?学术界各执一端,分歧很大。但是我认为,如果从全国抗战这个全局看,不难得出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民党及其政府也领导了抗日战争,然而又不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抗战的结论。因为国共两党没有一个共同决策,约束双方的共同组织形式,不可能共同担负起领导抗战的责任。那么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怎样?各自如何领导抗日战争的呢?  相似文献   

2.
刘光明等主编的《武汉会战研究》一书已于1991年3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1938年夏秋国共两党合作在武汉外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经过,正确地分析了国共两党及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会战中的贡献,客观地说明了武汉会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为该书题名;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韩文卿为该书写序;原中纪委副书记、武汉会战时的中共湖北省委书记郭述申为该书写了“纪念武汉会战,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题词.  相似文献   

3.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第一次大的会战,对于日后中日两国战略的实施及其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会战期间,中日双方投入进百万大军,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激战三个月,中国军队顽强作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本文拟从淞沪会战会战前后中日双方的部署情况以及会战的进程等方面,解析淞沪会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在探讨中日双方在抗战初期的战略与淞沪会战的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分析淞沪会战对整个抗战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投入兵力最多,国共两党合作融洽的一次战役。 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的许多领导机构迁至武汉,中国共产党也在武汉设立了长江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参加武汉保卫战的部队及空海军,总计有14个集团军、47个军、120余个师,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00万人。此前的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投入70余师、70万人,出动飞机44架。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通常指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在这期间,国民党军队主要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作战,组织了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歼敌40余万,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卢沟桥抗战是八年抗日战争第一战。日本侵略者蓄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挑起卢沟桥事件,炮轰宛平城;随后对北平、天津等地的大举进攻,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应战,进行了拼死抵抗,直至7月29日、30日平津相继失陷。这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在疯狂侵略中国华北地区的同时,日军再次对淞沪…  相似文献   

6.
1939年2月,国民党在湖南南岳开办游击于部训练班(以下简称“游于在”),调训各战区军政于部。游于班共办了三期,于1940年3月结束.由于国共两党通力合作,游干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国共合作史上和抗日战争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一、南岳游干班的创办,基于对抗战初期抗战经验教训的总结。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调集几百万大军在正面战场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阵地战,先后进行了太原会战、淤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虽然阻滞了D军进军速度,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但由于在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下.没有采取灵活机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民族解放战争,融合了不同民族、阶级、政治派别的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抗战期间,国民党、共产党作为中国国内两支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有战略、有计划地组织武装部队对日本侵略者作行之有效的抵抗,为击溃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两党的阶级属性、政治地位截然不同,抵抗思路和斗争策略也存在差异,这导致两党在抗战期间的表现有较大区别。本文结合两者在抗战期间的政治军事表现,试对全面抗战爆发初期、抗战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的国共两党及其领导的不同战场作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8.
施复亮是抗战胜利后宣传和提倡中间路线的代表人物,他的中间路线的基本思想萌芽于二十年代,而明确揭橥中间路线则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尤其是在全面内战爆发以后。1945年12月,施复亮在《我的答案》一文中,首次提出“必须在国共两党以外形成一个进步的民主的中间派的政治力量,其强大到举足重轻的地位,既可以做双方团结的桥梁,又可以做共同团结的基础”。该文是施复亮关于中间路线问题的最早论述。1946年7月,他又在《文汇报》发表了《何谓中间派》一文,明确提出“中国的中间派,有它自己的社会基础、政治路线、对内对外的明确政策,以及对国共两党的独立态度”。该文中施复亮首次使用了“中间派  相似文献   

9.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与中国结成战时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对日作战.但由于两国的战略目标、国家利益、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美两国的抗战合作并非一帆风顺,产生了许多分歧与矛盾,对战时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认真分析双方产生这些分歧与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叶挺与项英,为抗日而聚,以悲剧告终。在客观上讲,蒋介石是制造皖南事变的罪魁祸首,叶、项成了国民党蒋介石实施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方针的祭品;从主观上看,是叶、项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仍然存在着国共两党之间复杂斗争的认识不清,思想准备不足,致使双方分歧不断扩大,再加上具体领导体制上的缺陷以及性格不合,生活阅历、个人志趣、工作作风的差异,双方分歧始终不能消弥。这一切给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提供了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明、周恩来关于武汉保卫战的认识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根本的差别。二人都认为必须保卫武汉,但对保卫武汉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保卫态度上有不同;都认为国民党军队抗战极为重要,但在联合的策略以及发动人民、发动敌后抗日游击战的认识上有异;都认为坚持统一战线不可动摇,但在如何利用身份具体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有别。周恩来、王明关于武汉保卫战认识的差异,是二人能否及时、准确、全面有效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七七”事变到武汉陷落期间 ,中国军队在各抗日战场进行了英勇抵抗。和“七七”事变前及武汉陷落后相比 ,国民政府的表现令人满意。究其原因 ,“七七”事变爆发后 ,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和国内的抗日浪潮 ,国民政府及民族主义情结浓厚的蒋介石不得不改变其前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带领全国人民积极抗日。而武汉陷落后 ,日本消灭中国的危险暂时消除 ,国内的抗日反蒋运动也因战争而平静下来。但共产党军队的壮大重新给国民政府造成威胁 ,其行为走向反动也就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虽然不是纯粹的军事理论家;但他在对先秦军事思想充分吸纳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了独到的战争观.司马迁对战争人才、作战指导原则及战争目的也有自己的认识.司马迁的战争观涉及战争观的基本方面的同时,在理论性与系统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它通达而富有智慧,具有鲜明的历史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14.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是欧洲列强争夺波兰的一场战争,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没有直接的战略利益。为了保护英国的商业利益,避免卷入大陆冲突,英国在沃尔波尔的领导下,采取中立政策,拒绝援助奥地利。英国的政策符合当时的国家利益,但对欧洲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是一位通晓兵略的历史学家,他对战争和军队问题有系统而独到的理性认识.他的战争观是其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对战争起源、战争定义、战争性质及民族战争等有深刻的见解.司马迁的战争现直到今天仍有其闪光之处,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6.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7.
春秋末年,社会各个层面的动荡,战争活动的频繁,促使战争活动中的功利理性觉醒,"非利不动"的利益至上观是《孙子兵法》与法家文化的趋同之处。孙子将"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视为战略决策的基点,将"利"视作最高准则的同时,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理念。法家文化之言利,以利害衡量君臣关系,以法为本,通过法术势的结合,巩固君主权势,驾驭臣下。因此法家文化将理性的战争观、治军观念、军事经济理论等推向功利主义伦理的极致。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湖北的统战工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党主要在 武汉从事上层统战工作,初步建立起以武汉为中心,以国共全为基础的湖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党主要在武汉外围地区从事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使湖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扩大。(3)党在敌伪顽军夹击下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统战工作,巩固和发展了湖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党在湖北的统一战线工作对新时期的统战工作提供了诸多的历史启示;统一战线具有战略地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有两方面,才都要兼顾;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和范围以宽为宜,必须具有广泛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美国的对日政策由强硬转变为扶植,影响政策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美国的国内因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利益集团的游说;财政的紧张和战略的需要;战后美国民众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近代武汉码头工人人数众多,码头劳资纠纷频繁发生,对武汉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1927-1937年间武汉码头劳资纠纷情况的梳理,分析其不同于一般劳资纠纷的特点,认为码头工作权的封建把持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要求自由雇佣原则之间的矛盾,是近代武汉码头劳资纠纷产生的根源。码头劳资纠纷之频繁,在近代一直困扰着武汉工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