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3月,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散文诗群体——"我们"散文诗群在北京成立,有力地改变了散文诗的边缘状况。它提出的"大诗歌"和"意义化写作"主张,对散文诗的本体发展和文本实践进行了理论性的建构。此外,以周庆荣、灵焚为代表的"我们"散文诗群的发起者,不断介入"我们"散文诗的编辑、出版和发表的诗歌行动中,与多种文学期刊合作,集中性、连续性地推出了"我们"散文诗群的作品,成为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发展最为重要的文学现象,进一步推动了散文诗创作者的崛起和散文诗走向公共话语领域。  相似文献   

2.
诗集《恶之花》中的组诗《巴黎风貌》,最能代表诗人波德莱尔对都市世界的观感与体验,敏锐地捕捉了现代文明的缺陷与都市病,通过兼及巴黎都市从整体宏观到具体标志微观的空间书写,从丑陋的事物中开掘新的审美意象,对乌托邦的美好世界、人的现实沉沦及都市病予以诗意呈现,展示出色彩浓丽的都市画面,既在参与都市生活的诗意书写中获得了审美超越,又开启了诗歌的"空间书写",是波德莱尔现代性观念的诠释,创造了一种新的与现代性相联系的"瞬间体验"审美范式,达成了对都市现实和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3.
"第三条道路"是继"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后的一种新型写作。本文主要立足于第三条道路的代表性的诗歌文本,以《第三条道路》(第一卷)为例来分析第三条道路的写作思想,并试图界定第三条道路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仲丽萍 《文教资料》2012,(33):134-136
《白菜汤》这一篇微型小说是屠格涅夫晚年所作的《散文诗》中为数不多的微型小说之一,作者匠心独运,选取生活的一角,从小处落笔,巧妙地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阶级对立的残酷现实。本文从《白菜汤》写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对《白菜汤》文本的全面分析,力图从价值取向、心理、人性等角度剖析屠格涅夫一生奉为创作守则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5.
海天飞鸿     
尊敬的《散文诗》编辑:你们好!我是新疆第三师金墩监狱服刑人员崔彦宝,2011年从广东省广州监狱转到新疆第三师金墩监狱服刑改造,现在监狱《卡尔墩》报社担任编辑校对。我自小酷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一直以来都是贵刊的忠实读者,特别是入狱以来,《散文诗》成了我改造之余的精神粮食,诗歌的力量是无可限量的,我觉得爱上了诗就会从现实世界的苦痛中走出来,在不知不觉中  相似文献   

6.
董迎春的诗集《漫游者之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现代性的诗学写作,二是对"孤寂学"的文本阐释,三是表现了神圣而沉重的诗歌主题。  相似文献   

7.
在散文诗面临市场经济严峻挑战的今天,亚楠的散文诗集《远行》一举夺得“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奖”,说明了散文诗艺术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创作的潜在空间,因此探讨亚楠成功的原因和意义很有必要。亚楠散文诗创作的经历实质上是一次从人生到审美的精神苦旅:对于故乡的深情眷恋;对于审美理想的执着追寻;对于历史文化的深沉怀思。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和一颗审美的心,孜孜不倦地追寻审美理想,为美而忙碌并快乐着,这就是亚楠及其散文诗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8.
伊凡·布宁在流亡时期创作的小说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基质,通过想象方式的开掘、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挖掘和艺术结构的更新,综合生成了小说文本的"游离"式美学效应,提升了小说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空间,开拓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书写领域。在一种普世性意义的层面上,布宁筑构了一条诗意的回廊,从更深层次上推进了俄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篇散文就是一个艺术世界,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就是一个和谐的美感空间。从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文本解读的美感现实三方面解读《荷塘月色》。  相似文献   

10.
在穆木天的文学生涯中,有两次大的转向,一次是在日本期间由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转向,其诗歌作品是写于1925年的《旅心》,其理论作品是写于1926年的《谭诗》这篇长文。前者表达的是模糊诗观,后者则是明确诗观。《谭诗》中表达的明确诗观主要涉及三个层面:诗歌的本质,诗歌写作的基本理念与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而其核心的概念即是他主张的"纯粹诗歌"("纯诗")。但在实际上,穆木天的诗作只动用了他诗学主张的第三方面,即他自己提倡的诗歌写作的基本技术,在他的诗作与诗观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悖离。  相似文献   

11.
从《诗经》中挑选几首诗歌,浅析它们的审美特点。它们具有以下的审美特点,"设身处地的同情"之美,言语中内含"悖论"之美,"你想我即我想你"之美,"本能与社会的冲突"之美,"人物身份与语言的贴合"之美,"理由充足"之美。通过分析,以其能对《诗经》文本讲解或写作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一种》是一部具有先锋实验色彩的荒诞小说,揭示了生命的虚无和荒诞、人性的扭曲和丑恶。小说的"荒诞"美学特征主要从三方面体现:从审美表现的内容来看,恐怖残忍的暴力和死亡书写是对社会秩序的有力颠覆;从审美关注的对象来看,个体与社会割裂开来,人与人之间只剩冷漠与互害;从审美表现的方法来看,"零度写作"、陌生化语言和对幻觉的有意书写正是对传统审美的鲜明反叛。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艺术就是拓展空间的艺术——一首诗歌的艺术空间有多大.其审美容量及艺术魅力就有多大。那么,怎样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呢? 一、通过摄取现实生活中的辽阔画面,构成辽阔的艺术空间。如北朝民歌《敕勒歌》: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透露出的女性审美意识质朴而独具特色,从作品文本中可见时人对于"硕"美的崇尚。本文剖析了《诗经》时代审美标准——"硕"美的内涵,并对此审美标准的产生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超现实主义对台湾诗人渡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极大地拓展了他的想象空间,使他的诗更有诗性。尤其是在散文诗中,渡也以散文诗特有的诗性审美意识为出发点,结合散文诗在叙事上的特点以及庞大的诗歌意象,深层地挖掘了人的心理精神世界,对表现现实世界的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超现实主义的两个主要分支是潜意识和梦境,这两个方向在渡也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借助这两个支翼,他不仅完成了对自我价值的确立,而且通过对大量死亡的书写完成了现实与梦境的融合,又在梦境和潜意识的书写中完成了梦境与现实的融合,这是渡也散文诗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隐逸诗歌源远流长,虽然"隐逸诗"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钟嵘的《诗品》中,但隐逸诗歌则滥觞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并于汉魏时期渐成风气,在两晋达到繁荣鼎盛期,并一直贯穿、绵延于中国文学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试从美学层面上探讨隐逸诗歌的意蕴和特色,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歌咏自然,使自然成为了独立而纯粹的主体审美对象大自然中的山水、林泉、田园等写作对象并不是兴起于隐逸诗歌,但是其在不同时期诗歌之中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17.
教学《雪》这样的经典美文,怎样才能让学生与文本愉悦对话,在精神世界的崇高境地里,潜移默化地充盈自己呢?《雪》的意象精美、语言精粹、构思精巧、思想精深,有着无限广阔的审美空间,面对与作品有着一定时代距离的初中学生,教学中该怎么取舍呢?《雪》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散文诗有着鲜明的文体特点,新课程又有意识地淡化了文体知识,教学过程中该怎么处理呢?以上是《雪》在教学设计中难以回避的问题。我解决的途径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个性化地用好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客观…  相似文献   

18.
在《野草》中鲁迅借大量死亡相关意象的铺陈和幽微感受的叙写,直视自己当下的疲敝心境,并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进行反复确认。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以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为框架,以个人的经验辐射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为生死空间的构筑赋予了新的写作内涵。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透视《第七天》与《野草》文本中的主题书写,从异世界的虚构叙写、连缀生死的现实关怀、个体生命的终极叩问三个方面,探究《第七天》如何延续《野草》藉由死亡探讨生命哲学、批判现实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书写中"作家作品集"式体例正受到质疑。文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作品与文学背景及历史背景的关系、文本间的渊源与影响,正在考验着文史家的史识功力。杨联芬以《中国现代小说导论》的书写实践,使我们看到了这种书写体例可能蕴涵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5,(7):59-64
虽然第三代诗歌运动流派众多,各派别的理论主张不尽相同,他们从事的诗歌实践也有不同的具体追求,但从整体上看来,第三代诗歌又具有一些大致相同的"代"性创作倾向。相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历史上的诗歌传统,第三代诗歌表现出大体一致的反叛性创作姿态,注重世俗化的审美视野,表现出调侃游戏式的情感基调,大量实施"重写"和"戏仿"的写作策略以及运用"反优雅"、"反意象"、口语化的语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