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沈从文和王跃文是湘西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他们的小说《边城》和《漫水》,分别是现代乡土小说和当代乡土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城》和《漫水》同以地域命名,同以诗意的语言进行表述,通过书写小人物的命运来展现一方山水的风土人情。在写法上,王跃文继承了沈从文"乐园——失乐园——重建乐园"的桃源模式,以及"诗意追求——人性书写——重筑民族品格"的叙事策略,又在写作立场、写作视域、情感态度上有新的超越。考虑到这两篇小说的特点,以比较的方式对它们进行表述,更能见出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乡土小说从主题到写法上的联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代生活和现代都市的关系应予讨论。波德莱尔在19世纪中期发现的巴黎已经显现出了现代都市的特征:碎片化和瞬间性。之后,西美尔在柏林也发现了大都市和精神生活的复杂关系。接下来的本雅明重新考察了现代巴黎和现代生活的关系。波德莱尔、西美尔和本雅明的相关论述为今天的都市论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6,(7):56-61
在波德莱尔和艾青以都市作为抒发对象的诗作中,巴黎这一意象都不约而同地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两者对巴黎意象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不同的视角、情感特征和审美现代性思想。他们从城市中获得了艺术经验、情感体悟、价值观念和思想路向,并通过现代性的审美思想和艺术手法构造出异彩的巴黎图景。  相似文献   

4.
早期游荡者是19世纪巴黎的产物,他们对现代性有一种欢呼的心态与强大的自信,寻求着"现代生活中史诗性的一面";波德莱尔定义的游荡者是一个创造自己美学世界的君王,在自我的消散与凝聚中摇摆;本雅明塑造的游荡者以怀旧为主导性姿态,又身不由己地卷入商业文化;消费时代以来,游荡者概念渐趋被"游荡性"取代。概而言之,存在着一个以都市审美为核心的游荡者概念圈:最里层的是"漫游者的崇高偶像",最外层的是处于游荡状态的都市人,中间则是由工业城市向消费城市转变过程中由于对立面的变化而产生的由私人性游荡者向公众性游荡者转变的文人群,他们承受着诗意激情与生存困顿的持续冲突,并不断发生转变。贯穿三者的是"不断寻求新的感觉、空间与风格"的游荡性。  相似文献   

5.
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是中国古代都市文学的重要内容。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包括都市物质景观、文化景观和都市心态三方面内容。都市物质景观集中于道路、建筑、市民生活区域,文化景观主要反映为游侠文化和青楼文化。南朝《长安道》、《洛阳道》或突出帝都的恢弘,或描写都市的繁华奢靡,唐人同题之作更融入种种都市心态的抒发。这与南朝、唐代乐府文学中不同的都市构筑方式有关。南朝"都市书写"是历史想象与现实环境结合的产物,其都市景观呈现出模式化特点;唐代"都市书写"植根于真实的都市,显示出由地理、文化空间转向情感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恐怖与怪异,是张爱玲小说中最基本的现代都市体验。这种体验源于经受"现代"侵袭的殖民地都市偏离常规的日常生活;是传统家园失落后的茫然失措情绪;是都市物化社会所导致的人情的荒凉而产生的恐怖。这些体验,反映出中国人面对外国殖民势力、殖民话语的入侵无所适从的心态,以及面对现代观念的冲击找不到灵魂栖息场所的恐慌感。张爱玲对现代都市体验的这种书写,展现了她对"现代"的一种质疑及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7.
《不自知的喜剧演员》是巴尔扎克晚年对巴黎城市景观描绘最丰富的一部作品。该小说叙事的突出特征是在核心情节线发展中出现大量叙述时刻的分岔点,即文本内的叙述者随着“漫游者”人物角色在城市中行进,不断插入对各种城市景观的描绘。这些景观描绘涉及巴黎城市空间各个角落和场所,从现代商店、议会大厦、戏院、报社等商业、政治和文化景观再到妓女私密空间和吉普赛人算命屋等异质空间。国内外学界对该文本中的城市书写均有过研究,但是对都市景观书写与城市形象生成之间的互动关系尚缺乏深入阐释。本文力图从法国经典叙述学及空间理论等批评视角,依据作家在文本中所绘制的分层明确的都市景观地图,对这些景观符号和城市形象建构之间关系及意义进行再探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当对工业文明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时代到来时,中国学者在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了新的研究空间——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考人之生态本性的建构,探讨人诗意栖居的存在状态。正当生态美学思想从哲学到生态学再到美学层层推进研究之时,当代作家迟子建悉心创作了长篇小说《候鸟的勇敢》,该书从自然生态维度的审美书写、人物形象的生态本性建构、独特的生态空间构建和生态人文主义精神的传达四个维度,以生动的文学画境具体诠释了当代生态美学的思想,为读者带来一场穿行于文学画卷和美学思想之间的阅读盛宴。  相似文献   

9.
《上海手札》与《果园城记》不管在创作时间还是在意义逻辑上都呈现连续性,在对中国“现代”和“现代性”体验、沉思、描绘上构成互涉、互文关系。从逻辑上说,或许正是上海都市这一段现代生活经验和体验,促使师陀还乡寻觅。一个对城市文明的书写,一个对乡村形态的叙事,两个文本互涉互释和参差对比,共同构成师陀对整个中国“现代”场景沉思的“双城记”。与《果园城记》侧重文化整体性和方向性反思不同,《上海手札》更多抒发了战争中的体验,并倾向于抽象这种体验。比当时普遍的战时散文、报道,《上海手札》具有更多个人性,不仅审美上显得丰裕,也隐伏了沟通当代语境下反思“现代”和“现代性”问题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10.
常芳的《桃花流水》用梦幻、诗意的手法书写了一个老济南人厉崇熹的个人成长史、百花洲畔三个家族的兴衰史、济南城市的近百年发展史,构建了百花洲这一"桃花源"式济南地理空间。这种手法书写历史与个人,容易达到让人温暖、感动、慨叹、伤怀、超越的文学境界,同时也容易阻隔对历史与个人的深度反思与拷问,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既是《桃花流水》这部新时期以来最全面地构建"文学济南"的长篇小说的特色,也是它的缺憾。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一种》是一部具有先锋实验色彩的荒诞小说,揭示了生命的虚无和荒诞、人性的扭曲和丑恶。小说的"荒诞"美学特征主要从三方面体现:从审美表现的内容来看,恐怖残忍的暴力和死亡书写是对社会秩序的有力颠覆;从审美关注的对象来看,个体与社会割裂开来,人与人之间只剩冷漠与互害;从审美表现的方法来看,"零度写作"、陌生化语言和对幻觉的有意书写正是对传统审美的鲜明反叛。  相似文献   

12.
在世之界、疏明之境和真理之境都是时间和空间统一的时空体,都具有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本质属性。人在时空超越中抵达澄明的真理之境。这成为审美境界建构的基础。现实时空中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绵延可以科学地计量,人对有限的现实时空进行超越进入自由的审美四维空间,观照真理之境,天、地、神、人在审美四维空间中切近交流。人在审美活动中建立自然审美四维空间、生命审美四维空间和哲理审美四维空间获得审美体验。情感、理智、意志成为建构审美四维空间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张爱玲的开篇之作《天才梦》入手,分析其"张看"与"私语"两类散文的内在特质:以悲剧意识为背景,对世俗人生的珍惜与热爱。无论对往事的回述还是对心灵的审视,都以坦诚的态度书写。是"私语"却超越了自我立场,是"世俗"却又有悲剧的意味。她的都市立场提供了典范的城市文学审美经验,她为长篇幅的文艺大散文的文体创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散文诗一向以"空洞,无病呻吟、缺少对社会现实与人文的关怀"等"弊端"而垢病于人,引入"第三空间"这一概念,旨在指出21世纪散文诗前沿文本(《大诗歌》散文诗部分)其叙述和抒情空间已经发生本质性的转变,从物质世界的反映到精神世界的相对封闭性书写,过渡到了现在进行时的"第三空间"书写,散文诗写作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阶段,通过对真实性、音乐性、先锋性、思想性及审美实质诸元素的论述,辩证地阐明了第三空间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本质以及《大诗歌》散文诗文本作为探索和实践意义上的书写特征,而"第三空间的现实主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心理现实主义的本质性揭示及其概念的一次拓展,也是对散文诗审美偏见的一次适时的纠正,乃至对散文诗传统写作的一次善意提醒。  相似文献   

15.
王羲之《兰亭集序》以审美的人生姿态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在充满诗意的世界里使人性得以觉醒。在"俯""仰"之间,文本呈现出魏晋文人对时间感受的强烈异变与生命主体意识的高扬,皈依自然的审美意识与心性的自由解放,以及体验人生苦短与生命永恒,从而超越了"生"与"死"的巨大恐惧。这是一次悟道之旅,既感知了天道,亦了悟了人道。王羲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唱出了一曲绝美的生命恋歌,使人之生命在乱世完成了一次庄严的洗礼。  相似文献   

16.
王崇炳以“山居乐”为题的《望江南》组词,体现了独特的自然审美和对传统耕读文化的体验与升华.山居书写,既标举了一种地方自然与人文结合的简单生活观,又回应了后现代社会对“诗意栖居”的向往与追寻.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诸多关于休闲的研究中,占重要比例的观点是:休闲是人内在的自由精神生活,休闲乃是对人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体验状态"的认定。然而,现代都市休闲日益商业化、产业化,日益等同于消费与经济利益驱动,与休闲学研究者们对休闲的高贵认定相悖对,而这又是现代都市文明的一种必然。因为从现代都市的发展史来看,现代都市正是紧张高压的现代工业生产的产物,是现代资本积累的产物,而现代资本积累无疑是一个以牺牲人的自然自由生命来换取现代产业资本积累的残酷过程。因而,现代都市与休闲是一对天然的矛盾,而本文所关注的都市工业区空间的现实存在恰好是这一矛盾的现代证明。隐匿的工业区空间构成显性休闲空间的结构性对应,二者共同遵循都市空间的生产逻辑与政治伦理。工业区中都市人类生存的持续贬值提醒我们必须修正关于都市休闲研究的理论狭隘和偏颇,修正理论时尚化的庸俗倾向。  相似文献   

18.
鲁迅、老舍、潘汉年的同题小说《离婚》均以有距离的观照方式,在面向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以“抒写自己的心”的真诚,返顾了自我历史。鲁迅在爱姑的命运里,植入了自己对爱恋走向的焦虑,其清醒包含了可敬的自省和自我超越;老舍在老李等人的苦闷里,嫁接了自己的无助和矛盾,他以初恋记忆承载“诗意”并探索生命的意义;潘汉年借助于“妇人”的离婚申诉,寄托解放的想象,为刚经受了高强政治压力又深陷婚恋困局的自己找寻到灵魂的栖息地。《离婚》里的意象及其隐喻性书写,分别融入了作者各自的情感体验,它们不仅限于指涉作者个人史中的具体事迹或心情,而且具有超越时空抵达更深邃高远的思想和审美境界的寓意,是《离婚》对自由包括婚姻自由命题的形象而生动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书写中"作家作品集"式体例正受到质疑。文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作品与文学背景及历史背景的关系、文本间的渊源与影响,正在考验着文史家的史识功力。杨联芬以《中国现代小说导论》的书写实践,使我们看到了这种书写体例可能蕴涵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0.
苏轼文艺美学的主体间性虽不充分、不纯粹,还不是有意识地主动追求,但其对审美体验的重视,其在现实空间和审美空间之间自由转换的审美体验,以及打通多种艺术形式的外在限制进入自由超越的审美境界,确实将中华美学向前推了一小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