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来年的王安石变法,由于实行了一系列貌似近代化的经济政策而引起了现代学者的浓厚兴趣.从政府干预经济的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运动进行考察,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分析变法兴起和变法失败的原因,为王安石变法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虽然最后失败了 ,但认真总结其教训 ,不仅关系到对王安石的评价问题 ,而且对当今的社会改革也能提供借鉴作用。文章试图从新的角度 ,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教训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作为有独立社会地位的士阶层在楚国形成于楚庄王至楚惠王时期。这一时期楚国的土地制度朝向私有化方向发展,县制和封君制的推行,私学兴起,为新兴士阶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士阶层的形成对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们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与政治,促使楚国吏治清明;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流派——道家学说;明辨时务,变法图强。  相似文献   

4.
对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历史学家曾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对变法本身的价值也是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的作者试图从另外的角度对这一历史事件作一新的探索:一是从客观历史条件的视角对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的原因作深入的分析;二是从“两君制”的角度出发,阐述其对王安石变法失败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人们对王安石变法一直是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在今天的主流认识中,人们仍然认为王安石变法图强,代表的是社会进步力量,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顽固势力的阻挠与反对。对司马光与王安石的评价众说纷纭,是因为评者所持的角度与价值取向不同所造成,但从国家干预主义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王安石变法中,国家干预经济成本太大,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后果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批评虽不是从国家干预主义角度出发,但却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6.
清末教育新政废除了科举制度 ,确立了学堂制度 ,改革了教育行政机构 ,是自隋唐一千余年来最大的一次教育制度改革。这次改革改变了传统士阶层的知识结构、教育环境和意识观念 ,推动了士阶层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的改革家王安石为配合其变法,在用人制度上和教育、科举制度上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改革推动了变法的进程。但由于在用人和育人上的不当,它又成为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士阶层的产生与兴盛对先秦时期法律文化形成与发展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了先秦以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延。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来说,从先秦士阶层的兴起和流变,到先秦社会的整体变迁,每一个阶段都表达出士与先秦法律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紧密关联。因而,可以认为,先秦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力量是士阶层的理论和实践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秦朝以后继续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蔡襄与宋代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名臣蔡襄于仁宗时期为庆历新政的施行做出了杰出贡献。新政失败后蔡襄仍坚持不懈地实施新政措施,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治国策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使他成为北宋封建士大夫改革事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期末评初一历史卷,卷末有两道综合题是这样阐述的: 1.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当时,不同阶层的人对这次变法褒贬不一,后来,《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吏上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这就决定了戊戌变法必然是“自上而下”的行进向度,“自上而下”与变法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否定“自上而下”就等于否定变法本身。变法、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不能以成败论其道路的合理性,戊戌变法的失败与“自上而下”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次不成熟的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变法是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新增内容.教材从背景、内容、目的、结果等方面介绍了王安石变法.学界从肯定或否定王安石变法,背景、失败原因、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地引入学界的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在某种意义上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士"阶层的存在,"士"精神的张扬,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士"精神,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士"的精神也具有多重性.从儒家角度来说,.士"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志于道".士"志于道",所追求的,是"仁"的精神,"礼"的秩序,并在这一过程中具体的展现出忧患意识、敬畏意识和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关于北宋熙丰时期变法派与反变法派之间纷争的起因,一些论著在讨论变法时已稍有涉及,其共同特征,是着眼于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诚然,单纯从经济生活考察,王安石变法确实牵动了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分配关系,尤其是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利益,从而招致了这部分人的强烈反对。但细加考察,单纯地从物质利益关系的角度探讨变法与反变法之争,显然有未尽之处。而另一些论者认为逐渐形成的变法派和反变法派之争的焦点不是要不要变法,而是如何变法,亦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在检索了王安石变法前后相互联系的若干史实后,我们可以发现,在导致最高统治集团分裂、倾轧的原因中,还有其它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掺乎其间。这些重要的因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因,史学界流行着二种看法:一种认为人民群众是变法成败的决定因素,变法派脱离人民,与人民相对立,难免失败;另一种认为变法派代表了中小地主利益,变法主要败于代表大地主利益的保守派的反对.这两种看法都侧重外部力量的作用,对变法势力的内部问题缺乏足够的分析,因而不能揭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失败的必然性,兹有必要作一再探.  相似文献   

16.
周崴 《中学历史教学》2008,(1):69-72,89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等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及改革的艰难;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变法内容,变法失败的原因;“文革”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过程、改革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主要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维新变法运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包括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成败原因等。  相似文献   

17.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先后灭掉其他六国一统天下,至此拉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开端。但在商鞅变法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政治家已经开始进行多次变法改革。本文旨在梳理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演化,以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先秦时期中国社会政治格局以及从变法角度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史学界对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颇多微词,认为正是由于走了“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才导致了变法的失败。该文并非是探讨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是旨在说明康梁等维新派走“自上而下”变法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他们之所以走这条道路,不仅仅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已经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有一些成功的范例,更是由康梁等维新派在戊戌之前所承继的历史前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变法是“内忧外患”的宋王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他以“富国强兵”为其变法目的,以“抑制兼并”和发展生产为变法的主要措施,设法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触动了豪强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使中等地主的经济地位趋于稳定,而获利最多的是小地主阶层。因此,王安石的变法主要是在代表中小地主阶层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从开始到失败仅持续了103天,因此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戊戌变法失败之快,结局之惨,可谓历史仅见。变法者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