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玛蒂尔德,是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漂亮的少妇,爱幻想,渴望过上等人的生活,但现实却让她最终成为一名下等人。从玛蒂尔德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身边的女人们。也许,爱幻想是女人的专利。但是,玛蒂尔德的幻想,全都出于虚荣——她怪自己没能让个有钱的人娶走;她想在豪华的房间里用银  相似文献   

2.
寻找     
玛蒂尔德和她丈夫回到家,脱下披在肩膀上的衣服,站在镜子前边,为的是趁这副荣耀的打扮还在身上,再仔细地端详一下自己的美貌。她把自己从头看到脚,再从脚看到头。反反复复看了个遍,仿佛自己是个真正的贵妇人,时时失声大笑。她摸着颈上的项链,一个人在镜子前翩翩起舞,心里高兴到了极点。就这样,她一个人在镜子前疯狂了一夜。第二天,直到路瓦栽催促该还项链了,她才恋恋不合地把它还给了佛来思节夫人。  相似文献   

3.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为之写续也是传统的写作训练项目。《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为赴舞会,从好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处借来挂项链,舞会后却不慎丢失,为了赔偿这挂价值上万法郎的项链,路瓦载夫妇倾尽家资,债台高筑,以美貌为骄傲资本的玛蒂尔德悲苦劳作十载,青春娇颜褪尽。当她还清了债务,偶遇佛来思节夫人时,却得到这样一句回答:“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有一篇经过精心批改的习作,相当成功。续作如下:佛来思节夫人感动了,抓住她的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  相似文献   

4.
《项链》结尾,玛蒂尔德见到了老同学珍妮(佛来思节夫人),了解到那串项链原来是假货,至多值五百法郎。不可否认,作者对她为了一夜风流,葬送了自己及其丈夫的  相似文献   

5.
玛蒂尔德是莫泊桑《项链》中的女主人公。她无意中丢失了朋友的项链,为了赔偿,她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十年的辛劳,十年的苦苦挣扎。岂料为之付出的,仅仅是一条廉价的假项链。命运可谓是无情地捉弄了玛蒂尔德,作家也感叹道:“人生是多么奇怪,  相似文献   

6.
探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主题应从"假项链"入手, "假项链"代表了玛蒂尔德渴慕已久的上流社会, "假"正表明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小说的基本冲突则是玛蒂尔德浪漫的梦想与现实生活的 "假"的冲突.随着法国自大革命以来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浪漫"产生的土壤和气候都已消失殆尽,玛蒂尔德的梦想必然显得不合时宜了.与玛蒂尔德一样, <一生>中的雅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的浪漫之梦也被残酷的现实摧毁了.因此,在以金钱为法则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浪漫之梦"已没有了它的立身之地,成为不合时宜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郝小奎 《阅读与鉴赏》2009,(11):34-35,19
笔者对于莫泊桑小说的理解,是从《项链》开始的。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借女友的项链参加舞会.却不慎将项链弄丢。为了赔偿这条昂贵的项链,玛蒂尔德一家苦熬十年,历尽艰辛。可在她还清所有的债务之后,却偶然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来是赝品。  相似文献   

8.
"小资产阶级虚荣心"与" 人性的弱点 " 教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特征,我克隆了教参上的说法,说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是其内心深处强烈的小资产阶级虚荣心.  相似文献   

9.
玛蒂尔德是莫泊桑代表作<项链>中的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她都是作为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出现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虚荣"的代名.其实,她身上有许多曾经被人们忽视了的美德:第一,迎难而上,勇于承担责任;第二,诚实守信,捍卫人性尊严;第三,相濡以沫,携手笑对人生."项链"既使她遭遇人生的坎坷,同时又使她逐渐走向成熟,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爱慕虚荣而借的项链不慎丢失,她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无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承受漫长的艰苦生活。十年艰辛反映了玛蒂尔德性格的本真本色,磨练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与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成为了一个让人尊敬的女性。  相似文献   

11.
舞会回来后,玛蒂尔德依旧沉醉于舞会上男人的注视、女人的羡慕中,她在镜子前足足站了两个多钟头,一直凝视自己高贵的打扮。她完全被自己的美丽所陶醉了,心里不禁暗叹:“多美丽的人儿啊!要是我能天天穿这么漂亮的衣服,戴这么美的项链,那可真该是个天使了!”她时不时地迈几步舞步,旋转一下舞裙,为的是能够让  相似文献   

12.
薛锁英 《语文天地》2014,(29):58-59
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结尾不仅脱俗,而且耐人寻味。别出心裁的结尾更能令读者掩卷长思,久久沉醉其中。一、常见的小说结尾类型1.欲哭无泪的小说结尾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其小说《项链》的结尾是这样的:佛来思节夫人听闻玛蒂尔德用十年的时间偿还项链的遭遇,十分惊愕,她告诉玛蒂尔德,她原先借给她的那一挂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玛蒂尔德借来朋友的一挂项链出席了那一  相似文献   

13.
<正>《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借了一条钻石项链炫耀自己的魅力,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料项链丢失,她只好隐瞒好友慢慢来赔偿。为偿还债务,她与丈夫节衣缩食,劳苦工作了十年,最后得知项链是假的。作者以此达到讽刺的艺术效果,玛蒂尔德也一度成为“欲望与虚荣”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4.
在法国文学大师莫泊桑的《项链》中,玛蒂尔德是当然的主角,而且作者对她的心理活动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刻画,描述了她在整个故事中的心理轨迹。如果把“项链”的故事看作是一条路,那么可以分为这样几段:夜会前——夜会中——丢项链——还项链——明真相。而对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来说,有两处可以称为“拐点”,它们一明一暗,是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表达作者对其人物情感态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记得我高中阶段学习《项链》的时候,老师对其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作了这样的评价:她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虚荣心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代表形象。所以,在我们的印象中,爱慕虚荣就成了玛蒂尔德的代名词。如今重读《项链》,觉得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不仅仅是一个具有虚荣心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同时她也是一个具有诚实善良美德的劳动妇女。  相似文献   

16.
《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十年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对小说表现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着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  相似文献   

17.
《项链》在有限的篇幅内,表现了玛蒂尔德波澜起伏的人生:在丢失项链之前,她对生活现状极度不满,是一个灵魂骚动不安的小资产阶级少妇;还债期间,她成为一名能够直面人生厄运、维护生命尊严的下层劳动妇女形象;十年之后,玛蒂尔德则是一位心态健康、能够真正享受时光的“自由人”.作品在客观冷静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家的鲜明态度,流露出无限的人生感慨.篇幅有限而意蕴无穷,一杯水扬起了万顷波涛,映照出世事人生.  相似文献   

18.
《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十年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对小说表现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着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9.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500法郎……”听到这话的一刹那,玛蒂尔德惊呆了!她至少呆滞了一分钟。当她从佛来思节夫人激动的眼神中得到确认后。她抱着头呜咽起来,命运是如此残酷地捉弄了她,一串项链使她付出了青春……佛来恩节夫人误以为她  相似文献   

20.
<正>《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身处下层,却热衷于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她为了参加舞会向好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却不幸将它丢失了。为了偿还这条项链,她耗费了十年光阴,由一个娇气任性的美少妇变成了一个粗壮耐劳的老妇。可最后却是弗莱思节夫人的一声叹息:"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文章戛然而止。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会怎样?莫泊桑并没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一个多世纪,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