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边旭 《文教资料》2007,(28):26-28
量词的主要功能是分类计量,但随着对量词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量词还具有一些隐性功能,如量词的形象性和量词的褒贬性。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研究量词的这两种特性,并把它们归为量词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促进韩语教学为目的,从量词与数词的搭配、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及句法功能特点等方面,以对比的方式对量词教法及翻译技巧进行了探讨,并挑选对韩国语教学有实际意义的典型范例进行了分析。从中找出了汉语量词和韩语量词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汉语量词教学作为研究点,以藏汉语量词语法功能的对比分析为依据,通过藏族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实际案例,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力图找到行之有效的量词教学对策,使藏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中这一独特的词类。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日益发达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出现了越来越多与抽象名词搭配的量词。通过观察发现,量词计量功能减弱,将物质量化已不再是此类量词的主要功能,此类量词的重要功能在于表达形、态、情、色彩等修辞效果,同时我们称这类量词为准量词。文章在介绍汉英量词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映射理论,界定汉英准量词并对其语义特征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汉日量词的类别、意义功能和特殊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在不同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同根同源的汉日量词(日语称之为助数词)存在诸多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本文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促进对汉日量词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6.
靳葆强 《大学时代》2006,(9):111-113
从语言类型学来看,韩国语和汉语均属量词型语言。量词在韩国语中被称为单位依存名词,为名词的下位分类,不具独立性。汉语量词较丰富是汉语的一大特点。韩国语和汉语量词具有可比性。本文应用对比语言学理论对韩汉量词在句法分布、句法功能和句法类型上体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韩汉量词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张加林 《文教资料》2014,(12):21-22
名量词一直是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较热门的一类量词。本文以现代汉语名量词的空间维度特征为考察对象,概述近些年来研究者对名量词空间维度特征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名量词的研究成果作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论文对汉语人体器官量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汉语人体器官量词的词类归属、下位类别、句法功能、历时演变、认知运用和英汉对比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汉语人体器官量词的内涵、数量、范围、下位类别和认知功能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人体器官动量词和形量词的确立尚存在争议,人体器官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特别是偏误分析领域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可供参考的有效教学建议仍然十分缺乏。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英语语法体系中不存在量词这一独立的词类。本文从汉英对比的角度,通过对词类划分的标准,汉语名量词和英语名量词的功能及对应性,修辞色彩,说明了英语名量词的存在性,而且表量词有着向量词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颜景凤 《文教资料》2012,(18):67-68
量词是汉语中独具特色的一个词类,其研究历程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而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量词研究更是远滞后于其本体研究。本文以表示事物外形特征的形状量词为研究对象,对形状量词的界定和分类作了归纳阐述,并选取了部分常用的形状量词进行了具体的区别分析,以期对形状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西汉时期的一部著名的传世典籍,语言资料极为丰富,对我们研究上古汉语词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其中的名词性联合式复音词为考察对象,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我们对上古汉语词汇的认识水平,完善上古汉语词汇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在"成 集合量词"格式中,"成"是附着在集合量词前的一个粘着成分,整个格式是一个以"成"为强调手段,以量词为中心的半凝固性结构。"成"和集合量词存在着选择关系。从构造形式看,"成 集合量词"有基本形式、重叠形式和复合形式。从句法功能看,"成 集合量词"经常做谓语和修饰语,做谓语时具有强韵律性和非自足性,做修饰语时具有强描写性和趋焦点性。从表达作用看,"成 集合量词"用来强调数目之多,其重叠和复合形式表示整体叠加。对"成 集合量词"格式的探讨,有助于深化对集合量词的认识以及对量词和数词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王力<古代汉语>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一文中出现的词语"凑?注释为"轻薄的样子",而王伯祥<史记选>则注为"自得貌".文章从多个角度证明了训"沾沾"为"自得貌"是确解.  相似文献   

14.
俄藏敦煌文献中已知与《史记》相关的残纸共有五件。除此之外,笔者又发现未命名的俄藏Дх.04666残片亦为《史记》写本,并可与俄藏Дx.02670残片相缀合。二者为迄今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的遗存,它对我们了解早期北方《史记》写本的形态及宋刻本的不足多有启益。  相似文献   

15.
吾和我的区别是代词研究的热点问题。《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书中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吾""我",本文从语法功能、语义特点、称数、谦敬功能四个方面对《史记》中的"吾""我"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描写和分析,比较了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齐学骤然兴盛。主要有三个原因,即西汉前期的国策对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影响,齐鲁两派学说在通变精神上的差别,两派学者在政治舞台上的活动及其治学方法的差别。齐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同西汉的时代精神相合,是齐学之所以兴盛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两汉文士的创作集中于辞赋,以文学侍从之臣为主创作的体物大赋,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两汉文学的重要标志。汉大赋的主题有其特殊性,文章作一简要分析,以说明这种特殊性形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为人叙事视角是司马迁把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与传主个性及人性连接起来的成其一家之言的新角度,《史记》证明为人叙事视角是与司马迁知人知史目的相统一的恰当的方法。为人叙事视角最大的特点是直接点出传主的个性特征。《史记》的人物传记就是由几组内在相互联系的有鲜活个性的人物活动于其间的画廊所组成,在这些个人物画廊中,为人叙事视角的作用怎么夸大都不过分。  相似文献   

19.
陈静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4):102-104
比较全面地从疑问代词的句法、语义功能、疑问代词宾语的位置等方面考察了《史记》的特指疑问句。从疑问词汇的表现看出《史记》处于上古汉语末期的词汇整合期,与先秦相比,数量减少,使用趋于集中。《史记》中疑问代词宾语后置句的比例占代词宾语句的24%,处于飞跃阶段。这些都体现了《史记》承前启后的语言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篇对美国著名汉学家倪豪士《史记》翻译实践的专访文章。倪豪士教授所主导译注的《史记》译本颇具特色、极富学术价值。对于古典西方著作(希腊与罗马的),西方学者通常出版两种翻译:一种是为了普通读者的注释很少的流畅翻译,另一种是针对学者的对文本与上下文都进行广泛注释的翻译。华兹生的《史记》译本是优秀的流行版本,而倪豪士的翻译目标是提供一种学术性译本,倪译本因而主要被西方的学者、专家与学生所阅读。倪豪士教授采用国际性合作翻译模式与文本细读翻译法,译著谨严,意义非凡。他翻译《史记》已长达近30年的实践与精神值得我们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