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美国报纸的书评专栏美国各大报纸都设有书评栏目。报纸书评因报纸出版周期短,新闻性强,书评往往发表于图书未出版或再版之际,具有很强的时间性。然而,也正因为追求快速,新闻性以及根据图书校样撰写书评等特点,报纸书评与图书实际内容常有出入,不能准确地深入地揭示图书。此外,报纸书评大  相似文献   

2.
美国书评界不仅有刊载书评专栏的刊物,而且还有一些专门以评论图书为办刊方针的书评刊物,这些书评刊物包括综合性的报纸附刊或杂志,专业书评杂志,以及专门评论特殊印刷资料,缩微资料,视听资料的刊物。  相似文献   

3.
美国最有影响的图书评论报纸《纽约时报书评》在3月6日一期中首次刊发了对电子出版物的长篇书评,这部电子出版物是微软公司出版的《微软艺术画廊:伦敦国家画廊收藏品》。该报的编辑说使用和阅读CD—ROM的读者越来越多,刊发此类书评是为了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这标志着书评的定义和范围扩大了。  相似文献   

4.
最近,江西省出版局和江西人民出版社在庐山召开了江西图书评论研讨会,有20多家中央和地方报刊负责书评工作的编辑、记者及有关出版部门的同志共40多人出席。江西人民出版社自1985年全国图书评论工作会议后,一直重视书评工作,采取了多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较有特点的做法,是聘请在全国有影响的中央和地方报纸的编辑、记者作为特约书评员,经常向他们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浙江省出版界在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狠抓双效书的同时,注重抓本版图书的评论工作,重视书评在图书流通领域中担负的传播、宣传、评介的职能,对于出版界和读书界发挥了双重的导向作用。1987—1989年三年间,浙江省出版总社直属8家出版社共出版图书3918种,其中新版图书2655种。据初步统计,这三年间,在省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共发表了评论浙江版图书的文章458篇,所评图书计369种。1990年上半年,省版协成立了书评中心组,组织召开了书评理论研讨会,积极鼓励出版社内从事编、印、发的同志关心书评工作,热情扶值有书评实  相似文献   

6.
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青岛出版社协办的第二届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7月18日至7月23日在青岛市举办。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多家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参加了学习,并研究了书评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新形势下的图书评论工作,广泛交流了图书评论与宣传工作的经验。图书评论工作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书评作者和著有书评专著的书评家。为使书评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把建立书评作者队伍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每年一度的全国书评作者培训班,旨在培养书评骨干,同时为图书评论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提供交流经验、广泛交友的机会,也为出版社编辑人员、书评作者掌握书评知识、了解书评现状创造了条件。本栏刊登的几篇文章,就是这期培训班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7.
美国格林伍德出版集团最近创办了一份书评杂志《新亚洲书评》季刊。该刊将对亚洲出版的图书、杂志以及多媒体出版物进行评论,并发表有关文章。据该刊主编詹姆斯·波顿介绍该刊将成为西方了解亚洲图书出版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8.
书评艺术     
书评的概念所谓书评,指的是对已出版的图书进行评论。按照肯伊(king)的说法,书评有两大作用,一是对图书的内容进行简述,二是发表评论。“首先应给人们指出图书的内容要点,再者就是对图书进行评论,指出它的  相似文献   

9.
7月中旬,山东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图书评论委员会在泰山出版社图书编创中心召开图书评论研讨会,与会的14家会员单位代表围绕“编辑如何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做出贡献”进行了探讨。同时还进行了2007年度山东省优秀出版论文和书评文章的评选工作,从参评的近百篇文章中评选出了优秀出版论文22篇、优秀书评文章20篇。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评界的一场大聚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99年10月17日在北京韬奋中心的“出版之家”举行。七十余位出版社的领导人物、知名学者、书评家济济一堂,听取了工作报告,选举了学会新一届领导机构,讨论丁书评事业的现状及未来展望。中宣部出版局局长朗书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卢玉忆参加了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宋镇铃主持了会议。学会秘书长王大路代表学会理事会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的十年历程,总结了学会承办中国图书奖、出版《中国图书评论》杂志和加强书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书评与选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评以其评论的方式报道图书的出版,而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图书馆选书的重要依据。美国出版商协会和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一项联合研究中指出:"对图书馆选书的影响,任何因素都比不上书评"。这极好地说明了书评在图书馆选书中的重要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图书馆利用书评选书是十分普遍的。如美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加强湘版图书的评论工作,鼓励专家、学者、出版发行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写出更多更好的书评文章,推动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出版质量,指导读者选购、阅读湘版图书,湖南省出版局决定举办评选湘版图书优秀评论文章活动。凡在1979年1月1日至1984年10月31日期间内,在全国(含港、澳、台地区)各类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上和中央、省级《出版工作》上发表的湘版图书评论文章,均可列为评选范围。组织参加评选的文章,可以由作者自荐,也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已是尽人皆知,但作为书评家,他对书评的贡献,人们却所知不多。事实上,在鲁迅一生的作品中,图书评论占有相当的分量。从上世纪20年代初,他就关注图书评论、提倡图书评论。首先他在书评理论上有  相似文献   

14.
评论作者书评家要客观地根据图书的内容来进行评论。但是,如果以为书评家拿起一本书,可以不问作者是谁,只是从头到尾读过以后,就凭图书的内容进行评论好了。这种意见也不免偏颇。评论图书与评论作者有时是难于分开的,或者评论作者是必要的。不少书评恰恰用相当的笔墨来评论作者,甚至可以看作是“人物论”。大致有几种原因:一是被评的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二是结合  相似文献   

15.
继"2007年度十大图书"揭晓后,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推荐全国"2007年度部分报刊优秀书评文章"活动也于近日落下帷幕,42家媒体推荐的48篇书评文章中有14篇入选优秀书评文章(名单附后),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将会向这14篇优秀书评文章的作者及首刊(播)媒体颁发荣誉证书。图书评论是一项高尚而长远的事业,一直以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以及致力于此的各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图书》杂志由加拿大书评周刊有限公司出版,一年出十期。加拿大文化委员会和安大略艺术委员会协助出版。该杂志是加拿大全国性的书评刊物,设有编辑和副编辑各一名,另有新闻编辑、发行经理和顾问等。《加拿大图书》的大部分篇幅用于书评。书评写得都很简炼。十二、三页往往可以评论二十本书。评论的范围有小说、诗集、传记;有政治、历史、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们的书评主要由报刊来承担,全国除《中国图书评论》、《读书》、《文汇读书周报》等几家主要的专业性书评报刊外,《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新闻出版报》等几家著名报纸也相继开辟了与图书有关的专版。较诸10年前“江山寥落”的状况,现在确有方兴未艾的趋势。不过,我觉得目前我们的书评界多拘泥于报刊这块“故土”,而对电视这一文化传播媒介的书评作用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8.
借全国书评研讨会在昆明召开的机会,《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请大家来此小聚,中心议题是“书评作者谈书评”。我国现已成为世界十大出版国之一,每年流通的图书上亿册。好书需要推荐,坏书需要批评,读者需要引导,信息需要反馈。可以说,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图书评论。有人把书评与著述、出版、阅读并列为不可缺一的四种力量,这既是社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系统有序程度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对书评重视不够,有的人对书评功能发生怀疑,有的人对书评文章算不算学术论文产生疑义,对中国有没有书评家不敢肯定。在我看来,不要把“家”看得那么神秘,在座的各位书评骨干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书评家。李兴武同志新近出版的一部30万字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也可以说是对近年来引进的西方美学著作的总体书评;王建辉同志写的《书评散论》,就是一部形散而神不散的书评理论专著。汪诚同志多年来为书评奔走呼吁,足可称为书评活动家。我们今天邀请各位畅谈,一方面要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批书评家、书评骨干,同时也愿通过我们的刊物传递你们对书评的感受、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书评可以扩大书的影响,书评可以帮助读者选书,书评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书评是联系出版社、作者、读者之间的纽带,优秀书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一本书的价值,书评有助于党的出版方针的贯彻执行。在此向您推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书评例话》一书。本书精选了《图书宣传评论与编辑工作》、《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等评论文章,对出版工作者具有实用价值。本书的读者对象:新闻、出版工作者、从事理论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的有关师生。本书由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吴道弘同志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成立大会于1989年4月20日在北京辽宁饭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社、长期开设书评栏目并有影响的报纸以及全国性书评杂志的代表、全国书评骨干、新闻出版领导机关的有关同志共62人参加了大会。大会在认真、热烈的气氛中通过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章程”,产生了中国书评学会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