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现代法为参照,先秦儒家之“礼”在总体上就是法;在机制上,“礼”蕴含着“法”(“刑”),“礼”“法”(“刑”)结合是儒家法的运行机制;在原则上,“法”(“刑”)以“礼”为指导原则,“礼”是“法”(“刑”)之理;在内容上,“礼”涵盖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种部门法,如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婚姻法、商法等。因此,先秦儒家法实质是“礼”与“法”(“刑”)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先秦礼学的历史轨迹商国君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诸子思潮汹涌而起。在百家争鸣的社会思潮中,儒家以“礼”为旗帜,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从春秋后期到战国后期,礼学经过孔子、孟子、苟子三人的不懈努力,终使儒家的政治学说──礼学最终确立。探讨先秦礼学的形...  相似文献   

3.
王明雪 《文教资料》2014,(11):81-82
儒家依“礼”构建的理想社会是和谐的等级社会,礼的本质在于“促和”、“止乱”,在“和而不同”和圣王明君观念的指导下,儒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和处事模式。  相似文献   

4.
礼是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它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先秦儒家将礼的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传统的礼文化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出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重新解读以《四书》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经典文本,对其中的修辞批评现象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先秦儒家在自身的话语共同体内无形中确立了“言说厚德”“修辞立诚”“言闻从礼”“言行及义”等言说规范,以及“察言观色”“听言现行”“知言及人”等修辞批评方法。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宣扬儒家思想的话语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儒家修辞批评观。  相似文献   

6.
“成人”之学是先秦儒学的理论归宿,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即筑基于此.为了应对“礼坏乐崩”的时代困境和王朝危局,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周代礼乐文明深自反省,强调礼乐教化的情感性因素,力求从中发掘出仁的精神,以契合普遍性的心理原则的方式化强制性的伦理规范为人情日用之常.儒家的“成人”教育,实际上就是审美教育,旨在“教之以人伦”“文之以礼乐”,从而达成审美人格的培塑和“礼乐文成”的公序良俗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7.
儒家礼文化主要是对五帝时代的社会礼文化的继承,儒家的礼乐文明使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步入了伦理社会。儒家礼文化的特点是“仁”、基础是“中庸之道”、主要内涵是“礼”和“乐”。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为他人考虑,是儒家礼文化的基本规范和标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礼文化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8.
仪式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最直接、最可观察到又最具生动性的行为,同时也是诸多文化观念的象征承载体,揭示仪式中所蕴含的种种观念,便是揭示某一时代的某种文化、某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儒家的礼乐思想有类于现代仪式学的理路,而儒家的“礼”也发挥着一般仪式意义上的功效。自先秦以来,儒家学者在讨论“礼”时,就相当强调通过对其中仪式化行为的解读来阐发其内在的意义,而儒家礼乐文化亦相应地表现为以具有一套象征意义的仪式化行为及程序结构来表达一种共同的理想与价值,来规范调整人与人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的秩序与团结。  相似文献   

9.
儒家内在超越的终极关怀在心性—道德—理想人格这一方向上的成就已经受到广泛的注意 ,其另一走向 ,即礼—政治—理想社会这一方向的源流却很少被注意。从先秦儒家开始 ,孔子对天的信仰向人文化发展的过程具体展现在“仁”与“礼”的双重关怀中 ;孟子和荀子则分别发展了这两个方面的理论。考察从秦汉以来直到近代康有为等人以及现代新儒家在终极关怀理论上的历史变化 ,将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儒家高度入世的终极关怀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0.
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心范畴和文明进化的主旋律。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扬弃了传统和文化中的神权思想,以注重世事的人文精神取代了社会文化中浓郁的宗教气氛,奠定了人道之礼的基础,实现了中华礼文化从神文到人文的转化。以人文为质的礼文化面向现实社会,注重人际关系的调整,避免了中国文化的宗教化。同时,“仁”、“义”、“乐”对礼的内涵的丰富,强化了礼的教化作用,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移风易俗,凝聚民心,为构筑强固的中华文化长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千年以来的儒家经典,或者高高在上地被奉为宝典,或者在"打倒孔家店"的喊声中被践踏。然而,太多人只是看到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伟大,却没有发现《论语》中讲述更多的其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种互动的教育中不断阐发人生态度的语录。本文拟以《论语》中孔子和弟子的问答互动或者孔子对弟子的各种评价为文本基础,从财富地位、识人交友、敬事尊长三方面阐述儒家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2.
在汉代,儒学进一步强化对礼仪和天人之道的重视并推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汉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发展模式.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与”,董仲舒吸收了《春秋》中的“天道”思想并从“天人关系”进一步对汉代儒学进行梳理,尤其是在与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也体现了董仲舒向孔子“仁学”进一步靠拢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解和误读,所谓"儒家社会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儒家社会主义"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和封建社会主义,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提并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曾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莫为小人儒。”可见,儒家也是有君子小人之分的,不能对儒家一概而论。只有划分清君子儒与小人儒的界限,才能真正懂得儒家文化。文章从《史记》入手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司马迁心中的“君子儒”:心胸宽广,敢于直言的正直之士。  相似文献   

15.
论儒家“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是儒家的重要范畴,从辞源上而言,它产生于西周时期:从观念上而言,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表达的是人对神灵的虔诚的心理态度,随着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增强,“德”的观念的凸显,“诚”的观念逐渐转化为人们对道德的虔诚信奉;“诚”作为范畴而言,由《中庸》最先提出,在孟子、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了深化。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认为,“和”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本质规律及运行状态,是人们立身行事的价值目标、评判准则和理想境界,是人们处理自然、人际、社会的原则和方法。“和”的核心内容是多种不同成分、要素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宋代已名列"四书"的《论语》具有普世价值,对语言艺术也有精辟的论述。文章以"巧言"、"美言"为切入点,解读了孔子在仁德、忠信标准下对"巧言"、"美言"否定的同时,对语言美的重视和对慎言择时的提倡,从而全面感受《论语》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18.
“则”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是极高的。其词性却并不单一,其语义也是多方面的。本文收集《论语》中所有出现“则”的情况,并参考了一些相关工具书以及前人对《论语》的注释,系统地分析了“则”这个词的在词性及语义方面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经学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两汉经学的反动。二者的不同表现在治经目的、治经态度和治经方法上:一为治世,一为治心;一讲究师法、家法,一偏向疑经、辨伪;一重训诂,一重义理。同是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又有分歧:朱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陆学认为“心即理”,只要“格心”便可知理,不必读经,更不必费心于经注和考据。“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不仅极具宋学特征,而且典型地反映了陆九渊心学思想指导下的治经态度和方法。弄懂这句话的涵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宋学特征,而且更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内涵,从而对其做出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理想人格"构想,是人类发展史教育史上一大进步,它明确了教育目的,为个体人格的发展指明方向.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属"圣人君子人格型态","内圣外王"是其固有特质,礼仪教化与道德战履是其实现之两途,"学"乃是儒家通往理想人格第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