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Cherry 《大学生》2014,(21):14-15
新学期伊始,高校新生"小鲜肉"热烈讨论的话题除了"怎样选课"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外,一大热门话题是对"转专业"的关注。 随着近年来高校转专业政策的放宽,愈来愈多同学在入学后第二年有了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这对于没有被理想专业录取或对专业认识模糊的学生来说,不啻为一次新生。 虽然从开学距离转专业开放还有一整年,不少新生已经开始打听"转专业考试难不难""能否转进热门专业"这类问题,俨然要准备打一场转专业持久战。  相似文献   

2.
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对学校近几年来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学生转专业前后成绩比较情况、转专业条件与学生毕业情况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转专业制度不够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并从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合理处理同级转专业与降级转专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姗 《教育教学论坛》2019,(12):231-232
使学生学习自己满意的专业,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专业选择自主权的尊重[1]。本文以高校某工科院系为例,分析了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发现学生对专业了解不够、填报志愿动机不同、大学生活不适应等因素会影响学生转专业。学院修订了转专业条例,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转专业指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级金融学专业54名转专业同学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入学时即具有转专业的想法,转专业是学生的理性选择,个人兴趣和就业前景是学生转专业的主要动因;转专业的效果方面,学生整体对转专业持肯定态度,转专业后学习态度明显转变,学习成绩也较非转专业学生更为优异,但转专业后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面临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使学生转到自己满意的专业学习,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主权的尊重。本文通过对学生转专业原因的分析、美国高校专业选择制度的借鉴,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转专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72):7-8
高校转专业制度虽然已经由最初的尝试发展为较成熟的教学管理实践活动,但在受到广大学生认可的同时,也存在转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本文以Y大学的2013级、2014级、2015级转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转专业后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究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因素。最后,本文分别从高校教务管理和学生自身的角度提出了完善高校转专业制度,提高转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使学生转到自己满意的专业学习,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主权的尊重。本文通过对学生转专业原因的分析、美国高校专业选择制度的借鉴,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转专业体系。  相似文献   

8.
高校实施转专业政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对学生转专业工作的研究,深入剖析了转专业工作的意义,学生转专业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对转专业后续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转专业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很多高校开始实行转专业制度,给学生一定的专业选择权利,使他们通过大一和大二的在校学习,发现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经过申请和考核等程序进入自己喜欢的院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专业。促使转专业这一现象出现的动因,分析了高校出台的大学生转专业政策,提供了转专业后高校的应对措施,以期能对高校转专业的科学化运作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23):148-149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转专业问题越来越受到老师、家长、同学们的关注,而转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转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此,作者从转专业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运用问卷调查形式,对转专业背后的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对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和改进方案,以期使转专业政策带来积极效果。准确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转专业动因是进行转专业研究的基本前提,只有认清原因才能更好地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高校转专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转专业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转专业制度渐趋开放的背景下,转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发展情况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学习适应性直接反映了转专业本科生的学习现状与发展可能。基于此,笔者通过访谈的方式,对江苏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16教14班41名学生的学业成绩、专业认知及学习态度3个维度进行研究,了解该班学生的整体学习现状,分析其学习适应性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校转专业制度提出考察申请者的需求与兴趣、开辟学习不适合者退出路径、构建转专业评价反馈机制3个方面建议,推进该校转专业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作为消费者的学生主体得到了更加广泛关注。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特征赋予了学生实质的选择权,从而要求高校要保障学生的转专业权利。本研究通过分析上海市40所本科高校转专业政策,从转专业的成绩要求、转专业的人数比例、转专业的申请时间以及转专业的可转次数四个视角,总结我国大学生学习自由的困境。而转专业自由是大学生的基本权利,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环境,通过国家完善大学生转专业自由权的立法保障、高校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大学生树立权责统一意识三条路径去实现大学生的转专业自由权。  相似文献   

13.
对高校转专业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致转专业现象的出现的原因很多:有高考填报志愿时埋下的“伏笔”,有就业制度的影响,有高校专业设置滞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增加等。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对症下药,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转专业,增强高校专业自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积极性,强化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学生转专业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大举措。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相关制度不到位,学生自我定位缺乏理性思考,学校相关部门引导不力等,致使高校转专业的运行机制不通畅,"冷"、"热"专业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不佳,偏离大学转专业政策的本质。因此,从资源有效配置视角,结合学生自身的特长、学习兴趣以及学校教育资源分布状况,制定科学、合理、长效的转专业运行机制,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诉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的专业选择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职业生涯等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当前,全国各大高校相继出台了学生转专业的政策和方案,学生转专业的现象也日益增多。本文列出了高校学生转专业的现状,并对转专业的动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对高校学生转专业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新生转专业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兆学 《广西教育》2009,(27):15-16
本文针对高校不少新生入学后要求转专业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该现象主要由学生就业需要、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不够等多方面因素引起,同时指出目前影响和制约高校新生转专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应对策略:高校应加强引导,提高新生的专业认知度;优化教学资源,尽量满足学生转专业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计划,增强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加强专业宣传和对考生志愿填报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魏其艳 《考试周刊》2014,(67):162-164
转专业政策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大学生转专业有内因和外因,其中学习兴趣和就业前景是主要动机。大学生转专业是对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弥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转专业学生面临学业适应等问题,给学校管理带来一些难题。高中阶段针对学生给予职业指导、完善高考招考制度、对大学新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及针对转专业学生的不适应方面做心理辅导及学业帮助,可以解决转专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科生转专业既是高教改革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必要,又反映了教育对学生自主权的尊重。文章分析了本科生转专业的几个重要原因,以及对转专业的基本认识。提出在此基础上如何更规范、理性的对待学生的转专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孟金龙 《亚太教育》2021,(2):138-139
高职院校学生频繁转专业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大一学生中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问题,需要针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通过借助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究高职院校学生频繁转专业现象的原因、高职院校学生频繁转专业现象的危害、高职院校学生频繁转专业现象的应对策略,主要有普及专业学科知识、更加关心学习生活、创设良好校园环境、加强心理教育教学、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有效落实以上科学的应对策略,能够让高职生全面认识本专业,有效减少频繁转专业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周情操 《考试周刊》2009,(21):152-153
本科生转专业政策的制定,表明了教育对学生自主权的尊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本文通过对高等农业院校转专业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加强导学和专业思想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制定了特长生、兴趣生转专业制度等完善转专业机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