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中国化研究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在处理中国宗教问题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宗教及宗教规律的认识和相关宗教政策的总和。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宗教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党和国家要加以积极引导这种相适应是全方位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宗教的国家,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于更好的认识宗教和宗教规律,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和谐的宗教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宗教在我国存在的长期性和相应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作指导。在我国,虽然消灭了剥削制度,宗教赖以存在的阶级根源已基本消除,但是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仍然存在,并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目前宗教在我国的影响呈扩大趋势。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基本政策,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的政策,法制和环境相适应。广泛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保持和加强对宗教界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宗教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从宗教有神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而神在世界上不存在这个矛盾着的基本事实出发。离开世上无神的基本事实去看宗教现象,拒绝评说宗教有神论的真伪实虚,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能达到客观研究宗教的历史事实。宗教研究应该求出其固有的规律而不能臆造规律。宗教必须同社会相适应是从历史实际中求得的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对这一规律的自觉运用。社会好则宗教好是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偏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调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新兴宗教是社会动荡与制度转型在既有宗教社会格局中的客观反映,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与既有宗教的有机继承与创造性转换。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存在新兴宗教产生发展的现实土壤,但在现行制度语境下,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持与合法的生存空间,新兴宗教在中国生存艰难。必须客观认识新兴宗教,把握其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独特的社会历史和精神文化现象,同时,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容繁杂的宗教文化。宗教与宗教文化将长期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要科学地对待宗教和宗教文化,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要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大繁荣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积极研究和发掘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减少、抑制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理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人类向往的理想社会,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设想;实现社会和谐既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而且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的宗教观集中体现在他关于宗教工作的三句话,即“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其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江泽民宗教观的核心内容。这三句话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境界,成为新时期宗教工作的总原则。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宗教问题时强调指出:"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新时期解决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宗教方面的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一个重要观点和政策.如何来理解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揭示的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关于宗教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问题的理论;二是关于宗教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及建设和谐宗教关系的理论;三是关于宗教与无产阶级政党、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之间关系,以及加强党对宗教工作领导的理论,这是一个全新的宗教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哲学诉诸理性,宗教诉诸信仰,科学诉诸实验。冯友兰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理性剖析后,认为宗教建构在迷信与形象思维基础之上,与科学相悖离,所获得的境界低于哲学的境界。于是,提出了以“哲学代宗教”的观点。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与发展。但笔者认为,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以哲学代宗教”在当下的境遇里,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思想上的普世基础。在成事在人,谋事也在人的情况下,哲学是代替不了宗教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应该是各司其职,在不同领域里给人们予温情脉脉的终极关怀,为人类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服从服务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局,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实现马列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宗教问题的正确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第一个巨大理论成果。实践证明,在毛泽东宗教观的指导下,当时的宗教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一宗教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艾德莱斯”的历史和传说的文本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关文献,结合和田吉亚乡的田野调查,力图真实地追溯艾德莱斯的历史,挖掘艾德莱斯的传说,并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透析民间传说背后维吾尔族朴素的道德观、伦理观、审美观和宗教观等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4.
宗教因子及相关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宗教?构成宗教的条件是什么?凭什么来判断某种文化就是宗教?根据相关学科理论和中国宗教历史传统和现实表现看,构成宗教的有七个基本因子,以此对传统宗教、民间宗教、新兴宗教、民间信仰、会道门、迷信、邪教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概念的厘清、特征的概括及宗教相关现象进行界定,可为宗教学理论研究提出一点参考,为宗教政策提供咨询。  相似文献   

15.
《尘埃落定》是新时期优秀长篇小说,其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便是具备文化象征的特质。小说通过对多元互动的整体文化观与其演变的阐释,反映了作家对政治与宗教的历史关注,体现了藏民族历史的独特人文内涵和复杂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与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化心理是民族精神的真实体现,由数千年历史化积淀而成。它反映在民族成员的价值观、伦理观、宗教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分析民族化心理应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应持化相对论的态度,避免孰优孰劣的划分。不同民族能够共存和交往说明不同民族化心理是可以认知和融合的。对民族化心理的认知就是要对化差异认可和认同,并且从传统的化中发现民族化的进步和发展,实现跨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李晓婷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4):72-73,76
本文从历史小说的角度,以《你往何处去》的开端和结尾两部分为切入点,运用后现代视角和希利斯.米勒解构主义叙事学原理,引申至互文性的广阔领域,进而从历史、宗教、文化和读者接受等角度揭示文本在开端和结尾处所蕴含的传统承担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宗教观为基调,论述了其概念、历史、影响及发展的情况,说明该理论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当教条,要有辩证法的思想:既要认识到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母体但其含有不少神秘成分,也要认识到宗教有悠久历史且对世界文明起过重要作用,但其对社会有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顾炜俊 《海外英语》2014,(16):297-298
As religion is an integrated part of human history and culture, an L2 cannot be learnt without some mentioning of it in the language classes. Teaching about religion cannot only help L2 learners learn the L2 itself but other general knowledge such as history, music and arts. However, differences should be made between teaching religion and teaching about religion and some guidelines should be followed if teachers are to teach it in the language classe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tackles a highly controversial issue: the problem of the compatibility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and its bearing on science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respectively. We challenge the popular view that science and religion are compatible or even complementary. In order to do so, we give a brief characterization of our conceptions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Conspicuous differences at the doctrinal, metaphysical, methodological and attitudinal level are noted. Regarding these aspects, closer examination reveals that science and religion are not only different but in fact incompatible. Some consequences of our analysis for education as well as for education policy are explored. We submit that a religious education, particularly at an early age, is an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scientific mentality. For this and other reasons, religious education should be kept away from public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stead of promoting a religious world view, we should teach our children what science knows about religion, i.e., how science explains the existence of religion in historical,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te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