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从明词作家、作品及艺术成就、明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明代词学的发展等三个方面,论证了明词的学价值。二、从考证明代人的生平生状、考察明代艺思潮以及其他体作家作品的考证等方面,论证了明词的献价值。三、从献清理的角度论明词研究的基础,指出选本不足据,成说不足凭。  相似文献   

2.
清人对明词创作多持否定态度,多有不够允当之处,相对来说况周颐的意见较为中肯。究其原因,明代词学推举性情,重视作品中性情的抒写,浙西、常州词派虽不废性情之作,但于性情内涵以及抒写方式的界定上与明词有根本的差异,他们倡导“醇雅”、“比兴寄托”、“沉郁”之论,反对明词创作中性情抒写俚俗化的倾向,而况氏在性情论上却与明代主情论词学思想存在着一致性。另外,《草堂诗馀》在明代词学建构与词坛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浙西、常州二派对《草堂诗馀》多持批评态度,往往将明词的衰靡不振、创作中的俚俗化与《草堂诗馀》联系起来,而况氏对于《草堂诗馀》却有着与浙、常二派不同的看法。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况氏在评论明词时才能不废有明一代词作,并给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陈子龙的词学观是其以严肃态度理性思考的结果。他的词学观主要表现于词史观与词体观两个方面。简而言之,陈子龙主张以流利自然的语言和铿锵和协的音律,构成婉媚的意境,以柔婉俊逸的风格与高浑典丽的格调,借香草美人之法含蓄委婉地抒发真情,寄托深刻的风骚之旨。陈子龙的这些理论维护了坠绪已久的唐宋词统,尤其是在明词不振的历史背景下来具体而微地严格维护词体,其理论探讨和建树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存亡继绝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吴伟业是清初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善以诗词言史,故昔人誉之为"诗史"、"词史".近世辄好谈"诗史",而多略其"词史"之心、"词史"之作.本文结合明清之际广阔的社会背景,探讨吴伟业的核心词学意识--"词史"观之生成、发展过程,以及对词创作的影响.词心与史思的结合贯穿于吴伟业词史创作的始终,具体表现为以词纪史,情余于事;以词论史,幽微要眇;词笔与史笔浑然一体等特征.这使得其"词史"之作独具特色,既不同于"诗史"之作,也不同于史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明、清人对属相同对象的明词的不同反应得出“词亡于明”之亡与评判者的观念相关,进而深入到历史语境当中厘定出使明词亡掉的三观念: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浙西词派的“醇雅”、常州词派之“寄托”。并对当今的明词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6.
清代词学推尊词体。为此,清代词论家批评了明人词作疏于词律之弊,扫荡了明词的淫靡浮艳之风,纠正了自宋以来轻视词体的观念;同时,边破边立,从为词正名、为词探源、标榜比兴寄托、鼓吹“词亦有史”等几个方面确立词体的地位,扩充其社会意义。这样一来,清代词体的功能便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它对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认同,清代词学尊体的实质也正在于斯。  相似文献   

7.
清代词学推尊词体。为此,清代词论家批评了明人词作疏于词律之弊,扫荡了明词的淫摩浮艳之风,纠正了自宋以来轻视词体的观念;同时,边破边立,从为词正名、为词探源、标榜比兴寄托、鼓吹“词亦有史”等几十方面确立词体的地位、扩充其社会意义。这样一来,清代词体的功能便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它对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认同,清代词学尊体的实质也正在于斯。  相似文献   

8.
清代词学推尊词体。为此,清代词论家批评了明人词作疏于词律之弊,扫荡了明词的淫靡浮艳之风,纠正了自宋以来轻视词体的观念;同时,边破边立,从为词正名、为词探源、标榜比兴寄托、鼓吹“词亦有史”等几个方面确立词体的地位,扩充其社会意义。这样一来,清代词体的功能便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它对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认同,清代词学尊体的实质也正在于斯。  相似文献   

9.
云间词派以突出的词学理论与创作表现振兴明词之衰,并开启了清词中兴之格局。该派的主将陈子龙被誉为"明词第一",且其词学理论在明清之交的词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历来针对陈子龙词学理论的探讨却非常有限,论文从承传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陈子龙的词学理论,以见其在词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确立其对于明代与清代词学之承传、融通、影响的词史地位。全文先从其重要的词学观点入手,探讨其复古源流观、辨体论、词境说、风骚寄托说、体性观、审美技巧论,透过这些观点的阐述以见陈子龙的词论在词史的重要位置,他在明词中衰的困境中接续了词统的最早努力,开启了清代词坛的盛衰之辨与南北宋之争,使词既能维护其本质特性,又可朝雅化尊体的路上前进,为清代词论写下了第一页。陈子龙代表明末词坛雅化的星星之火,即将在清代成为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0.
晚清词学理论达到了中国传统词学理论的高峰,晚清词人对前人的词作进行批评,或表达其词学思想,词心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并成为词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词作离不开词心,只有作者从心出发,融入自己真实的感受,才能创作出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本文分别论述了冯煦和况周颐关于词心的观点,以及词心与文心、赋心和诗心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1.
身世空嗟命不辰——论陆震的词心与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震继承了阳羡词派的创作风格,其词作《陆仲子遗稿》所蕴含的词心词情,是对未出仕的遗民子弟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陆震的性情与创作对后来的郑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对了解清初中叶的词史尤其是阳羡词风的传承脉络来说,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尊体"是历代词史的核心讨论话题。唐代词有别于诗主要表现在配合燕乐而歌,五代时以《花间集》为代表,奠定了传统词学柔媚婉约的本色基调,北宋词人主要在内容上对词作新的突破,南宋词人则主要在词乐、词律上将词体与诗体区别开。清代是词学的总结期,集成式词学文献总集的汇纂、词韵词律的考订、杂体词的大量涌现,都表明词这一诗歌体裁最终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本文对历代词学家的尊体观念进行了概览式考查,给"尊体"说以一个比较明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郝文达 《文教资料》2014,(29):61-63
赵尊岳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词人、词学家,师承况周颐先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赵尊岳一生著述丰富,在民国时就一直活跃于词坛,在《词学季刊》、《同声月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专著等多部作品,出版过多部译著。赵氏所作词集得到当时大家赞赏,又得况周颐指点,颇有可取之处,所编《明词汇刊》在中国词学研究中有着较高的词学成就和词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词菁》,明末陆云龙编选。选唐、宋、金、元、明词二百七十二首,分两卷。词选附有编者的词评,体现了编者词体分正、变、尚“丽”、重豪放的词学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认识明末词学思想的绝好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从明初的高启,历经明中期的杨慎、吴门词派、王九思到明后期的王世贞、施绍莘、陈继儒、高濂、卓人月等的词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曲化现象。明词的曲化,实是文体演进规律使之然,反映了词由乐而文、历俗而雅发展过程中的反拨,是词学发展中的一种回溯现象。明词的曲化,并非弊病,它正好是构成明词体式上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词于五代兴起,盛于宋朝,衰落于元明,至清代再度中兴,词体发展的曲折过程以及远距离的观察体认使得明清词家对词史的构建成为可能。于是词论家们在不同词学主张的基础上对词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构建了以各自正变观为“逻辑”中心所呈现出的互有联系而又皆具特色的词学演变史。在这一过程中,词家必定要确立“填词之祖”《花间集》的位置,本文即以词家对五代《花间集》的批评为基点,考察和分析各自不同的词史观。  相似文献   

17.
明代自嘉靖迄崇祯前的词论,是明代词学思想的真正代表。本文认为:明词中衰确是事实,但明词中衰的原因既非源于制举炽盛,亦非源于《草堂诗馀》盛行,而是戏曲勃兴的结果;明词创作上的衰微并不能演绎出明人卑视词体的结论,从总体上讲,明人并不卑视词体,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了尊体的努力;明人在词学审美理想上崇情尚俗,在词学价值功能上轻教化而重感人。明代的词学思想在中国词学思想史上是别具一格的。  相似文献   

18.
明词以“寄言于闺闼”“无当雅言”的创作实况受到诟病,《草堂诗余》的流布及词的曲化倾向被看作明词衰蔽的动因,这是以丈人雅词的审美观加以衡量,若从词的体本性而言,明词恰恰反映了词由乐而,历俗而雅发展过程中的反拨,重扬了词合乐而作,应歌娱宾的体功用,在整个词学发展史中形成了小股的回溯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明代曲的兴盛,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宽松,享乐主义的盛行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阳羡词派是清初与浙西词派齐名的重要词学流派,其领袖陈维崧以独特的词风和词学理论称于词坛并影响于后世。阳羡词派的词学主张主要包括:倡豪放词风,反对颓糜孱弱;推尊词体,存经存史;感物起兴,穷而后发。  相似文献   

20.
元好问认为“词”同“诗”一样有着“史”的价值与功能,他的这种词史意识主要体现在其《中州乐府》的编辑中,这种以词存史形式的特点大致有三:诗词并录,同为史证;以传隶词,词以人存;中州取士,断代存词。元遗山的词史意识及其实践,实质上是苏轼以来词学观念革新的继续和发展,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后世词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