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雷锋随感     
雷锋同志平时省吃俭用,把节约下来的钱支援人民公社,帮助灾区人民。有人说他是“傻子”。他却说:“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情愿做这样的‘傻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指刘和珍)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初看这句话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刘和珍君的的确确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为什么在这里却被鲁迅“逐出了师门”呢?剖析句子中的两个中心语——“学生”  相似文献   

3.
引言“‘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句话改成‘我独自在一边啜泣’是否更为简洁?”“看见儿子在悬崖上身陷险境, 父亲为何还用说出‘晚饭做好了’这样轻松的话?”“父亲为何不直接爬上悬崖,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堂复习课,复习文言句式,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相如止臣’里的‘止’字不是使动用法。”“为什么?”“使动用法的词语一般译为‘使……怎么样’,而‘相如止臣’可以翻译为‘蔺相如阻止了我’;不宜译为‘蔺相如使我停下来。’”同学们七嘴八舌。我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我们战胜了对手。”“我们战败了对手。”“在第一句话里,谁是胜利者?”“我们———”斩钉截铁的回答。“在第二句话里,谁是胜利者?”“我们———”仍然是斩钉截铁的回答。“这么说来,战胜即战败,战败亦战胜了?这是为什么?”教室里一时陷入沉寂。“能不能从…  相似文献   

5.
沈天才 《师道》2007,(4):41-41
那是一节语文公开课,授课教师抽签抽到全校最“差”的班级。听课者除了本校的一些教师外,还有县市的教育专家。主讲人上的是《故乡》一课,这位年轻老师正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时,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圆规一面愤愤地转过身去’这句话中的‘圆规’是指谁?用‘圆规’来形容这个人你有什么感想?”话音刚落,一个留着长发的学生脱口而  相似文献   

6.
何春奎 《师道》2006,(3):33-33
教学《陈涉世家》,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我留给学生朗读、理解。在一片琅琅书声中,我看到一个学生拿着书指指点点,与周围的同学讨论,看似愈来愈激烈。我便叫起他,问什么问题,说来大家听听。“我不同意书上对‘苟富贵,无相忘’的注释。”我一愣,不会吧?但转念一想,让同学们来讨论讨论,也可增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便对他说:“谈谈你的看法吧。”“书上的翻译为‘如果今后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觉得应该这样翻译: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伙的。”“对,应该是这样。”刚才与他讨论的几个同学也在下面附和着,当…  相似文献   

7.
辩析 学生读文后,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铠甲”的本义,提出疑问:“你认为’铠甲‘本来指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铠甲’指的是衣服。”“难道是平常穿的衣报吗?”一学生反问。这时一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就是《三国演义》中赵云穿的防刀枪的铁衣服!”经他这一提示,学生对这一概念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8.
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教师出示《白杨》结尾句 :“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让学生来研究一下这句话 ,然后给这句话提出几个问题。学生甲 :一株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各指谁 ?学生乙 :“风沙”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丙 :“‘成长’明指白杨 ,暗指什么 ?”学生丁 :“整句话说明了什么 ?”问题提出后 ,随即进行答题、整理 ,归纳出本文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进而进行课外延伸 ,问学生 :“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成的文章是何等含蓄及意义深邃。同学们想不想学习这个方法 ?”“想 !”“那好 ,老师叫你们找一…  相似文献   

9.
套中人     
龙配荃 《湖南教育》2004,(11):41-41
“‘全家人都看电影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家做功课’这句话对吗,老师?”走廊上,我最得意的两位女生似乎有备而来,言语中带着诘问。“错的。”我不假思索,答得肯定。“俗套,想不到老师你也钻进这样的套子里。”“这是一个前后矛盾的病句!”面对两个黄毛丫头,我作出权威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1.
上《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学生蔡思思问大家:“课文中讲到的‘西湖’、‘泰山’和‘香山’在哪个省,谁知道?”“‘西湖’在浙江省啊。”好几个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来。毕竟这是自己家乡的风景区,他们喊了以后还得意洋洋。“那‘泰山’和‘香山’呢?”这下没人吱声了。大家都看着我,蔡思思也转身看着我,看她眼神就知道在等着我把“答案”告诉大家。如果是过去,尤其是“初为人师”那些年,我肯定会把这个“答案”认认真真、详详细细地“教”给他们。我那时常常想,教师嘛,这是最能体现“价值”和“能力”的关键时刻啊。可现在,我不想这样做了,…  相似文献   

12.
抬头乐干     
一次,陶行知到同乡张国良宿舍去玩,看见门上贴了一张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埋头苦干,不怠不逸。”他沉吟了一下,对张国良说:“你这四句话,三句都很好,只有一句不好。”张国良觉得很奇怪,“这四句话的意思都很好,且上下有关联,我要尽量去做,有啥不好?”陶行知指着第三句说:“‘埋头苦干’是一句成语,给它改一个字就好了,把‘苦’改成‘乐’,如何?”张国良说:“这不是违反常理了吗?”陶行知说:“苦干一定干不好。在干一件事之先,应当了解为什么干?为谁干?这样,即使遇到任何困难,也不觉得它苦了。苦着脸干,只觉越干越苦,谁还会有信心干下去?…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有一首梁小斌的诗《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这首诗因其过于“朦胧”而造成了师生在理解上的障碍。学生总是追问 :“为什么将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第二节中的六个‘我’分别指什么 ?‘辉煌的屋顶’‘优美的思想’又可能指什么 ?为什么说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 ?”这些问题教学参考书上没有给予适当的解释。对此 ,笔者以为 ,尽管这首诗比较“朦胧” ,但一些基本意思还是可以讲出来的 ,也是应该讲出来的。一、把“秋天”比作“河流”意在说明秋天如同河流一样生生不息 ,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深沉”原指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教了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基础训练2第四题破折号的三种用法后,我让学生质疑问难。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训练动物是很有意思的,——猴子的动作多么像人啊!’这句话中的破折号前为什么要加逗号,而‘大家要保护猫头鹰——捕食鼠类的能手’这个句子的破折前为什么不加逗号?”我查阅了有关介绍破折号用法的许多资料没能解决问题。我不明白破折号前为什么有的语句加点号,有的不加点号;更不明白基础训练2破折号前的逗号该怎么理解。请您在百忙中给予指导。谢谢!  相似文献   

15.
一、词句训练词句训练应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在进行《海滨小城》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浩瀚”的意思.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察点即“街道的巨头”,再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用哪个词描写了大海的样子?”学生回答:“课文中用‘浩瀚’一词描写了大海的样子.”我继续问:“‘浩瀚’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联系前文可以答出:“‘浩瀚’是指海水广大无边的样子.”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新世纪《数学》二年级上册。情境描述一、认识平均分“同学们见过拔河比赛吗?”“见过。”“我们班也要组织两个队进行拔河比赛。愿意参加‘多拉’队的站在这一边(指讲台右边),愿意参加‘蓝猫’队的站在这一边(指讲台左边)。”统计出“蓝猫”队有11人,“多拉”队有13人后,老师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就按这样组成的两个队来比赛,你们满意吗?”老师问。“不满意。”“这样的比赛公平吗?”“不公平。”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们‘多拉’队要再分给我们1人。”“两队各有12人,就是分得‘同样多’。我们给每队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取个好…  相似文献   

17.
开心笑吧     
《现代语文》2005,(9):40-40
舅妈“我听说,你跟玛丽的婚事吹了?”“对,她嫌我穷。”“你跟她说起过你有一位有钱的舅舅在美国吗?”“说了。现在她是我舅妈了。”从反面理解有个失恋的人愁眉苦脸地告诉朋友:“我所爱的人拒绝了我的求婚。”“这有什么呢,”朋友说,“我告诉你,女人的话,有时得从反面理解。她说‘不’,就意味着‘是’。”“可是她没说‘不’。”“她说什么?”“她只说了‘呸’。”  相似文献   

18.
学《小音乐家扬科》(部编六年制十一册)最后一自然段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睛床已经不再动了’这一句中的‘再’写了别字,应该是‘在’”。是“再”还是“在”,同学们争论不休。我启发学生先想想“再”和“在”在这句话中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分析后回答:“在”是“正在”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上完语文课,一男生走来问我:“老师,‘好不自在’是自在,还是不自在?”“当然是自在——很自在的意思。”我脱口而出。“那么,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他把手上的一张报纸摊在我面前,指着某文的一句话说。“暑热缠身,又闻本市多人食用鸡毛菜中毒,令我顿添忧心。好不自在”。  相似文献   

20.
背景我试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以自己的心灵触摸文本,揣摩文本,理解、发现文本意义,并赋予文本新的内涵。过程描述教学《花未眠》一文,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寻找文中颇具意味的文句或者找出自己不甚理解的文句。①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这句话怎么理解?”我让别的同学来回答。②一位学生说:“时代进步了,人感受美的能力不一定进步,当然也有可能进步;年龄增大了,人感受美的能力不一定进步,有可能进步,但也有可能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