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是从接受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来评价对等的,认为对等意味着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尽量接近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本文侧重译者和文本的关系,认为只有首先满足译者——原文以及原文作者——原文这两对关系的对等,传达了对等的心理距离,才有可能取得接受者反应的对等。  相似文献   

2.
奈达的等效理论对诗歌的翻译具有适用性,将邓恩《早安》的译文置于等效理论的视阈下,从诗歌的形式、韵律和内容的等效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好的诗歌译文应在尽力保留原文形式的基础上,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同时考虑译文接受者的感受,使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和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杭州市的公示语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公示语的英译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受思维差异的影响而过分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引起的,具有明显的中式英语特征,使译文不准确或不地道。公示语的英译应考虑中英文两种语言在结构、用法上的差异,应以译文文化和译文接受者的思维为导向,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功能而非形式的对等。  相似文献   

4.
隐喻如今已经被证明是人类的认知工具,甚至反映了人类思维方式。人们的语言只是思维的表层结构,而思维是语言的深层结构,由此可以用隐喻来传达不同语言表层结构所体现的深层结构上的思维方式,从而可以实现原文和原文接受者、译文和译文接受者之间的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在语义方面有众多体现。这些差异影响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给翻译的实践带来一定的障碍,译者应该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对两种语言上的语义差别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信息。  相似文献   

6.
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在各自语言中的积淀会明显出来,使译文无法再现原文与原语文化的那种特定关系,这就要求翻译时应该考虑两种语言的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影>是朱自清影响最大的抒情名篇之一,该作品代表了朱自清的风格:语言平实清晰,感情真挚感人.作者在文中用的是提炼的口语,如何在英译时既要正确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意思,使译文文字流畅地道,又要符合原文的口语风格是决定译文质量的关键.本文基于词汇、句法和语篇这三个层面对张培基先生的英译<背影>进行分析评价.总的来说.该译文之于原文,译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信息和风格,充分体现了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方面的造诣.  相似文献   

8.
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不同文化在各自语言中的积淀会明显出来,使译文无法再现原文与原语文化的那种特定关系.这就要求翻译时应该考虑两种语言的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同任何翻译一样,商标词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语言规律、地域文化、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商标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商标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商标源语接受者对商标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在翻译商标词时,译者应在等效翻译原则的指导下,尽可能将商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功效特色等效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0.
张玲 《文教资料》2006,(7):134-136
英汉翻译是英语学习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理想的译文应该是既忠实于原文,与原文等值;又语言流畅,用词优美,形象生动,符合主体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习惯。英汉翻译中,正确运用虚化和实化手法有助于达成以上目标,使译文更具鲜明性、生动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言语语言学的角度着眼,探讨译者在译文时应遵循多层面对等原则,尽可能的使译文忠实于原著。译者应该在充分理解原文含义的前提下,分析比较两种文化和语言在表达习惯和用法上的差异,最大限度的利用所给的言语信息推理出作者说话的真正意图;同时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心理和感受,充当好链接原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桥梁,尽可能做到最全面的对等。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类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翻译不能只是文字上机械地一一对应,而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为了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译者必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下灵活适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障碍。本文通过翻译实例,阐述了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时可以从回归语义层、转换语言形象、突破原文语言形式三方面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出忠实、流畅、自然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曾提过文言文翻译的三个标准:信、达、雅。信,内容忠于原文;达,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雅,语言表述生动且有魅力。因其包含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在古文翻译中一直被当做一个衡量译文是否准确雅致的标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把它作为探究研读古文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4.
杨萌萌 《现代语文》2009,(12):93-97
汉语古诗词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词是最具汉语言特色的文学文本形式,不仅凝练高雅,而且意义深远。因此,诗词翻译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准确地使原文意义再现。在翻译诗词的过程中,只有语言功能的对等、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相关同构体才能重现原文意义与风格。这样的同构形式便使得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与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达到了最大化的相似性。诗词翻译也就成功地传达了原文本的信息与意蕴。本文以苏轼词《江城子》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主要针对同构体在其文本翻译中的体现及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力求获得对同构传达意义的功能对等的深入阐释及其在诗词翻译中构建“同感”效果的重要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是培根散文集Essays里的第八篇。文章从语义和风格两个层面对水天同和何新的译文进行了比较评析。水天同的译文十分忠实原文,不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紧扣原文,表现出译者深厚的中英文功底;何新的译文语言流畅易懂,但意译成分较多,个人发挥之处明显。  相似文献   

16.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许多丰富形象的声音词,极大地增强了英语和汉语表现力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在翻译声音词时,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既要考虑其在句子中的音韵效果,又要注意其在译文中的真实、得体、流畅,尽可能再现原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界的声音。所以,文章就英汉声音词表达方式的异同,对翻译时的选词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如何得当准确地选择适合的词来表达。  相似文献   

17.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认为,应该把译文读者的反应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但有学者发现过分强调读者就会削弱原文的地位,进而导致译者越来越注重“再创造”而偏离了翻译中对原文的“忠诚”原则。文章以动态对等作为理论基础,对比《红楼梦》两个权威英译本中刘姥姥的语言翻译,提倡在考虑译文读者感受的同时,适当译入原文特色,从而真正达到“等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琪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2):113-114
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语境——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和情境,不仅可以使译者正确捕捉话语的核心.更好地理解原文,同时也有助于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风格,使译文接受者获得与原文接受者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汉英文化差异造就了汉英两个民族之间的思维差异。通过对"不同的汉英思维角度""不同的事物联想"和"不同的习语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汉英思维差异对汉英互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译者应重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理解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熟悉汉英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把翻译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交流,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准确,更加通顺、自然。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语言,其表达习惯亦不相同。本文据此提出语言习惯与译文忠实的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翻译是译意,是转达原文中的信息和意义,而非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译文在忠实转达原文的信息和意义的同时,其行文特点和表达方式必须符合译文语言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